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乡村文艺的有序发展依赖于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河南省博爱县柏山村曾是一个自然条件优越、手工业兴盛、民间信仰发达的村庄,其民间文艺也一度由此极为繁荣。20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社会、文化环境的剧烈改变,柏山村的民间文艺迅速衰落,原有的三十多个文艺表演队现在已几乎无存。柏山村文艺的曲折经历反映了环境在文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天,要振兴乡村、繁荣文艺,就应该改善乡村文化环境、优化乡村文艺生态机制。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强广大民众的乡村文化自信心、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空间、夯实乡村文化发展的生活基础、提升乡村文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对生活意义的注入,并决定生活方式的选择。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基于对乡村文化娱乐的重视,通过对以客家民间戏剧为代表的民间文艺的"政治化",将革命话语转化、翻译为有效的地方性话语,用左翼文化提升了客家民间文艺的品格,实践了大众文艺理念,也从文艺角度推动了乡村日常生活世界的变迁,构建了新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而推动了党的乡村文化领导权的实现,同时,也为今天我们处理"现代文艺"与"民间文艺"的关系,提供了一种实践样式。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解放区的文艺大众化在实践操作层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其中,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的政治保障是其蓬勃兴起的政治基础;由"化大众"到"大众化",知识分子成为文艺大众化得以贯彻践行的人才基础和关键;大众诉求基础的转变与对象的明确,随之而确立的乡村文艺的主流化,成为文艺大众化在解放区得以最终确立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论大众文艺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众文艺是与我们民族的嬗变、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严格的意义上,它是农业社会农耕文明的产物,与原野山水、民间乡村相伴而生,是相对于“庙堂”而存在的“江湖”文化。大众文艺是大众化的、具有综合性的艺术存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一种集体性的农民解放观,赵树理将传统与现代的叙事相结合,在貌似传统化的叙事中,淡化情节的冲突和人物主体性描写,从乡村内部出发,用农民的物质利益诉求置换主流文艺所要求的阶级斗争,把乡村传统伦理与现代化的社会主义革命相结合,形成一种的渐变型乡村进化观,进而构建一个合乎农民理解和理想的乡村共同体,实现了一种超越了传统与现代、具有“缓释性”叙事特征的东方化自在叙事。  相似文献   

6.
晏阳初的教育思想是一种平民教育思想,是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三大教育方式,实施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等四大教育,实现治愚、治穷、治弱、治私等四大目的,以提高平民的整体知识力、生产力、健康力、团结力等四大能力。   当今乡村,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的乡村,仍然严重地存在着愚、穷、弱、私病象。因此,要根据不同地区差异和不同年龄特征以及不同的症状施以不同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平民整体素质。   一、愚,文艺教育以治之,提高“老张老王”的科学文化素质   当今乡村的文盲、半文盲仍然很多…  相似文献   

7.
从欧洲的文艺复新开始,文化认同经历了无数的更迭与变化,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中国乡村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成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和改变生活的重要手段。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城市文化被标上了时髦、先进、科学的标签,流动儿童在城乡文化认同时产生巨大的冲突。究其原因,媒体舆论引导、教育的缺失、乡村文化缺乏创新等现实状态造成了流动儿童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危机,只有在根源处寻求出路,才能缓解乡村文化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8.
晏阳初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平民教育家。他的平民敦育观主要是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大教育主体,集中进行文艺、生计、卫生、公民四大教育,以期培养具有知识力、生产力和公德心的“整个的人”。这种教育观对于当代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借鉴意义:应该把教育看作是系统工程;重新认识乡村文化对教育的独特优势:重视教育在乡村建设和改造中的作用等。  相似文献   

9.
晏阳初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平民教育家与乡村建设运动的倡导者,在平民教育与乡村建设方面作出卓越贡献。20世纪20年代,晏阳初及其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的同仁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区推行平民教育实践。他综合自己的经验性体察与李景汉主持的定县调查的结果,提出了进行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理论构想,并将之付诸实践,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引起了国内外不少知名人物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晏阳初和梁漱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教育思潮中出于教育救国的共同目的而视角取向、途径路向各异的教育实验家。晏阳初的思想基础是孔子、基督的博爱和西方的民主;梁漱溟则杂糅佛儒,秉承儒家出世思想。晏阳初从教育入手,为根治农民的愚贫弱私而实施文艺、生计、卫生和公民四大教育;梁漱溟则为解决文化失调而以乡村教育改造社会的散漫消极,试图通过教育的力量实现平民政治。  相似文献   

