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离骚》题名作何解释方才确当,至今没有定论。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 “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而作辞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2.
(一)《离骚》之骚为地名说前人解释《离骚》题意,颇多异说,如:一、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传》)二、离犹遭也。骚,忧也。(班固:《离骚·赞序》)三、离别也,骚愁也。(王逸:《楚辞章句》)  相似文献   

3.
班固,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他撰写了汉代国史——《汉书》,他也是著名的经学家,整理编撰了东汉国宪——《白虎通》,他还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诗、赋、文兼善。班固一生著述颇丰,在其部分著作中,他还阐述了他的文学观念,虽不系统,却极有特色。班固的文学观念集中体现于他对屈原及其作品和对汉赋的评价上。班团对屈原及其作品的评价,主要见诸《(离骚)序》和《(离骚)赞序》(均见《全后汉文》卷二十五)。在们离骚)赞序》中,班固对屈原的人品及作品作了评价:“……屈原以忠信见疑,忧愁忧思而作《离骚》,‘离’,犹遭也;‘骚…  相似文献   

4.
屈原的《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抒情长诗。对于《离骚》的篇名历来有许多不同的解释。比如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则进一步加以诠解:“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  相似文献   

5.
潘啸龙教授的《诗骚与汉魏文学研究》今年元月已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338千字。该书乃作者30年来在“诗骚”和汉魏文学方面最有影响的论文之结集。其中对《诗经》“赋法”和“抒情人称”的研探,深入精到;对屈原“放逐”和“沉江真相”的考察,推动了屈原生平研究的深化;对《离骚》“抒情结构”、《九歌》“祭神特点”、《天问》“问难艺术”、《招魂》“民俗背景”和“楚文化”对屈原创作影响的探索,至今驰誉楚辞学界;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楚辞》西汉人刘向在天禄阁(汉朝国立图书馆)校书时,把屈原、宋玉、唐勒、景差、东方朔、荘忌、淮南小山、王褒的作品以及他自己写的《九叹》编辑成一部书,定名为《楚辞》。东汉人王逸为楚辞作注释,又加进他自己写的《九思》,成《楚辞章句》。宋人朱熹,作《楚辞集注》。“楚辞”这个名词,在刘向以前就有。汉武帝时人朱买臣,能“说春秋,言楚辞”。不过“楚辞”这一名称在当时并不成为这种文体的通称。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赋二十之篇”。可见西汉早期称  相似文献   

7.
一、《离骚》题义关于《离骚》题义诠释,古今学者主要有以下观点:一、“离忧”说。刘安“离骚者,犹离忧也”。二、“遭忧”说。班固《离骚赞序》“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三、“别愁”说。王逸《楚辞章句》“离,别也;骚,愁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四、“离隔扰动”  相似文献   

8.
《辨骚》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辨析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骚的一篇专论。在刘勰之前,汉人刘安、班固、王逸、刘洵、杨雄等对屈原的作品,都进行过评论,但见解不一。而刘勰,一方面指出他们“褒贬任声,抑扬过实”;另方面,又把屈原的作品与儒家的经典作品作了比较和对照,在具体分析了屈原作品的内容和它的艺术创造性、充分肯定它的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文学见解。因而,读一读《辨骚》这篇历史上评论屈原作品的重要论文,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分析屈原的作品,而且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刘勰的文学观点。  相似文献   

9.
刘勰《辨骚》篇列于《文心雕龙》"文之枢纽"之总论,是第一篇全面而高度评价《楚辞》之专论。"不有屈原,岂见离骚。"没有屈原便不会有楚辞体的产生。作为才士,屈原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继承了北方文化,更为重要的是,《楚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通变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大连大学学报》2021,(6):58-64
陈大文《楚辞串解》是稀见的清代楚辞学著作。与陈大文生平相关的文献记载稀少,学术界对他知之甚少,且存在混淆同名者的情况。通过考辨史料,可以得知陈大文为清道光至光绪年间江西宁都州石城县人。陈大文《楚辞串解》一书体例特别,仅包含《离骚》《远游》《国殇》《礼魂》四篇,“串解”主要针对《离骚》一篇。他从宏观叙事的角度把《离骚》分为前路、正面、后路和总段四个部分,认为屈原是真正接续儒家圣人之道的传人,由此将《离骚》纳入温柔敦厚的诗教中,直接否定屈原有怨情。同时,陈大文还认为《招魂》是宋玉招其师屈原魂之作,并大贬宋玉“持禄保身”,有负良师。  相似文献   

