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冒险的伙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是近几十年来国际马克思学界长盛不衰的话题,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马克思研究者进行激烈学术交锋的领域。随着MEGA2"第二部分《资本论》及其手稿"将要出齐,这一话题在国内国外学术界都大有越来越热之势。国内已有专著和一批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对立论"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但由于种种原因,西方马克思学"马  相似文献   

2.
胡智锋(以下简称"胡"):站在2011年的岁末回望,这一年可谓大事频发,多"变"之年.环顾全球,本·拉登时代的终结、利比亚战争与卡扎菲政权的颠覆、苹果设计人乔布斯的辞世,都留下了无尽的话题.环顾国内,"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让2011具有了特殊的时间节点意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纲领的推出,更是赋予了这一年开启文化强国新纪元的深刻内涵.为此,《现代传播》2012年度对话特地邀请了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传媒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仲呈样先生,围绕着十七届六中全会引发的文化热效应,探讨中国文化发展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一顷接2008年第5期《档案学通讯》,读到了《再谈文件档案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兼与姜龙飞先生探讨》(以下简称《再谈》)一文。说实话,这场讨论的缘起虽然在我,但又读到这样一篇《再谈》,多少还是感到了一点意外。因为我对这个话题实在没觉得还有再讨论下去的必要,也没觉得还有可讨论的空间。事实上,孙观清先生及其合作者在他们的《再谈》中虽然作出了与  相似文献   

4.
杨辰 《视听》2016,(7):139-140
在西方,谈话类节目叫做"TALK SHOW",国内将其形象地翻译为"脱口秀"。一般来说,谈话类节目是指主持人与访谈对象就预定的话题在演播现场进行讨论的一种节目形式,它广泛地关注社会热点,将人们熟悉和感兴趣的话题,通过人与人之间亲切、真实、自然的谈话,传到受众耳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引导、控制作用,确定了其在节目中的核心地位。1996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推出《实话实说》  相似文献   

5.
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蒋原伦著,新星出版社,2014蒋原伦先生的自选集《观念的艺术与技术的艺术》,集结了作者近年来在媒介文化研究与批评方面的力作,其入题之娓娓道来,深思之循序渐进,论证之开阖有度,以及"入精微而致广大"的学术视野都在其文章中鲜明地体现出来,读来颇有兴味,或可做媒介文化研究与批评范本之一种。  相似文献   

6.
宋丽丽 《新闻界》2013,(4):59-64
近年来,在新媒体领域迅速崛起的微电影,由于大量专业制作团队和明星的加盟使得其在广告营销层面上有了新的尝试。本文从黑格尔提出的"艺术终结"以及阿瑟.丹托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点出发,在美学的视阙下去探讨微电影特有的美学特征,以及当今的艺术现象对传统美学带来的巨大挑战。在这种艺术与非艺术边界消融的今天,微电影所代表的后现代主义美学在创作主体、内容文本、审美过程以及审美结果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方向转变。  相似文献   

7.
我认为,到21世纪,我国宗教学研究将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其前景将是非常光明的。宗教研究本来是哲学研究题中应有之义。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第一哲学即关于有之为有的哲学宣布为“神学”;黑格尔曾突出地强调过艺术、宗教和哲学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尤其是宗教同哲学的内在关联;我们中国历来就有艺术、宗教、哲学统一互补的思想,《中庸》宣布“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鲜明地强调了宗教与哲学之间的相通性、一致性和互渗互补性;我国当代哲学大师贺麟先生在谈到“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时更是明确地提出了艺术(…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潜心研究西方话语修辞达十六、七年之久的刘亚猛先生,在当下环境中对中国"话语存在"的忧虑与思考显然值得引起更多人注意和重视。修辞作为一个关键词随着学者们对西方叙事、修辞理论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多地在不同环境中出现。作者跳出西方修辞学界,以堂堂正正中国学者身份抛弃西方期待,面向国内受众,讨论十几年观察到的现象,让读者真切经受了与曾经作者同样感受到的,来自西方世界的修辞力量无处不在的震撼。  相似文献   

9.
强调美学与情感的艺术和艺术品是一个意义与价值持续建构与再生产的场域。康德和黑格尔所开创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史观制造了艺术的定义与分类,同时生产了一种文化与人群的差异,塑造了西方与非西方的等级意识:机械复制时代的来临解放了被束缚的艺术自决理念,作为民主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随后的发展中被其他的权力关系所形塑;在全球文化共同体内,处于流通状态的艺术品不仅带来了艺术范畴的相对化,而且还编制了一个多重意义交织的复杂网络。作为修辞学上的隐喻,艺术与艺术品向我们表述的是关于等级、差异与隐喻的社会史。  相似文献   

10.
"自然门工作室"创始人徐应源先生以独特的审美思维从自然对象的组织结构发现其惊人的艺术表现力,并将之转化成了架上艺术。不管是根雕还是"漆画",创作者坚信"天地有大美",因而秉承顺道无为的创作原则。富有东方哲思和自由恣肆的艺术创作给人"惊异"的审美体验,并对西方现代与后现代艺术的百年潮流作出东方式的回应。  相似文献   

