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红壤丘陵地区双季稻光合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水稻叶片净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在夏季晴天中午有降低现象,其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PAR和温度的日变化是形成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较高的温度会导致蒸腾强度降低,而水分亏缺引起的气孔导度降低气孔阻力增大则造成光合速率的降低。水稻上部叶片的光补偿点低于下部叶片,而光饱和点则是下部叶片低于上部。表观初始光能利用效率第2片叶为0.049-0.068,第4片叶为0.044-0.060。光能利用率第2片叶在2.6%-5.7%,第4片叶在2.0%-5.8%。水稻叶片的最大光合速率早稻和晚稻旗叶、2叶、4叶分别可达到19.58μmol CO2m-2、17.78μmol CO2m-2、14.4μmol CO2m-2 s-1和26.46和17.27μmol CO2m-2 s-1  相似文献   

2.
长白山地区蒙古栎光合特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基于单叶尺度上的光强-光合响应以及CO2-光合响应测定,对长白山地区蒙古栎成树和幼树的光合特性分别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蒙古栎成树的光补偿点(Lcp)为21μmol/m2/s,光饱和点(Lsp)为1564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a)为0.045μmol/mol;幼树的Lcp、Lsp、a以及CO2补偿点、饱和点分别为29μmol/m2/s、1581μmol/m2/s、0.049μmol/mol、73μmol/mol、625μmol/mol.幼树和成树具有相似的光响应特征,但前者的光合同化能力要高于后者.蒙古栎具有典型的喜光性,但对高光的利用效率要低于弱光.  相似文献   

3.
长柄串珠藻生理生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柄串珠藻是一种要求水温较低且恒定并适应光强较弱的小型淡水红藻,生存于Ph7.5,夏天水温为17°C ,冬天水温为14°C ,全年水温波动不大,钙含量较高而其它营养盐分含量较低的泉水中。奇光合作用的最适水温为15°C ,光合作用的适宜强光为30μmol/m2.s-50μmol/m2.s,最适光强度为35μmol/m2.s-45μmol/m2.s,40μmol/m2.s光合速率最高峰,为其饱和光强。长柄串珠藻的光补偿点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5°C、10°C、15°C、20°C和25°C的光补偿点分别为4.5μmol/m2.s、5μmol/m2.s、5.6μmol/m2.s、6μmol/m2.s和7μmol/m2.s。呼吸速率在光合速率增大时也升高,且与水温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对南美藜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表明,南美藜叶片的光合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不同生育期南美藜光合日变化有一定差异,灌浆初期与后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不同,南美藜叶净光合速率Pmax一般为13.6~27.2μmol CO2m-2s-1。根据田间的观测资料,南美藜叶片光-光合速率响应曲线符合直角双曲线方程,南美藜叶片光饱和点为1901~2383μmolm-2s-1,光补偿点为29~39μmolm-2s-1。不同温度、不同施肥水平对南美藜光饱和点、光补偿点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杨梅光合速率日变化及其与气候生态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季,在晴好天气条件下,用目前国外先进的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6400光合仪,对杨梅的光合速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杨梅的光合速率随着环境因子的变化而变化,光合速率的日变化进程为典型的单峰型,最大净光合速率为7.24μmolco2·m-2·s-1,出现在午后13时。运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表明,对杨梅光合作用日变化直接影响最大的气候生态因子是气温,其次是大气相对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三江平原小叶章和毛果苔草两种地表覆被下的贴地气层CO2浓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叶章和毛果苔草两种地表覆被下贴地气层CO2平均浓度要明显高于全球大气中CO2平均浓度及向海湿地大气中CO2平均浓度,毛果苔草贴地气层CO2平均浓度(389.56μmol/mol)低于小叶章草甸(400.04μmol/mol).在生长初期,毛果苔草和小叶章草甸日变化曲线均是单峰型;成熟期,毛果苔草为单峰型曲线,而小叶章草甸0m、0.5m高度为明显的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点左右和18点左右.一个完整的生长季中,毛果苔草和小叶章的贴地层CO2浓度最高峰均出现在植物生长之前;但是两种覆被下的贴地气层CO2最大值却出现在不同的高度,毛果苔草最大值在2m处,小叶章草甸出现在0m处.  相似文献   

7.
微藻的生长与所处的光环境有关,以衣藻为例研究不同光质组合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当光合有效辐射强度为200μmol/m2s,光照周期为12:12,红蓝比为8:2时,衣藻的生长情况最佳。  相似文献   