11.
屈原是战国时楚国人,是楚王同姓贵族,曾任楚怀王左徒、三品大夫等职。他学识渊博。是我国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天问》等诗歌,是创建楚辞体的主要代表。《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也是一篇光耀千古的积极浪漫主义杰作,《离骚》的艺术风格,具有明显的独特性,与其它文学作品完全不同。 一、别具一格的楚辞体 战国时期楚国的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它的句法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其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形以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汉代人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为“楚辞”。因为《离骚》是其代表作,故后人又称“楚辞”为“骚体”诗。  相似文献   

12.
《九章》作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而存在,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楚辞》一书的校辑者刘向,在其《九叹》中曾说:“叹《离骚》之扬意兮,犹未殚于《九章》。”最清楚不过的表明了这两部作品的关系。东汉时代的史学家班固也说:“(屈原)在野又作《九章》赋以  相似文献   

13.
屈原的《离骚》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诗篇,作为评论屈原和《离骚》的先驱,汉代文人观点不一。以刘安、王逸、班固、扬雄为代表,汉代文人对《离骚》的评论从两个方面进行:《离骚》对经书的继承与创新及关于屈原的评论。在评论《离骚》及屈原时,刘、王、班、扬立足于儒家思想,从不同角度出发,或臧或否。刘勰《文心雕龙·辨骚》同样立足于儒家思想,对刘安、王逸、班固、扬雄的观点进行总结:在《离骚》对经书的继承和创新问题上,二者兼顾,并且创造性地提出了"取镕经义,自铸伟词"的论断,在评论屈原时,刘勰接受了刘安和王逸的观点,对屈原的德、才、行均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4.
屈原作《离骚》的根由,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的那样:“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对此,班固无异词:“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国将危亡,忠诚之情,怀不能己,故作《离骚》。”(《离骚赞序》)又说:“楚贤臣屈原被谗放流,作《离骚》诸赋以自伤悼。”(转引自《楚辞补注·目录》)司马迁和班固的论断,是非常正确的。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也可找到证明:如《九章·抽思》,“道思作颂,聊以自救”,为了表达心中的忧  相似文献   

15.
关于屈原的身份、思想及地位 ,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 ,说他是“文学弄臣” ;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 ,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 ,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 ,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 ;同时 ,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 ,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 ,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文心雕龙·辨骚》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全面、系统而精到的楚辞论,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勰抛弃汉人一味以经解骚的陈腐的观点,坚持从屈原作品的实际出发,指出了它们“同于《风》《雅》”与“异乎经典”的本质特征。这“同于《风》《雅》”的“取熔经意”与“异乎经典”的“自铸伟辞”的有机结合,便构成了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文学精神与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7.
关于屈原在身份,思想及地位,历来颇有争论。有的人贬低屈原,说他是“文学弄臣”;有的人虽认为屈原是“爱国诗人”,但给他戴上“忠君爱国”的帽子。对这两种观点:闻一多都持异议。闻一多从屈原的身份,思想以及他的《离骚》等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充分论证了屈原是“真正的人民诗人”。同时,他用新观念和新方法对《楚辞》作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高了一个时代的《楚辞》研究的新水平,其贡献特别重大。  相似文献   

18.
刘勰结合列于《文心雕龙》总论的《辨骚》篇及其有关篇章,以屈原《离骚》等楚辞为典范,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执正驭奇”的“奇正”美学观,“酌奇而不失其正,玩华而不坠其实”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观,以及“取熔经意,自铸伟辞”的继承与创新的结合观,确立了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具有重大理论价值与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一、缘起《文心雕龙·辨骚》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第一篇对屈原及其作品进行全面评价的文章,它对汉以来屈骚评议的是非得失作了全盘清理总结乃至拨乱反正,既概括了屈骚对以《诗经》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现手法的继承创新是“取熔经意,自铸伟辞”,又明确指出其在文学史上“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崇高地位。屈骚实际上已和  相似文献   

20.
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他的作品思想的深刻,艺术形式的完美,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屈原诗歌艺术是一座丰富而深邃的宝库。本文仅就寓言是屈原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这一命题作一些探讨。最早探讨屈原诗歌艺术特征的是司马迁,他在《史记·屈原列传》称赞屈原《离骚》“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就是说,从屈原的作品中,可以小中见大,近中见远。这种认识还不是很深刻的。《楚辞章句》作者王逸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