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性这一源自西方的概念,就其在中国的情形而言,包含了对西方现代性共时与历时双重因素的整合,并被赋予了进步理性主义的意味。现代性在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矛盾性,现代性话语本身所富有的丰富性与自我反省意识,为我们理解中国现代学的矛盾与困境,解释百年中国学新潮更迭而未成大观的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百年历史化的发展过程及其现代性反思,可以黄遵宪等人在晚清的“诗界革命”作为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意识对中国学和中国学史,尤其是中国学的古今演变加以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即可对“20世纪中国学”等观点和主张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分析,从而把古代、近代、现代学视为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历史前进运动。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是百年中国论的关键词,本梳理了“学主体性”思想的引入、形成与演变过程。认为主体性思想的形成是中国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90年代以降,在反思与批判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开始认识到启蒙运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主体论明显存在的偏至性,经过批判与洗礼,一种更健全的学主体性将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4.
审美现代性问题已成为当代西方文艺学研究的重要理论背景之一。从现代性概念的发生来看,审美现代性始终都是现代性观念的内核。因此,清理出包裹在现代启蒙进步主义之下的审美现代性概念,并把握其内在矛盾,可以为中国现代性的理论积累提供重要的价值参照。另一方面,从中国美学研究的发展现状来看,挖掘中国传统美学中的现代性理论资源,深刻理解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对更好地把握审美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话语的本质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90年代中期以来,成为学研究的中心话题之一。其原因,在于“现代性”确实是20世纪中国学的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采用这一视角和框架,有助于用客观存在的“现代性”,取代以往主观政治视角的所谓“反帝反封建”的描述(严家炎语),从而更切近学历史的真实,切中学对百年来民族心灵史的描述,以获取更有理论价值的研究成果。如对于晚清学作为思潮意义上的中国学“现代性”起源的认知,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突破;而运用“现代性”概念对于启蒙学、革命学等的阐释,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6.
强调历史意识与历史方法是新中国学理论与批评最醒目的主导倾向之一。但是它的涵主义到底是什么,却一直没有明言,论界在有意无意之间把它同历史主义或社会学方法混为一谈。本以巴赫金对话思想为立足点,认为现代性的历史意识、历史方法和这二不是一回事。历史方法首先意指批评拥有经验现实的他意识,认识到审美对象是具有应答能力的历史性个体,而要尊重他的主体性,先得对自己的预设前提具有自觉的反省和自我批判意识,认识到自己也是一个历史性个体,这样,批评才能成为双主体的对话。其次指历史方法即然是学的,就应内在于学的学理性,能揭示对象的美学意义和价值。本尝试从审美直观、语言美学和体裁三方面立秋其内在性。最后,通过讨论中国思维中的他意识,本试图探索古代论中可与现代性历史方法接轨的部分因素。  相似文献   

7.
通常认为中国的审美现代性是审美独立意识与工具意识之间的纠葛。而实际上中国审美现代性至少有四大范式性道路,即审美工具主义、审美独立主义、审美娱乐主义与审美批判主义。由于中国独特的社会现代性进程,这四大范式的命运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中经历了种种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差异与论争,但不同的文论话语形态却凸显了对于“人”的问题的共同关注,从而表明百年中国文论现代性之根本在于把现代性的诉求看作人的全面发展的诉求,以争取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性的全面提升作为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总体核心命题。这是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及其历史发展的全部合法性之来源,也是百年来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9.
文艺与现实变革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百年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根本。中国文学的本土现代性,在于其由语言来改变现实的入思理路特异。因此,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而引起整个社会现实的改造,进而创造一种崭新的中国人自己的现代生活新桃源,这才是中国文学现代性进程的独特面向。这也正是瞿秋白“文腔革命论”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何把握和审视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丈学‘现代化”,文学史的研究存在三大理论范式,即意识形态范式,“整体”性范式,现代性范式。意识形态范式认为,一九四九年前后两个阶段的丈学属于不同性质的文学。“整体”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丈学是世界丈学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整体”,并非因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一九四九年而中断。现代性范式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现代性在文学层面的一种表现和展示。  相似文献   

