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颂 《地理教育》2005,(3):62-63
一、相互适应取向:"修改"和"加工"教材,链接INTERNET,延伸和拓展学习视野,促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相互适应取向认为,课程是可以调整和修改的,课程的实施过程是一个课程方案与教育情境 "协调中的变革"过程.其基本假设是:①课程方案与教育情境相互之间在实施中不断发生调整;②实施者对课程方案的调整与改造具有合法性与合理性;③课程方案与实施过程统一而不可分割;④应使用多种方法研究课程实施过程,质化方法与诠释学的方法等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过程.因此,相互适应取向是由忠实取向的"计划的课程"走向了"修改的课程",摒弃"照本宣科"而强调教师根据具体实践情境和学生特点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变动,包括了课程目标的调整,对教材内容的增删,对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等等.当然,这种调整和变动也包括课程实际情境为适应课程计划而发生的改变,但是这些调整和改变都是具有自主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的.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比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培养小学师资的课程方案或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共性与个性,我国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小学教育"专业始设于20世纪90年代末,其课程方案与培养模式的构建应具有"三性一体"与"综合培养、有所侧重"的特征,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3.
"方案课程"是瑞吉欧教育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为理论基础所创立了一套别具特色的课程模式,成为欧美学前教育改革的典范。杜威活动课程观对瑞吉欧方案课程的影响体现在方案课程内容的来源、方案课程编制的策略、方案课程实施的方法,以及方案课程的评价方式等方面,对我国学前教育工作有较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教学观对现代主义教学观批评的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在课程与教学理论上也是与其对现代主义课程观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对被认为是现代课程观代表的泰勒原理的批判是值得中国教育学者以及大学教学工作者注意的。"三S"方案较之"四R"构想更具有现实意义。但这些方案并不是全面贯彻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药方。对现代观亦不宜全盘否定,对后现代作具体分析便可以获得更积极的教学改革启示。  相似文献   

5.
夏青 《教育教学论坛》2013,(46):169-170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推理等方法,对我国40所地方高校体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课程方案不同程度地存在"培养目标不准、课程结构老化、实践形式单一"等现象。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地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培养基层第一线‘精专业、强能力、创业型’体育人才"的新目标,围绕新目标提出了改革课程方案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晓保 《教育与职业》2007,(17):129-130
课程是培养人的总体设计方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是学校与行业互动发展的课程、是多元互补的整合体.与普通教育课程相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具有职业定向性、动态生成性及人文渗透性等特点,它们影响高职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7.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通过对广西开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较早的五所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比较发现,在"构成要素"、"目标定位"、"基本要求"与"课程结构"等方面存在共性,但在"培养目标落脚点"、"最低毕业学分要求"、"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的确定"、"实践教学规格"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此提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注意"明确办学指导思想"、"选准目标落脚点"、"准确定位主干学科"、"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翟双  王昕  郭昕刚  宋宇 《科教导刊》2019,(10):50-51,98
结合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采用"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教学方式,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通信原理课程改革与实践方法。从优化理论教学内容、改革考试方式、建立多维教学体系和实践改革体系、开展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研究和探索。通过对课程教学改革方案的实施,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实践能力,为创新创业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提供了可行方案,对其他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课程评价模式理论角度,我国高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体系具有以下特征:采用的是量化为主的评价方法,非常关注课程方案的设计,特别注重教育目标在课程方案中的实现.这一评价模式目前还存在对"高教性"的目标强调不够、指标体系不适应素质类课程的评价等问题.改进建议是:吸收多种课程评价模式的优点,改革课程评价方法,建构多元化评审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英国南安普敦大学航空航天工程本科培养方案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南安普敦大学航空航天与空间系统工程本科生培养方案,包括其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课程体系设置和核心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CDIO理念分析,总结了其主要特色,即明确的工程教育目标、注重多种能力培养、紧密围绕专业设置课程模块、采用"积木"式教学方式、强调团队协作、重视工程管理等,对国内高校工科教育特别是航空航天类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以生为本"课程理念。从不同学习理论的视角来解读"以生为本"课程理念得出不同的结论,人本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命为本",行为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动为本",认知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解读为"以生长为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从不同的角度将其解读为以生命、生动和生长为本。  相似文献   

12.
以乐山市第一职业高级中学为例,依据“宽、实、活“教育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进行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实施以“课程综合化、教材活页型、教法多样性、懂会结合并强调会“为特点的“ZGY“课程体系,即具有鲜明职教特色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应用课程体系“.采取课程打包,自编教材,教室与实验室融为一体、引入国际质量保障管理体系元素、加强细节教育等措施,体现“宽、实、活“新技术和“能力至上“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英美文学》课是一门蕴含了西方历史、文化、艺术、哲学、宗教思想的典型的文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课与通识课,探索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的德育教育十分必要。从必要性、目标、方法与途径等几个方面对《英美文学》课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进行了探索具有开创性意义,对其他文化通识类课程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具有很强的示范性意义。  相似文献   

14.
"学习性评价"是在"形成性评价"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为适应新一轮国际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课堂评价理论及其指导下的课堂评价实践。"学习性评价"的五大核心理念体现了国际基础教育评价理念经历的重大变化。"学习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显著区别。我国需要从评价制度(如督导)和政策层面上确立"学习性评价"在课程与教学中的地位,积极发挥"学习性评价"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探讨"'关系'的'关系'"这一元问题的"关系哲学",是一种试图会通本体论与社会批判、哲学史与当下现实及中国与西方的全新哲学建构:在现实层面上,它力图对当下全球范围内不见趋缓的社会冲突、日益加剧的生态冲突作出自己的理论应对,并力图探究这双重冲突与资本增殖这种社会运作方式之间的深层关联;与此相关,在理论层面上,它力图对西方学界当下盛行的极具批判力量的文化批评、生态批评进行创造性的整合;它一方面试图使近乎不食人间烟火的传统哲学本体论重新焕发出应有的社会批判力量,另一方面又试图使当下社会批判的主导运作方式即所谓文化批评超越自身的封闭性,在与生态批评的对话中,使社会批判获得更为厚实的基础和更为广阔的空间;最后,它还力图充分调动中国的思想资源,为当今全球性问题作出独特的中国式阐释.  相似文献   

16.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迫切需要一批与其匹配的高层次职教师资,硕士层次"双师型"职教师资是一类复合型人才。其培养的课程体系应体现为:"职业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相整合的课程结构,"技能实践+工程实践+教育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实施环节,"校内导师+校外导师"合作的双导师指导制度,"职业文化+教师文化"渗透的课程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鲜明的学科特征——变与不变,变的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固定性,不变指的是公共理论课承担的教育职责。本文着重探讨通过加强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动态的时效性提升课程的实效性的途径,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提升其人文关怀情怀,从而实现该课程时效性与实效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新的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对高师"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现行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从课程目标到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及课程设置都已严重落后于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对已有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进行整合与改造,进行合理的重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9.
派纳论“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派纳于20世纪70年代以来提出的“概念重构”和“理解课程”教育理论,从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实践、课程与教学、教师与学生等多个侧面批评了传统教育和现实教育中的弊端,为未来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智力障碍学生人际交往潜能现状和初职校现实的问题背景,从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与设置、课程内容与教材编写、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入手,开发了适合于智力障碍学生初职教育的人与社会课程体系,并初步认识智障初职学生人际交往潜能开发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