8.
基于在加热和H3PO4存在下,NO2-催化过硼酸钠氧化荔枝红色素的反应,首次提出一种测定痕量亚硝酸盐的催化光度法。该褪色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94.09kJ/mol,速率常数K=1.84×10-3/s。所提出灵敏度高,其摩尔吸光系数ε500=1.5×106L·mol-1·cm-1,检测限0.02μg/L;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logAAo=0.024 0.09528CNO2-(μg/L);相关系数r=0.9996。此法已用于矿泉水、井水等样品中亚硝酸根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
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高寒矮嵩草草甸植被-土壤系统CO2释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3个处理(FC、FJ、FL)CO2释放速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日最大释放速率出现在13:00左右,最小释放速率在4:00前后,且白天的释放速率均大于夜间;CO2释放速率也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植物生长期释放速率明显高于枯黄期,且均表现为正排放;在整个观测期间(6月30日~1月28日)CO2平均释放速率依次为FC>FJ>FL,矮嵩草草甸植物-土壤系统CO2释放速率为438.34±264.12mg/(m2·h)(FC),土壤呼吸速率为313.20±189.74 mg/(m2·h)(FJ),土壤微生物呼吸速率为230.34±145.46mg/(m2·h)(FL),植物根系呼吸占土壤呼吸的26.5%.植物、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微生物CO2释放速率与土壤5 cm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628和0.672(P<0.01).整个系统呼吸、土壤呼吸与土壤5 cm温度可拟和为一指数方程,方程为y=168.03e0.10x86x(R2=0.8783)和y=149.69e0.0745x(R2=0.8189).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在加热和H3PO4存在下,NO2^-催化过硼酸钠氧化荔枝红色素的反应,首次提出一种测定痕量亚硝酸盐的催化光度法。该褪色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94.09kJ/mol,速率常数K=1.84×10^-3/s。所提出灵敏度高,其摩尔吸光系数ε500=1.5×10^5L·mol^-1·cm^-1检测限0.02μg/L;工作曲线的回归方程为logA/A=0.024+0.09528CNO2^-(μg/L);相关系数r=0.9996。此法已用于矿泉水、井水等样品中亚硝酸根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1.
CO2 浓度倍增对春小麦不同品系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试验对2 个春小麦品系在CO2 浓度倍增下的反应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在CO2 浓度倍增环境中,晚熟品系的全生育期缩短比早熟品系少。晚熟品系的生物量和产量增加比早熟品系更显著,因此,晚熟品系可能更适合于未来的全球变化。另一方面,2 个品系春小麦的光合速率、地下和地上部分的生物量在CO2 倍增环境中增加显著,但籽粒产量的增加小于生物量的增加,意味着在CO2 浓度增加时经济系数将减小,其原因将进一步研究。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考虑,这些特点可能会成为农作物适合于未来全球变化的另一个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12.
利用开顶式气室内的水培试验,通过长期CO_2加富(1000μmol/mol)与K素水平(120、240 mg/L)处理,研究了黄瓜光合作用与光合产物累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CO_2加富能够增加黄瓜生物量,但也能使黄瓜发生光合适应,且发生在加富25~43 d之间;光合产物在各器官的累积随CO_2加富而增加,增加K素水平更能增加光合产物的累积;增加K素水平能够缓解光合适应发生,其原因为K素水平的增高可使光合产物的分配得到有效调节,缓解CO_2加富引起的终产物(光合产物)在叶片的过量累积,促进向根部的分配,因而减缓了光合产物过累积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减轻了光合适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选用镶黄旗国家气象观测站1992年—2021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时数、2 min平均风速、大风日数、沙尘暴日数等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对镶黄旗地区近30年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1992年—2021年镶黄旗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以15.231 mm/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日照时数以23.362 h/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2 min平均风速以0.414 (m/s)/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大风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沙尘暴日数以1.646 d/10 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 ,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和日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 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 5 799kg·m- 2 、柑桔园 4 1 76kg·m- 2 、水稻田 3 388kg·m- 2 、杉木林3 1 1 9kg·m- 2 。研究发现 ,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 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 ,白天高于夜间。此外 ,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 排放速率的影响 ,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与 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植物的光合作用日进程类型,因植物种类和生态环境不同而异。据其光合速率的峰谷变化,可归纳为单峰型、叙峰型、多峰型(即波动型)和平坦型四类。单峰型因高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又可分为中午高峰型(即正规曲线型)、午前高峰型和午后高峰型。通过对光合作用日进程的分析,能够探明牧草在一日之中光合生产力的动态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从而  相似文献   

