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邓迎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7-119
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冲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对翻译思想独特的阐述在西方翻译理论史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入手,对文中语言与意义、原作与译文的关系以及可译性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探讨本雅明对翻译终极目的的诠释。  相似文献   

3.
自八十年代翻译理论研究出现“文化转向”以来,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几乎被所有翻译理论研究者奉为“圣经”。本雅明究竟在《译者的任务》中如何触及翻译的本质问题的?他又是基于怎样的“形而上”的语言观来谈论翻译的本质?法国哲学家、翻译家安托万?贝尔曼(Antoine Berman)所著的《翻译的时代》对本雅明做出了完整、丰富同时又深入的解读。本文旨在依据《翻译的时代》所提供的理论视域,指出本雅明对传统翻译观的三个“颠覆”,并试图对《译者的任务》中所针对的翻译本质问题、可译性问题和直译问题有所澄清。  相似文献   

4.
在《译者的任务》中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尤为独特,他认为译作不可能绝对忠实于原作,译作和原作具有同等的地位;译文不是对原文的传达,而是原文后来的生命,而且还提出了“纯语言”、“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诸多的翻译思想。文章就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两方面探究本雅明的翻译思想,认为他的翻译现是反传统的,和谐的翻译观,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译者的任务》(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是德国学者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经典之作。在译学界,此文更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堪称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但由于文章用词艰涩,并且带有一定的神秘主义色彩,导致一些研究者止步于表面的研究而对本雅明的翻译观有所误解。本文力图通过本雅明的艺术观、哲学语言观来对《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解读。通过对原文的"可译性"、语言间的"亲缘性"等观点的重新分析来进一步解释本雅明哲学思想下的翻译观,并表明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瓦尔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视为翻译研究的圣经。通过《译者的任务》一文,重新分析本雅明的哲学语言观、翻译观,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比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原则,得出:本雅明对忠实原则的解读,在其哲学语言观的关照下,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邓迎 《怀化师专学报》2009,(10):117-119
在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展开研究,阐述了作者“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纯语言”、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忠实”的挑战等诸多的翻译思想,详细地讨论了翻译的可译性和可译性限度以及解构主义翻译思想,指出它对传统翻译观的;中击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李光辉 《文教资料》2009,(36):35-36
《译者的任务》一文涉及翻译的本质、原著的可译性、原著与译文的关系、翻译的忠实与自由等翻译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文从探究原文和译文的关系入手。审视翻译的目的与功能,以揭示翻译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译者的任务被解构为语言和语用两个层面.从而突破本雅明从“纯语言”层面对译者任务的单一解读。在翻译中,忠实具有相对性.只有从语用的角度看待翻译的忠实和译者的自由.才能实现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9.
法国译论家贝尔曼(Antoine Berman)在《翻译的时代》一书中,以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的"评论"视角,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一文进行了解读,对文中若干晦翳不明之处做出了详尽诠释。本文试图循着贝氏的解读进路,重新审视本雅明最易招致后世研究者断章取义形成误读的"纯语言"概念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直译"理念,以期辨明它们在本雅明语境下的真实理论指向。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凤 《考试周刊》2011,(75):30-31
在《译者的任务》中,本雅明解释了原作的可译性,阐述了原作和译作的关系,语言和意义的关系,忠实和自由的关系,并提出了纯语言这一语言哲学概念。本文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本雅明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12.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一文中提出的“语言生命说”认为翻译并不是两种僵死语言的等同.原文与译入语都有生命,都会演变.由于原文和译文都在演变,纯语言永远都只是一种追求.考察《论语》文本的演变及其不断涌现出的英译本,正如本雅明所言,原文语言经历新陈代谢的同时,译者的母语也在发展.因此新的英译总是源源不断地问世.  相似文献   

13.
西方阐释学源远流长,翻译学发展受到现代哲学阐释学的深远影响。斯坦纳所提出的四步阐释步骤在译界更是被广为引用和讨论。本文试结合该阐释步骤,分析本雅明《译者的任务》中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以期验证这一理论是否适用于文学作品以外的理论名篇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于本雅明的经典文章"译者的任务",在深入细读英文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本雅明所阐述的翻译的哲学本质及译者的任务,同时,结合文学翻译中的具体实例,探讨本雅明翻译思想所蕴含的哲学价值观及其理论的超越性,以期扭转学界对本雅明的误解,对当下翻译实践与翻译研究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王环 《巢湖学院学报》2006,8(1):153-157
《红楼梦》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从其对荣宁两府家具摆设的描写中就可窥视一斑。本文以杨宪益和戴乃迭对这些承载着深厚文化意蕴的家具摆设独具匠心的翻译为例,旨在分析文化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涉及语言、文化、民族、地域的复杂活动,翻译过程涉及诸多因素,文化可译性限度问题在翻译理论中饱受争论。文化差异确实阻碍着民族、地域间的跨文化交际,但由此产生的不可译并非一成不变,文化融合背景下的可译性限度正逐步缩小。译者作为翻译过程的重要参与者,更应在翻译过程中适度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再造文化”实现“翻译文化”。文中详细阐述了文化融合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于文化翻译的重要性,实例论证了可译性限度缩小趋势,以期拓宽和深化研究文化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一直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随着功能翻译及"文化转向"的提出,译者的主体性逐渐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及认可。本文通过对林语堂英译的《浮生六记》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从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目的几个方面入手,研究文学作品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彰显。  相似文献   

18.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9.
诗歌翻译,是对极致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再创造,也是对诗译者的双语驾驭能力的考验。无论是理解的主体——译者,还是理解的客体——文本,都是历史地存在的,所以,不同条件催生着不同的意义,这种文本的意义的多元性又蕴含着翻译和翻译批评的不可穷尽性。因此,对于诗的可译与不可译性探讨也是翻译理论的完善过程。  相似文献   

20.
井洁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14-116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传统译论中的忠实概念和译者主体性做出了新的阐释,认可与鼓励女性主义译者在意义生产过程中积极发挥其主体性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朱虹所译的《今天没有太阳》,发现朱虹在其翻译中显示出自身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对译作的选择和翻译的处理上都发挥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