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两大体系.因此,历史地系统地考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党的建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开始把注意力越来越多的聚集在东方时,通过对东方落后国家的细致研究和考察,揭露了西方殖民者对东方社会实施的暴行,探讨了东方社会的历史命运和未来发展道路,得出了东方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天才设想.深入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中占有重要篇幅和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东方社会理论,将有助于我们在更广泛的视野内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社会主义观的方法论价值,也对认识和解决我国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有重大深远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晚年为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突出贡献,集中体现于其晚年的5封书信中.恩格斯抨击了"经济决定论"等观点,强调唯物史观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了历史"合力"论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4.
主体和客体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对重要范畴。在哲学的发展史上,人们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和理解经历了漫长且曲折的过程。本文立足唯物史观,系统梳理并深入论述了哲学范畴下主客体关系的主要嬗变过程,以期增进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主客体范畴的理解和把握,实现对西方哲学中主客体关系发展规律的有益探索,这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及隐性的转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创立了具有科学体系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已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面旗帜和行动指南,成为指导中国各族人民思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的主要史学理论及成就,他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科学技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作用。如何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的论述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发展和突破。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积极的扬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文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文化中都有着丰富的源流,在当代,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又具有了新的理论起点与涵义。“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历史发展主体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同时又是其在当代我国改革实践中的发展与创新。在当代中国,“以人为本”的实践价值指向便是实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并在伦理意蕴的观照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指向。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体现,而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邓小平的经济理论所体现的哲学思想也是尤为重要的。邓小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形成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具体内容,它为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历史空间。面对国际的新形势,从国情出发,审时度势,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将唯物史观中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的原理运用到中国的实际发展中。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国际政治的多元化,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市场经济,从世界经济整体格局把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历史理论与发展理论的创新,反映了邓小平时刻把握着时代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自传入中国以来,由于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作为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相对立的历史虚无主义,有必要从历史的维度,通过比较的方法厘清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有助于人们深刻认识新时期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挑战,加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认识和信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艰苦的延安时期,联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将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由此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转变。在本文中,对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思想基础、内容方法以及当代价值进行了科学探索,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伊始到列宁主义的诞生,再到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两次飞跃,直至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进程,就是一部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阐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的有关开放观的基本观点和发展线索,揭示出二者的历史继承性以及毛泽东这一理论的时代局限性,从而明确了邓小平的开放观的理论渊源和现实基础。再现两位伟人,特别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贡献,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完善。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改革开放具有现实意义,也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分析科学发展观不仅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思想,而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具体运用和发展.同时表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马克思对这一理论的论述,虽不像物质生产理论那样系统、透彻,但通过对精神生产的涵义以及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理论框架。研究这一理论,不仅有助于完整、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而且有助于分析和鉴别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在全球范围内交流的必然性和复杂性,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思想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和灵魂,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精神旗帜。这一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分别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中看待历史、现实和未来,揭示了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中国文化建设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大创新,对推动新时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体现.它不仅从党的建设的现实需要出发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而且从唯物史观的高度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根本方针.因此,"三个代表"对于我们加强党的世界观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翔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收录汇总):122-128
恩格斯晚年提出的历史合力论思想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一脉相承,丰富并发展了唯物史观。历史合力论的核心思想包括阐明了人的历史作用,肯定了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论断,充分重视社会动力系统中所有因素协同并进的整合作用。“八八战略”贯穿着历史合力论的核心立场观点方法,跟历史合力论核心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理念包括充分重视各社会因素的整合作用,以经济建设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充分重视主体力量和精神因素的合力作用,引领浙江经济社会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是“八八战略”引领浙江发展的第二十个年头,二十年来浙江社会发展实践充分证明了“八八战略”在浙江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核心地位,是奠定浙江“两个先行”的思想基础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