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善是西方伦理学一直以来研究的主题。德国古典哲学后期,对于善和道德的定位渐渐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即将道德行为的标准全然安置在个体动机的善性上,黑格尔将这种道德形式称之为"良心论"或"信念论"。"良心论"本来旨在阐释个体道德行为的崇高性,但同时它也具有毋庸置疑的主观性。黑格尔认为如果一个时代普遍以"讲良心"作为行动准则,那么良心的善必然会异化为"伪善",由此他展开了"善—良心—伪善"辩证关系的论证。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极为重视的话题之一。中国古代有伊尹、孔子的性习论,孟子的性善论,荀子、韩非子的性恶论,老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等。西方有弗洛伊德的性恶论、埃里克森的性无善无恶论、马斯洛的性善论。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  相似文献   

3.
宁林彬  陈励 《文教资料》2011,(31):98-101
良心是社会道德运行最可靠的基础,但良心是否具有可教性?本文从良心的概念入手.从教育学的角度诠释良心的内涵及特征,以准确把握良心的本质.并通过对人性的分析,阐释性恶是教育的逻辑起点,为良心可教建立了内在的理论依据。人性虽然有恶的一面,但是可能通过教育化性起伪,将“善”植入人心,这是良心教育的价值期待.从而揭示出良心需要教育才能将善内化。  相似文献   

4.
人性研究学术观点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人性论可归结为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性亦善亦恶论四种观点。外国人性论可归结为人性平等论与人性利益论、人性神性论与人性禁欲论、人性利益论与人性需要论、人性理性存在论与人性自然属性论、马克思主义人性论五种观点。笔者还介绍了王海明先生新人性善恶论。  相似文献   

5.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 "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6.
人性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最早提出也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人们对概念的理解不同而持有不同的人性观念,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就是善的,即“性善论”;一种观点认为人生来是恶的,即“性恶论”;也有人主张“性无善恶论”“性有善有恶论”。以上这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中,儒家所主张的“性善论”对后世关于“人性”的讨论具有深远的影响,让人们对教育的价值预设充满了对人性的信赖。  相似文献   

7.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耻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耻感"教育),道德教育耻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耻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耻感"文化。研究和借鉴"耻感"以及中国"耻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耻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墨家和近代密尔对功利论伦理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两者分别根据自己所处的年代,创造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伦理学思想。前者的"人之所欲"有着规定性的对象,即"必需"和"实用"的东西;后者的"快乐"作为"幸福"的条件之下的对象则极为丰富,即只要是"快乐"的都是好的、善的。在道德制裁上,前者利用外在的"天鬼"观念来阐发;后者运用内在的"良心"来说明。前者的伦理出发点是"天下之利";后者的出发点乃"个人利益"。然而,在跨越几千年的时间里,两者都看到了情感在人的道德行为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9.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基本途径。中国古代教育家在将师生关系归结为道德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师生关系的亲情关系论、师友关系论、师道尊严论、礼义关系论、师生交相成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生关系论对于我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良心作为一个古老的伦理范畴在西方伦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卢梭良心观深植于当时的时代,具有鲜明的动机论的特点,体现了其对科学和理性作用的独特认识,具有很深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体系中,良心在道德阶段和伦理阶段有着"形式的良心"和"真实的良心"的本质区别。道德阶段的"形式的良心"是个体纯粹抽象的主观自我确信,自我意识在缺乏绝对反思的情况下容易使良心转向作恶的待发点上。而伦理阶段的"真实的良心"是以善为普遍化要求的一种伦理设计和价值追求,规定着道德主体相应的客观行动标准和义务要求,能够避免良心走向恶的可能性。当"真实的良心"真正具有伦理性性格时,自在自为的善和自由就会实现,而现实的伦理精神就会以客观的、普遍的伦理实体定在——家庭、公民社会和国家彰显出来,真正实现了伦理对道德的价值超越。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应用文写作中科学良心的本质是真、善、美,并探讨在写作实践中如何坚守科学良心。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现代文论的发展中,王国维发掘了中国古代文论的潜在体系,通过"意境论"对古代文论进行阐释并使之系统化;宗白华则是中国美学潜在体系的发掘者,通过"意境论"激活了一系列古老的理论范畴。他们首开了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先河,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性问题,自古以来争论不休。在中国历史上形成了四种观点: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恶论、亦善亦恶性论。就人性善恶而言,人性是善,是恶,是无善无恶,或是亦善亦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意象论着眼于意与象的融合来讨论艺术形象和审美形象的创造问题,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的表现说性质、特征、功用、价值和意义。意象论不仅具有艺术形象塑造的意义,而且具有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理论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  相似文献   

16.
严复的译论折射着社会历史文化之光彩,积淀着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融会贯通了中国古代文论、译论及文艺美学观等,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久远的影响,同时,对中国传统译论的研究、发展我国现当代译论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孟子所谓人性之善,不仅是一种理论的可能性和逻辑的必然性,而且具有存在性的先天内容。《告子上》第六、七、八章,这里称为孟子"论才三章"。其中所言之"才",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良心以"好恶"迎拒事物,必缘境而显现为当下性的种种"端"。孟子举四端为例说明此"端"的逻辑内涵,但所谓"端",却并不局限于"四端"。人心诸"端"既非某种预设性的现成天赋道德情感,亦非某种由积习而成的经验性情感。"端"是人心作为"能、知"共属一体的原初存在方式,在具体境域中的一种当场性和缘构性的必然情态表现。它表明,人心不仅在理性上具有对仁义诸道德规定之"同然",而且在情感实存上内在真实地拥有这仁义,具有实现善之先天的才具。故孟子所谓性善,是一种具有存在必然性的本善,而非仅具某种可能性的向善。  相似文献   

18.
赖忠先 《中国德育》2007,2(8):56-59,74
致良知就是依良心而行,也即存善去恶,其实质就是除去私欲习气,扩充现成良知,恢复本体良知。为善、去恶、去闲思杂虑、去为善去恶之念这四点,既是致良知的方法又是步骤。“致良知”说对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真正的、最深刻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9.
“六善”科学探究能力是指:善问、善言、善论、善研、善文、善引、善问是善于提出适于小学生自己探究的科学问题;善言是学生有较高的科学问题和研究过程的阐述能力;善论是学生对科学研究方案具有较强的交流和讨论能力;善研则是学生根据实验方案能够进行科学研究活动;  相似文献   

20.
论良心的意义与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目前这个人类欲望得到空前释放的世界,善或德如何起作用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良心的养成或可成为解决方式之一。在回顾东西方关于良心思想史的基础上,分析了现代人良心缺失的表现及原因,指出良心可以在我们寻找摆脱精神危机、价值危机困境出路时,提供一份可资吸收借鉴的文化资源。对现代人的良心养成提出了一些建议: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体悟“畏”的观念,在道德践履中磨练良心,提升良心层次,发挥职业组织的作用,营造有利于良心养成的社会文化环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