11.
晏阳初及其领导的平民教育会认识到乡村女子受教育关系到国家富强、民族兴旺,通过试点形式在农村开展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采取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的方式来推行女子教育,取得了突出成就,对推进中国妇女教育近代化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湖北作家晓苏的油菜坡小说系列关怀着底层农民的命运,直面他们的苦难。其新作《光棍们的太阳》(载《长江文艺》2009年第3期),是晓苏以乡村光棍生活为题材的小说的一次超越和升华。小说通过黄娘这个理想化的、性格独特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3.
水井在静静摇小甲算是个吊儿郎当的文艺青年,故乡在南阳乡村,一处湖光山色的地方。美丽的金黄麦田曾经迷倒过他们一群黑黝黝的少年,太阳火辣,他们光着膀子横七竖八地躺坐在运送麦秆的颠簸的铁皮车里,边飞着口水骂着头顶上旋转吵闹的鸟,边咕嘟咕嘟饮着凉水。慢慢地小甲进了  相似文献   

14.
延安时期,中共各根据地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面.而复杂多变的国内局势带来的社会动荡是根据地发展要面临的考验,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共各根据地积极开展各类活动稳固革命政权.通过梳理《解放日报》中相关文献,不难看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文艺宣传的重视,从组织架构、内容形式、演出安排、方针指导等方面齐头并进,同时...  相似文献   

15.
1980年,我读初中。那时,小镇上几位吃“国家粮”的子女也在我们乡村中学借读。他们吃的、穿的、玩的都让我们那些乡下的孩子眼馋,最让我羡慕的是他们的老爹老妈都给他们订了各种各样的杂志:《儿童时代》、《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可那时的农家偏偏是那么穷,而我对那些杂志却又是那么的着魔。为了能看到这些杂志,我总是不厌其烦、投其所好地同他们套近乎:摘野果、抓山兔、逮野鸡……想尽一切办法同他们换书看。最令人恼火的是小毛,他的老爹给他订了一本《少年文艺》。有一次,趁他上厕所忘了把《少年文艺》收进书包之际,我偷偷地看了几…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中国文艺批评要把握引领当前中国文艺发展的进步文艺。在把握进步文艺的基础上,当前中国文艺批评不但要找出当前中国文艺与这种进步文艺的差距,而且要挖掘这种当前中国文学所蕴含的进步文艺成分,促进当前中国文艺见贤思齐。当前中国文艺批评只有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才能正确把握进步文艺,才能提供当前中国文艺发展的科学标准,才能促进当前中国文艺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7.
遥远的手风琴肖复兴①现在手风琴已经不那么时髦了,电子琴大有取代它的趋势,雅尼和喜多郎的电子琴音乐风靡世界。但在30年前却是手风琴的天下,几乎每一个乡村,只要有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或者有知青的地方,都会有这种携带便利轻巧、悠扬而熟悉的手风琴的琴声。每一个时代都有一个时代自己的宠儿。  相似文献   

18.
苏区戏剧是产生在苏区特殊历史语境中的一种重要文艺形式,同时又是苏区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教育工具之一。在中国革命现实的需求、苏区的特殊情境以及戏剧本身的教化功能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苏区戏剧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两种方式或隐或显地发挥着教育作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苏区戏剧实现了本身的大众化,在客观上也起到了化大众的效果,使得苏区的工农兵大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逐步接受了中共政权为他们所设计的政治行为模式、社会组织模式以及生产和生活模式,在文艺层面推动了中共全面控制根据地乡村社会资源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对文艺为人民只做文艺政治学思想阐释是不恰当的。文艺为人民是对文艺史上一种进步文艺思想的发展,它具有文艺价值论、文艺接受论、文艺发展论、文艺伦理学等多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黔东地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包括革命遗址遗迹、革命英雄故居、革命遗物等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和革命事迹、革命文艺等非物质类红色文化遗产。黔东红色文化遗产呈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群众性、民族性特征,提升黔东红色文化遗产的育人价值,有助于强化人民的政治信念,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有助于推动当地文旅结合,助力乡村振兴;有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