16.
亚硫酸氢钠对转PEPC基因水稻叶片光合作用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1~2mmol/L的NaHSO3喷施于野生型水稻Kitaake(WT)、以其为基因受体的转PEPC基因水稻(PC)和转PEPC PPDK双基因水稻(PC PK)叶面.叶片的光合速率分别提高了23.0%、28.8%和32.4%,并能持续3d左右.在此条件下,光下叶片中的ATP含量提高.将已知可促进循环光合磷酸化的辅助因子硫酸甲酯吩嗪(PMS)和NaHSO3分别和共同喷洒叶片,次日所有叶片的光合速率均比对照(喷水)提高,共同处理未出现叠加效应,表明NaHSO3的主要作用和PMS促进光合速率的原因类似,都是增加了ATP的供应.与野生型水稻Kitaake(WT)相比.经NaHSO3处理后,转PEPC基因水稻(PC)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大,转PEPC PPDK双基因水稻(PC PK)净光合速率增加的幅度更大,因此认为水稻叶片中增加ATP的供应可明显增强水稻的光合速率,特别是转PEPC或PEPC PPDK基因水稻.  相似文献   

17.
《科技风》2020,(15)
为掌握新疆伊宁市风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并为合理利用当地风能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利用2008-2018年伊宁市风次数及风速等统计资料,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针对风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风灾害的成因,结果表明:伊宁市出现风的次数较多,年平均出现风1321次。并整体上以96.636次/10a的速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以夏季出现风次数最多,冬季出现风次数相对较少,占到23.9%。年平均风速以0.173m/s/10a呈现出一定的减弱趋势,年最大风速以0.609m/s/10a的速率呈下降趋势。年极大风速以2.845m/s/10a的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增加趋势。地形是导致出现大风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北方春季与冬季冷空气较为活跃。使该地区气压梯度与温度梯度明显增加,进而导致风力增加。再加上高空出现有冷平流,进而极易导致出现气流加速,最终引发大风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9年6月1日-2019年8月31日呼和浩特市小召环监站污染气体(CO、NO_2、O_3和SO_2)的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分析了呼和浩特市夏季气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观测期间日变化特征,NO_2、O_3表现为单峰型,SO_2呈现双峰型,CO呈现不规则多峰型;观测期间CO、NO_2、O_3、SO_2均存在明显的"周末效应";工作日白天CO、NO_2、O_3浓度大于周末,SO_2与之相反;O_3小时平均质量浓度日循环工作日与周末均呈单峰型分布,峰值均出现在14∶00。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流式细胞术分析肿瘤细胞内阿霉素分布的方法,并研究低浓度五味子乙素对K562细胞内化阿霉素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猪内皮细胞(pEC),以20μmol/L阿霉素处理2、4和6小时;或加入不同浓度阿霉素(0、10、20、40、80和100μmol/L)处理4小时。培养K562细胞,以5μmol/L阿霉素处理2、4和6小时;或加入不同浓度阿霉素(0、2.5、5、10和20μmol/L)处理4小时。采用不同浓度(0、25、50和100μmol/L)五味子乙素(Sch B)与阿霉素联合处理K562细胞4小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阿霉素的特异荧光。[结果]固定浓度处理pEC(20μmol/L)和K562(5μmol/L)后检测,发现细胞内荧光强度随时间延长而增加,两种细胞4小时组荧光强度分别达到6小时组的96.93%和95.23%/。在直方图上,阴性和阳性细胞群界限分明。阿霉素(2.5、5和10μmol/L)单独处理细胞的荧光强度分别为26.78±3.34、64.70±6.24和118.35±9.67;添加25μmol/L Sch B实验后荧光强度增加到43.45±4.25、103.74±7.36和146.69±8.32,Sch B显著增加了K562细胞内阿霉素的分布(p<0.05)。[结论]建立的方案可快速测定细胞内的阿霉素分布;低浓度Sch B促进肿瘤细胞内化阿霉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安徽雷电监测网系统探测的2005年8月~2010年10月铜陵市逐日地闪资料,采用Excel、Origin、Sufer等软件作为统计、分析工具,对全市闪电数据进行了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铜陵市主要以负闪为主;闪电月频次变化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特征,主要发生在7、8月份,约占总闪频次的70.32%;13:00~21:00为闪电日高发时段,约占日总闪的65.11%,正、负闪峰值主要出现在17:00前后,即16:00~18:00为一日之中对流性天气最活跃时段;全市闪电平均强度约为46.51 KA,主要集中于30KA以下,正闪在10~30 KA区间段发生最为频繁,负闪主要集中发生在0~20 KA;空间上,铜陵市年平均地闪电密度为5.95次/Km~2/a,闪电高密集区及强度中心均主要"依山傍水"分布,峰值分别位于菜子湖、三公山、白湖、枫沙湖、大铜官山景区、市区天井湖以及凤凰山附近;全市闪电平均陡度为28.49KA/μs,主要分布在0~30 KA/μs区间范围,峰值集中于0~10 KA/μs区间。同时,结合铜陵市1998年~2014年实际雷击事故实例,简析了全市雷电灾害的基本特征,并提出相应防御措施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