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询问:"老师,您今天教的,我孩子都学会了吗?""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学了什么本领?"却很少听到家长问:"老师,我孩子在幼儿园能和小朋友一起愉快做游戏吗?""孩子,你今天在幼儿园跟小朋友玩得开心吗?"由此可见,"应试教育"仍然在年轻父母的心中留有烙印,  相似文献   

2.
我想,很少有老师会认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因为后进生转化从来都是教学的难点。我也相信,很少有老师会承认自己"不会教",因为"会教"和"不会教"是相对的,两者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判断标准。当然,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看作自己专业成长的警示和鞭策,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正>审视小学数学教育的现状,诸多现象都让我们深思:孩子在低年级的时候遇到问题还能够踊跃参与,但是随着年级的升高,渐渐就变"懒"了;老师在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常常遭遇这样的"窘迫",一部分孩子"不教已会",还有一部分孩子"教了还不会",教学沦落到"走过场"的地步;专家学者都说"教学好玩",但是校园里的数学却分明是那样的"无趣"……面对这些问题大家常常感到"手足无措"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年段分治的学制,让小、初、高截然分开,各不相顾;文选式教材再加上许多语文老师长期任教某一固定年级段,很少去"瞻前顾后、上挂下联",只是按选定的课文一课一课地教,碰到什么就教什么;或围着考试的指挥棒转,估计会考什么就教什么。同一论题,颠来倒去、老生常谈者有之;呆板的程式套路,津津乐道、反复使用者有之。纵使可以看到许多别开生面的教学活动,也大都表面花哨热闹,实质"含金量"不高。有人讥讽我们的语文课是:"将旧知识当新课教,把会跑的孩子背着走。"  相似文献   

5.
老师想你了     
我们小班的明明是个非常聪明乖巧的孩子.每当老师教小朋友一些新知识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学会;每当老师分发玩具时,一些小朋友都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希望快点拿到,只有他规规矩矩坐在那里等;每当老师教一个简单动作时,有的小朋友学得很慢,可他却能很快学会,而且做得很到位.就是这么一个人见人爱的小朋友,却不喜欢来幼儿园,他经常两三天不来,即便来了也不和小朋友玩,还时不时哭着找妈妈.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不厌其烦地重复那句话:"别哭了,明明最乖了,等放了学妈妈就来接你了."  相似文献   

6.
声音     
正大人和孩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共同点:总在不断犯错误。这和我们学多少东西,懂多少知识没有关系。作为一个人,我们时常会忘记已学到的知识,有时会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但当我们接受这个现实,就可以把这些看成生命中必经的过程——也是一个有趣的学习机会。——美国教育学博士简·尼尔森我主张消极的教育观,具体到"教"和"学"上,就是"教"要消极一点儿,重要的是"学",孩子愿意学,有兴趣、有积极性,一切都有了。《论语》里"学"出现56次,"教"只出现7次,孩子是"学"出来的,不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改革推进已经多年,许多教师自以为对课程标准很熟悉,甚至理解很通透,但事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乐观。尽管在教师的日常话语中,课程标准已经代替了教学大纲,但课程标准似乎并没有给教学实践带来实质性的影响。不少教师一直以来对教什么和怎么教关注较多,至于为什么教这个内容,是否还可以教别的内容,要把这个内容教到什么程度,用什么标尺来衡量教学效果,却很少去考虑过,尽管老师在文章中都以课程标准为理据,可是大多是在抽象的层面谈论课程标准。  相似文献   

8.
教了十多年高中语文,也在小学、初中做了近十年研究与实验,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语文?我们拿什么为孩子的一生奠基?我们能否跟得上时代的步伐?在思考中形成了三点认识:语文教学必须"有趣""有用""有品"。一直实践着三点做法:师生共同制订学习标准,用"智慧地教"带领"智慧地学",课堂改革形式重于内容。  相似文献   

9.
王俊卿 《教书育人》2013,(20):46-47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每一个人都曾经在家里当过"孩子"或"家长",家庭教育要伴随人一生;不管你曾经是孩子的角色还是家长角色,家庭教育是永远存在的。家庭教育虽然不像学校教育正规却比较"自由";虽然没有课表却随时可以"上课";虽然没有教材却总在家庭成员中"阅读"。家庭教育在充满亲情的互动中增加了认同的难度,又在血缘关系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朱爱玲 《中国教师》2014,(15):89-91
<正>一、现象剖析作为一线教师,当我们精心准备了一节课,"自信"地走进课堂实施教学设计时,是否会遭遇到这种情况:刚呈现课题,许多学生就已经把教学的主要内容脱口而出,精心安排的探索活动毫无"用武之地",教师教得满头大汗,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却兴趣索然;课堂表面上显得"一帆风顺",但因为缺乏探究和思考的深度,学生如平地走路,并没有多少收获;各种"意外"随时搞得我们束手无措……为什么会这样?其实,教师课前作精心的准备是  相似文献   