11.
陈晓明先生在《乌合的思想》序评中说,朱先生把文集取名为《乌合的思想》是出于谦逊,但是"乌合的思想"更体现出了这个文集的整体框构,朱先生追求的并非"大一统"的理论体系,也绝非是对西方文艺理论和中国文化思想的概括总结与整体探索,而是从个人的研究方向、研究兴趣为起点,对具有研究价值、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个体问题展开讨论和探索,而不是沉湎于理论文本的阐释和漫无边际的普遍化宏论.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已进入Web 2.0时代,UGC模式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为了满足人们的新型欣赏需求,产生了一种新的影视艺术形式——短视频。本文从美学的视角出发,结合黑格尔的"艺术终结"理论,分析时下大热的短视频对传统美学的影响,探讨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黑格尔变奏》(2010)是杰姆逊"辩证法三部曲"(另两部指《辩证法之价》(2009)和《表征资本:<资本论第一卷>评述》(2011))中的第二部,具体谈的是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问题意识却是一以贯之的.简单说来,就是针对各种版本的"历史的终结"论,针对"晚期资本主义"灵活的"物化"状态,重新来确认"辩证法"的批判力量.当然,如今谈论辩证法必然会碰到种种"僵局",或用杰姆逊自己的话来说:将辩证法视为"体系"或"方法"都已遭遇危机.(Jameson,2009,P3)不但残留的冷战意识形态依旧将辩证法按在"邪恶"地位之上(=总体化=极权主义),"我们时代原创性的哲学家"诸如德里达和德勒兹也以各种方式指认了辩证法的"非生产性".  相似文献   

14.
我国新闻事业伴随着新闻理念的不断创新而与时俱进。创新的理念是丰富多彩的。梳理和总结这些创新之举,对我们进一步提高新闻报道质量不无裨益。从这期开始,本刊将分话题,陆续刊登这方面的文章。近期的话题是"新闻报道形式的探索和创新"。新闻报道形式的探索和创新,一直是有志者倾力为之的,其中蕴含着不少创新的理念。1998年,《北京青年报》开设了"新闻实验"版,尝试着用一些新的报道形式和手段来做新闻。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有些形式已被广泛运用。本刊特邀《北京青年报》副总编辑、当时主持"新闻实验"版的何平平先生,对这个话题作一个系列性的回顾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郗杨 《出版广角》2018,(3):84-86
"诗与哲学之争"是一个在西方历史上历久弥新的话题,曾引发不休的讨论并延续至今.《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采用结构主义叙事,从本体观念、认知方式、生存状态、拯救方式、话语权力五个方面对"诗与哲学之争"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对诗与哲学在当代语境下融合的可能性进行科学考察,该书的出版对诗与哲学问题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同志来我馆参观《高怀云岭—范曾八秩之庆艺文展》。刘奇葆同志首先祝贺范曾先生八十岁生日,祝他健康长寿,艺术之树常青。刘奇葆同志依次参观了三个展厅,仔细观看范曾先生历年创作的书画精品,不时驻足,与范曾先生聊诗、书、画,相互交流。参观过程中,刘奇葆同志称赞这个展览办得很好,并回顾概括了范曾先生的艺术创作之道和取得的艺术成就,通过诗、书、画、文反映了范曾先生文化艺术精神世界、艺术的创造力和感染力,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刘涛 《现代传播》2005,(1):97-100
2004年岁尾, 中国传媒大学2004 级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博士生展开了一场关于“电视艺术: 存在及其未来”的学术讨论。事情的起因是该专业文艺美学方向博士生刘涛的一篇文章《审美地存在着———中国电视艺术应有之境》, 在中国传媒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仲呈祥先生将此文在课堂上作了郑重推介, 激发了众位博士生们参加讨论与争鸣的热情。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瑞先生主持了这场讨论。事实证明, 在两位先生的引导下, 本场讨论沿着以学术为本、以真理为本的道路, 保持了正确的方向, 而且走向了深入。对此, 仲呈祥教授的评价是:“《审美地存在着》一文从哲学层面观察电视艺术创作现状, 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其间‘深刻的片面’与‘片面的深刻’都值得关注, 而博士们的积极讨论正体现着一种激活思维, 启迪智慧, 探讨真理, 和而不同, 力图走向全面、辩证的努力。”曾庆瑞教授的评价是: “当前电视艺术事业和文化产业出现了许许多多令人深深忧虑的现象, 有许许多多病态的文艺思想和劣质的文化产品充斥荧屏, 这样一群肩负着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博士生们来积极探讨‘电视艺术: 存在及其未来’的沉重话题, 是尤其令人欣慰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作为关注重点,也涉及第三世界理论后现代主义,因为这些理论在中国几乎是一个潮流中的东西。文章从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在西方的起源及原旨出发探讨了这些理论流入中国后的重心偏移,即由探讨“对抗性”转向对陈凯歌、张艺谋等人的“献媚”的批评。对这些简要分析的目的是希望形成一种更为理性的探讨气氛,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在中国兴起颇具有“框架的神话”的绝对主义倾向,由此文章的又一主旨是驱除黑格尔主义玄学的负面影响,指明艺术分析以及理论构建更多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同样对西方学术的借鉴亦不是一种水中之沙的点缀,而是一种水中之盐的溶解。所以本文将讨论延伸到中西文化的对抗与对话的层面上,笔者认为这是东方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等的背后之话,由此转入下段的讨论。本文立足于中西方文化的“心同理同”上,基于此揭出文章最终意图,即说的东方、中国学者应立足自我传统,增加底气去对西方文化进行“对话”,进而,为与世界文化的融洽努力。  相似文献   

19.
"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这个话题,是比较难讲的一个话题。但是我想也该是到讲这个话题的时候了。~①这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纪录片研究大师何苏六先生说过的一句话。的确,中国的纪录片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时代,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自己不一样的特征。近些年来,纪录片栏目化的特点显露无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纪录片栏目的问题着手来解决纪录片栏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20.
【导读】本文聚焦当代西方艺术哲学,对2020年国内出版的具有代表性的相关书籍进行盘点,以呈现国内当代西方艺术哲学研究的趋势、成就和发展方向。在对西方前沿研究的译介不断推进的同时,中国学者以西方理论视角对中国艺术、世界艺术史进行的反思亦可谓成果颇丰。这些书籍关注艺术现实,研究视角丰富,将为国内研究者和艺术爱好者带来更多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