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长红 《现代教学》2004,(12):26-27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简单的物质构成,而应是新的教育观念的生成。我们应从以“物”为中心,转移到以“人”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命环境观”上来。  相似文献   

2.
学校文化建设随着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教育信息化环境逐渐完善的今天,学校文化建设应该与信息化环境的建设紧密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传播学校文化,加强学校管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搭建道德培养平台,培养学生心理素质,使信息化环境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窗口和主要渠道。  相似文献   

3.
面对人类生命意识淡薄,环境保护意识缺失的现实,教师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育学生尊重生命和爱护环境,点亮天真而幼稚的孩子们心灵深处的生命与环境保护之灯.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育素材,培养学生欣赏生命与环境的意识;拓展延伸教育资源,促成学生尊重生命与保护环境的觉悟;努力搭建实践舞台,提升学生尊重生命与珍爱环境的行为.让学生在科学学习中学会敬畏生命和爱护环境,奏响生命与环境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对教师教育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传统角色有待重新定位与转换。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至少应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教学实践与学习的研究者与终身学习者。  相似文献   

5.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走进新课程,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就是对学生精神生命主动性发展的认识。换句话说,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教育的目的与过程同人的精神生命发展结合起来,把促进学生精神生命的生动、主动发展视为教师的第一天职,视为“太阳底下最光辉职业”的真正生命价值所在。一、关注学生精神生命是教师的第一天职首先,从学校教育的目的说。我国目前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最终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换言之,学校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一…  相似文献   

6.
王恒富  王英 《教育艺术》2003,(11):23-25
教育是培养生命的事业,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生命的流程是快乐是痛苦?是提升是创造?这全由教师的手来翻阅。面对在信息时代长大的学生,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政治教师?我们的政治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来翻阅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笔者的思考和实践是——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向往,应该让学生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健康、幸福成长。  相似文献   

7.
引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触及到所有参与这场改革的人们思想深处,这就是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换。具体说,校园环境是为学生和老师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我们提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的“生命环境观”。“生命环境观”强调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以人为本,突出学生和老师的生命质量,站在生命层次上重建校园环境。一、“生命环境观”基本特征1.生命性特征。叶澜教授曾指出:处于生命中集中于学习的儿童和少年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学生自己却并…  相似文献   

8.
增强教师生命素养,提升教师生命质量,是教师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生命发展和本真教育的需要。如此,教师的生命素养,既包括教师作为人的生命素养,也包括教师作为教育人的生命素养。前者是教师个体生命发展和幸福生活的要求,后者是本真教育和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教育是师生生命之花的绽放,学校是师生精神的家园,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和教师生命价值展现的重要空间。因此,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智慧和人格,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师生才能共同走向生命的大完满。那么,什么是教师的生命意识呢?悲悯意识。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何其珍贵。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发展,教育进入到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信息技术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时代信息技术从以往的"辅助教学"功能逐渐发展成与各学科"教学融合"的作用,进一步加深信息技术在现时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作用和影响力,各学科教师在教学研究中不断地探究实践,培养教师依托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是新时期教师完成角色转换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理念主张在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基本前提,以学生为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的主体,以促进与支持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根本目的。“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现代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学生为本”的建设理念可以保证信息化教育环境促进能够学生的学习“;以学生为本”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理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条件。因此,学校在建设信息化教育环境过程中,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践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12.
2005年,上海市教委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那么,生命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生命教育需要进一步关注的问题是什么?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在对学生普及生命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生存技能的教育中,应更重视帮助学生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并从学校、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13.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 ,而信息化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 ,构建起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要素”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从生命化教育观的角度对信息化教育进行考察时,发现信息化教育中存在着宏观技术和微观技术。宏观技术是指,在信息化教育中用生命化教育观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的角度,总体把握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的教育技术;微观技术是指在信息化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所采用的具体的教学设备、教育方法、学习方法等常规技术,包括教育技术,也包括学习技术。  相似文献   

15.
叶兵 《文教资料》2007,(2):129-130
历史的车轮已快速驶入21世纪,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人类的发展与前途也从未像今天这样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作为教育本体的教师更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点,教师是激扬别人生命的生命,教师在激扬、提升别人生命的同时也激扬和提升了自身的生命.因此,“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一生的发展“,既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了悟感,激扬了生命,提升了生命.……  相似文献   

16.
学业是学生的生命,而它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育。面对在信息时代成长的学生,我们怎样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政治教师,我们的政治教育究竟应该如何来翻阅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我的思考和实践是一政治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精神向往,  相似文献   

17.
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一场全球性的教育信息化革命,已在教育的各个领域迅猛地展开。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信息技术发展环境,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应在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基础设施、教育经费投入、教育资源管理和教师的信息素质等信息环境的诸多方面,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步伐,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8.
教育信息化与信息化教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9(11):113-114,118
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实现教育信息与知识的共享,而信息化教育就是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构建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四要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最终目的是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我国生命教育领域的开拓者之一肖川先生曾有言:"我们的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想我们的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深切地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可见,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生的幸福,而过程则是生命的幸福成长。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促进每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幸福成长,这应当成为现今小学德育工作矢志不渝追求的目标。一、正确认识生命教育与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20.
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本文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培养问题,论述了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和教师培训,实现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连接,并介绍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高级思维的问题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