11.
比喻一:学习就是"学走路"。有这样一个故事,学生问老师":蜜蜂为什么能嗡嗡地飞,而蝴蝶飞起来却没有声音?"第一位老师循循善诱":孩子啊!蜜蜂嗡嗡地飞是因为它的翅膀振动得快,而蝴蝶振动得慢啊!";第二位老师没有直接讲解,而是拿起一张纸,先是慢慢地扇,然后快速扇,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空气中物体振动的快与慢所产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哪位老师的做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增值"呢?显然是后者。因为学生自己学会的"会"与老师教会的"会",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会",也是两个不同水平的"会"。因此,构建  相似文献   

12.
时下的语文课堂,不少教师喜欢在文本内容的呈现上、课堂的组织形式上大做文章.许多语句和段落一读就懂,可他们却要设计出精美的课件来辅助学生理解,或者不厌其烦地领着学生翻来覆去地"感悟".一堂课看似行云流水,以学定教,其实"教"和"学"处在同一个地平线上.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此的热闹而颓废?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天天学语文却缺少语言素养?静而思之会发现,症结就在我们的阅读教学课堂.  相似文献   

13.
在现实中,很多老师有这样的感叹:为什么我讲了好几遍的题型还是不会呢?为什么我上了那么多的课而成绩却没有提高呢?也就是说,很多老师觉得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成正比的,教师教得越多,学生就应该学的越多,其实大家也知道,这种关系并不成立。那我们应该怎样正确看待"少教多学"呢?以下是我的看法"少教多学"的积极意史。  相似文献   

14.
<正>一、"二类字"教学的尴尬家长的尴尬:孩子不识"二类字":在一次家长会上,一位家长颇为困惑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家的孩子有许多生字都不认识。课后田字格里的字认得还不错,但是两条绿线里的字基本上读不出。"教师的尴尬:教,还是不教?二类字不要求会写,只要求会认读。但是,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并没有真正会认读这些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和幼儿园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常常让孩子"玩得好",而小学则转向"学得好"了。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升上来,对小学学习环境既好奇又感陌生,存在诸多不适应,课堂上也会状态百出:有时上课铃响了,有的学生还没有进课堂;有时老师刚提了一个问题,学生就七嘴八舌地讲了起来;有时课堂上教学兴致正浓,却有学生吵着要上厕所……面对这样的课堂怎么办?如何打造有效课堂?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灵活地组织教学,既要重视培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的家长经常抱怨,说平时自己对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孩子摔了,大人心疼得不得了,马上上医院检查;孩子生病了,家长心急火燎地为其四处求医;而自己病了,孩子却连问候的言语也没有,实在令人伤心。为什么现在的许多孩子都缺乏责任感呢?仔细分析,大部分原因还是在家里。"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并承担着怎样去"教会"孩子生活、学习,而不只是简单地当好一个  相似文献   

17.
孔姝婕 《中小学电教》2008,(12):140-140
<正>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都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学生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是却并不喜欢学信息技术知识。有时我在私底下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啊?"答曰:"可以玩游戏。"的确,有些孩子在课堂上经常会趁老师不注意玩一玩游戏,在他们的眼里,课堂上讲的内容不好玩。为此我曾经在三年级中做了一项调查,97%家庭拥有电脑;95%使用电脑超过半年;80%家中能上网;70%每  相似文献   

18.
爆破作文     
作文班的孩子正在上课,老师问:"小朋友,你们上语文课最怕什么?"写作文!"许多孩子都这么回答。"为什么怕写作文?"我们没有那么多话来写!"老师要求写的内容我们没有体验过!"……最近,成都朝阳教育中心引进了一种全新的作文写作方法--"爆破作文",为怕写作文的孩子带来欣喜:再也不用怕写作文了。那什么是爆破作文呢?爆破作文和传统的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写作方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学琴     
<正>我上学前班的时候,被选进了合唱团。李老师说,学会弹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唱歌。于是,我们从电子琴练起,可我那时候才5岁,手指不够长。李老师建议我弹琴时要先把手指"劈开",我却没有听进去。等单独指导时,我的手被她掰得生疼,泪珠也一个接一个地往下掉。后来,李老师教我们识谱,但我却在底下一直玩儿。下课后,李老师走到我身边,她指着一个白键说:"郝韵,这个键是什么  相似文献   

20.
正一、提问的准确性老师的提问语言对学生的思维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一位老师在教低年级的孩子读书时。读到词语"牛顿",老师便问:"谁知道牛顿是什么?"刚问完,好多孩子就嚷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牛顿是一头牛。""牛顿是什么?"该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明确的。如果老师的提问是"牛顿是什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才会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思考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有很多问题我们都没有刻意去组织语言,而是根据自己的习惯去设置,这样的语言是否可以使学生理解,是否能够准确地表达我们想说的话?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