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效应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恰当地运用心理效应常识,定能收到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1、对学生寄予期望的“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来到一所小学,煞有介事地对所有学生进行智能测验,然后把一份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并说这名单上的学  相似文献   

2.
权广仁 《中国德育》2006,1(10):87-87
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皮格马利翁的美丽传说,被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1968年通过实验所证实。借名这一传说,人们称教师期望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3.
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俊美的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像,每天都含情脉脉地迷恋“她”。精诚所至,少女真的活过来了,和国王结为夫妻。这是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这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级,对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名单中的学生,有的在老师的意料之中,但有的却不然。对此罗森塔尔也作过相应解释:“请注意,我讲的…  相似文献   

4.
传说皮格马利翁爱上一座少女塑像,在他热诚地期望下,塑像变成活人,并与之结为夫妻。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科学的方法验证了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教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学生寄以良好期望,学生就会产生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在现代心理学中把皮格马利翁效应称为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合理运用期望效应呢?  相似文献   

5.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或教师期待效应,这个效应来源于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的一个实验。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一番"煞有介事"的发展预测,然后将所谓的"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并叮咛不要把名单外传。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又对这18个班进行了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ol)在智力测验中发现,通过教师对学生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取得教师原来所期望的进步的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他对自己的一座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果然使这雕像“活”了起来,两人终于相聚一起。我们把皮格马利翁效应引伸到教学活动中,则是指教师的期望能够对学生产生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曾在世界上轰动一时的罗森塔尔效应,也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是一种期待效应,爱的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借“权威的诺言”,使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由衷地寄予期望,进而加倍关心爱护,  相似文献   

8.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一个名词,来源于古希腊神话故事.国王皮格马利翁年轻英俊,精心雕刻了一具象牙少女,每天都望着少女深情观望,真诚的期待使少女成了活人,并与美丽的少女成亲.人们借这个神话故事,把通过心理作用产生了神奇效应的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进行了一项“权威性谎言”实验,他在一所学校,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各三个班,共18个班中,随意挑了一些学生,撒谎说是“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把名单交给学校老师,神乎其神地要求保密.八个月后,发现  相似文献   

9.
于欣 《中国培训》2004,(4):36-37
1968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带领他的实验小组到一所小学对学生做“发展预测”。实验小组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考查后留下一张名单,他们告诉老师,名单上的学生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孩子。半年后实验小组再次回到这所学校,老师们纷纷赞扬预测准确,说名单上的学生确实比其他学生进步快得多。这时罗森塔尔却一语惊人,说名单上的学生当时是随意圈定的,根本不存在什么“预测”。原来罗森塔尔靠这种“权威性的谎言”,引起老师们对这些孩子的期望、关注及倍加关爱,老师平时的关爱才是这些学生进步快的真正原因。罗森塔尔实验是“关爱能促进学生发…  相似文献   

10.
皮革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的名字,由于他对一座少女雕象产生爱慕之情,并倾心追求,终于使这尊雕象“活”了起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所做的期望效应实验,其结果与此相似,故取名“皮革马利翁效应”,后来人们亦常称此为罗森塔尔效应。 1968年,罗森塔尔在雅各布逊小学对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量,并宣称这是一种有助于  相似文献   

11.
社会心理学中许多经过实验证实的效应对如何搞好幼儿教育都有着深刻的启示。这里针对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略举三例。一、“皮格马利翁效应”与“恨铁不成钢”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对大量的小学生进行心理实验后发现,即使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很一般的学生,由于教师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会取得教师所期望的进步。这种现象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关键在于“期望”。所谓期望,指的是在不直接言明的情况下,对别人的前途有所希望和等待。如果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想使幼儿  相似文献   

12.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教育史上颇令人惊奇的心理现象之一。最早实验证明这种效应存在并给其命名的是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罗森塔尔实验过程是这样的:他对小学一至五年级的全体学生进行了一次言语能力与思维推理能力的测验。然后分别从各个年级随机抽取了百分之二十的学生,将他们的名单交给了老师,虚报说这些学生成绩优良,预示他们有可能比其他学生学得更好些。其实这些学生只是全体学生的一个随机样本,并不优于另外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八个月以后,罗森塔尔再一次对全体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发现,这百分之二十的学生普遍显著提高了成绩。罗森塔尔认为这与古希腊神话中的雕刻师皮格马利翁的故事情节相似。皮格马利翁雕刻一尊偶象,倾注了心血,终于使偶象获得了生命。因此,罗森塔尔称实验效应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13.
罗森塔尔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在塞浦路斯岛有一位青年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雕刻了一具精美的象牙少女雕像。由于他欣赏“她”的精美而每天含情脉脉地迷恋着“她”,最后,雕像竟真的“活”了过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也许是受了这个神话的启发,于1986年做了一次心理学实验。他到一所小学,称对该校学生进行所谓“有优异发展可能”的预测,但实际上,他既未做什么预测,也不了解任何一个学生,而是随机地将一批学生名单交给该校校长及有关老师,并强调必须保密。八个月后,他又来到这所小学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凡是名单上的学生,无论其原来基础如何,成绩较其他学生都提高得快,与老师的情感也较其他学生深厚,而且显得求知欲强,性格开朗活泼。这就是后来影响广泛的罗森塔尔效应。  相似文献   

14.
“皮格玛利翁效应”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北京铁路三中李连君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在美国的一所学校里告诉各班任课老师,说他能预测学生成绩,并把他认为有优异开发可能性的学生名单送给了有关老师。实际上,这些名单是他任意写的,毫无根据。一学期后...  相似文献   

15.
李莎 《中学教育》2008,(10):62-64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期望效应”,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经过一系列心理学实验。证明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存在着期望的一种效应。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效应,但在师生交往中也存在着期望效应的另一面,所以在运用这一效应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6.
重视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期望:从罗森塔尔效应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名叫皮格马利翁的王子 ,他非常喜爱自己用象牙雕刻的一尊少女像。后来 ,由于他真挚的爱和热烈的期望 ,这尊雕像真的活了。1968年 ,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受到这个故事的启发 ,和他的助手对一所小学进行了一次所谓“预测未来的发展测验”(实际只是一般性的智力测验) ,随机地在每个班抽取了一部分学生 ,写成名单告诉他们的老师 ,声称这些学生极有发展前途。过了8个月后 ,他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同样的测验。结果发现列在名单里的学生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来 ,老师们在罗森塔尔先生的暗示下 ,刺激了对学生真挚和…  相似文献   

17.
“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美国的一所小学,对该校18个班的学生“像模像样”地作发展预测后,将最优秀的学生名单通知任课老师,并再三交代不要把名单外传。名单中的学生在老师看来,有优秀的,也有学习不尽如人意的。对此,罗森塔尔解释过:“请注意,我讲的是他们的将来,而不是现在!”8个月后,罗森塔尔对名单中的  相似文献   

18.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亚可布森进行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效应,他们把这种效应称为"期待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它来源于"皮格马利翁效应"。该实验表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的预言,会决定另一个人的智慧、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期望是指教师根据对学生的直觉感受来创造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由教师的期望而产生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影响就是期望效应(即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虽然在社会心理学的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期望效应的可能性的讨论。但是,期望效应成为教育上的一个课题,还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情。引起对于这个问题的兴趣的,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所进行的实验研究——《教室情境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似文献   

20.
正"你们班的同学好喜欢看那本《绿叶的遐想》啊!"自习课后,当班的老师惊奇地对我说。我明白,皮格马利翁效应起作用了。皮格马利翁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中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