11.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一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20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2.
论文在以总结经验和批判性反思进入“百年文学”的谱系时,主要是从中国的视点而不是单纯以西方的观念来审视这—段漫长的文学岁月,着重采取内部(中国)而非外部(西方)的准绳,来选择与确认在加世纪文学中重要的现象和问题。主要有: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焦虑与实践;从文学的社会角度看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左翼文学到延安文学;中国新文学的审美形态;现代传媒和文学生产;中国作家的情感方式与精神状况;作为特殊现象的放逐诗学与留学生文学;“西方话语”被“拿来”以后该放到怎样的中国语境和话题中运用……等等。  相似文献   

13.
齐格蒙特·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阐述了现代性的"流体"特质,显示出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在这一理论视野下,我们可以发现中国文学现代品格的"流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主体性的分离、文化立场与民族国家意识的变异、文学空间的不断分裂、时空意识的错位、道德意识与审美品格的分化。"流动性"正是转型期文学现代品格的一种表征。  相似文献   

14.
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文艺研究中的几对关系,分别从现代性和西方性、民族性和开放性以及文艺研究与文化研究等方面的关系进行论述。二是文学理论类型的适用性分析,分别对于西方文论和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作了辨析。三是关于文艺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对于问题的意义、问题的真伪和问题的创生性作了初步分析。论者认为,这几个方面并不能概括文艺研究的基本问题,但对这几方面的探讨,有助于把握当前文艺研究的脉络,可能具有更大的理论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15.
1840年西方的入侵标志着中国新文学的开始。1840年既是封闭的、完善的、僵化的古典文学的终结,又是开放的、杂乱的、新生的现代文学的开始。中国文学根据现代意识与传统意识的对立,从第一个层面上可分为古典文学、现代文学两大文学系统。由此,广义上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应从1840年的中国文化背景说起,而中国现代文学的下限至今仍是一个未定的开放的文学格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能够互通,主要的理论根据是趋同的人道原则、创作主体自觉、文化的承传性和审美文本的永恒因素;古今文学在审美现代性上的根本的、决定的互通点则是人本主义思潮铸就的作家主体的以人为本的艺术思维范式,它为中国文学史营造了先秦、魏晋、明代、“五四”、“新时期”等五个人的自觉与文的自觉相互并举的艺术时代;人本艺术思维范式之所以卓有成效地创构了具有审美现代性的文学作品,就在于它从创作选材、美学发现、艺术构思、形象塑造上所体现出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是个非常繁复的概念,但是它又有一定的统一性:价值层面的独立、自由、民主、平等,精神层面的直线向前、视野开阔、"反传统"是其突出特征。文学理论的现代性追求指的是文学理论追求自主性、走向多元、否定自我、不断超越。20世纪晚期,中国文学理论出于自身理论建构的需要及在西方现代文论的影响之下,进行了现代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8.
《苦闷的象征》以其丰厚的理论内涵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受到该著所倡导的文艺观的浸润和启发,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文坛形成了一股以《苦闷的象征》为标志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新文学作家主要从“苦闷”主题的书写、现代意识的吸纳、象征主义的运用三个方面吸纳了该书的核心观点并把它内化到自己的创作中,从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9.
现代戏曲文学与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有紧密的对应关系,艺术表现方式上也呈现了十足的“现代性”,在中国现代文化观演现实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戏曲文学研究的缺位,反映了主导的中国现代文学意识的局限。把现代戏曲文学纳入到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范畴中来,对认识传统文学资源的价值、开拓文学研究的视野、促进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现代性的文学。用来确定现代历史阶段之现代属性的标准,也应该成为确定这一时期的现代性文学的标准。文学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历史原点的意义。此前文学革新的成就,要通过文学革命更为成熟的创造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左翼文学反映了革命现代性的要求。革命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因而左翼文学事实上改造并融合了五四文学的传统。左翼文学有重大教训,但也有历史贡献和成功的经验。其优秀之作,证明"工具论"的文学观可以兼顾人情与物理,使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达到统一。世俗现代性推动了通俗文学的发展。世俗现代性看似现代,实则比较传统,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民众追求生活享乐和欲望宣泄的要求。通俗文学与精英文学是"一体两翼"的关系,但重要的是这两翼如何舞动起来。港澳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不同民族的文学相互之间没有文学标准以外的地位高下。现代文学止于1949年仅是一种照顾教材特点的设计。教材的编写还要在体例上创新,要在注重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将传授知识、提高素质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