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革耐久跑教学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初中耐久跑是比较难进行教学的。虽然耐久跑的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练习方法比较简单,但是要想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耐久跑成绩是不容易的。如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耐久跑的教学质量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分析多年的教学,按一般常规进行的耐久跑教学,由于耐久跑教学和练习内容  相似文献   

2.
<正>耐久跑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之一,在整个初中阶段的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耐久跑专项素质的练习方法有很多种。例如:沙滩跑、篮球连续运球跑、足球运球跑、跳绳、循环练习等等。但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提高学生耐久跑专项素质成绩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重复跑练习。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爱,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测试成绩也有所提高,但学生的心肺功能提高幅度相对其他测试指标较小。而耐久跑是提高学生心肺功能的有效方法之一,体育教师如何让耐久跑教学不再枯燥,提高耐久跑的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参与、主动尝试练习,是值得我们探讨的。现根据笔者多年的耐久跑教学经验,在此抛砖引玉,向大家介绍耐久跑趣味练习八法。  相似文献   

4.
耐久跑教学一直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在各个年级的体育教学中也给予高度的重视。耐久跑既是一项身体锻炼价值很高的运动,又是增强学生耐力素质的典型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因为耐久跑练习单调,枯燥无味,且持续时间长,运动强度大,十分艰苦,学生不愿意练。现就如何提高初三毕业生耐久跑成绩,浅谈一下做法。  相似文献   

5.
耐久跑是中学体育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进行耐久跑练习,对改善学生内脏器官功能、增强学生体质有积极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顽强、坚毅、刻苦、耐劳等意志品质也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由于练习持续时间长,体能消耗大,加上教师教法简单,练习方法单一,学生容易产生害怕与厌倦的复杂心理,严重影响了耐久跑的教学效益。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一、理论结合实际,克服耐久跑的恐惧心理在耐久跑中许多学生都容易出现害怕“极点”的感觉,错误地将“极点”当成极限,跑途中不敢主动加以克服。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在练习…  相似文献   

6.
黄海 《中华武术》2014,(1):32-34
耐久跑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项目。通过耐久跑练习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的目的。同时,耐久跑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适应外界环境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替代的。然而,由于耐久跑练习负荷量大,动作单调且枯燥无味,远不如球类、健美操等项目吸引学生参与练习,耐久跑教学令多数女生不喜欢,其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这是当前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普遍存在的矛盾,这也是中学生耐力素质普遍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此,如何提高中学生耐久跑教学的效果颇受关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运用耐久跑趣味性练习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耐久跑是初中体育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练习耐久跑,可以增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同时还能培养学生顽强、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但由于耐久跑项目的持续时间长、体能消耗大,考核标准单一,令大多数学生产生害怕和厌倦的心理,失去了参与的兴趣。本文从“情感参与”的视角着手,多方面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情感参与”的运用,更加合理地组织安排教学方法、内容、手段等,有效调动学生在耐久跑练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贾世跃 《精武》2012,(29):16-16,19
本文对高中生耐久跑的畏惧心理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高中生耐久跑教学难度大、学生兴趣不高、成绩提高难等问题,提出了几个关于耐久跑心理诱导方面的练习方法,以期为耐久跑教学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将“耐久跑”教学与故事情境、游戏活动结合起来,增加练习的趣味性、新鲜性,利用新颖的组织形式,分段实施“耐久跑”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练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让学生喜欢耐久跑,还可以培养学生诸多良好品质,充分体现体育教学“育体育心”的多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冬莲  杨小青 《体育学刊》2007,14(7):104-107
在健美操课中实施“小团体”教学法主要是采用教师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小组练习——课后分组练习——各小组舞台表演的教学程序。在健美操课中实施“小团体”教学法有助于学生克服自卑,提高自信心;“小团体”教学法也比传统的教学法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在每年的体育课耐久跑测验和“达标”活动耐久跑测验中,总会有一部分同学因耐力差而成绩不佳,有的勉强及格、达标,有的还及不了格、达不了标,更有甚者连全程都跑不下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采取了几点做法,收到了较理想的效果。一、采取逐个谈话的方式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耐力差生由于成绩长期不佳,极有可能已失去对耐久跑练习的兴趣,失去对耐久跑考试取得理想成绩的信心,因此对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引导是必要的。为此我们采取了逐个谈话的方式,抓住两人单独谈话气氛较轻松、融洽,学生容易“掏”心里话,也容易听进老师话的机会,给他们讲解耐久跑练习对强身健体、锻炼意志品质的好处,说出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并举出往届那些耐力差但依靠自己的不懈努力而提高成绩的同  相似文献   

12.
一、提高学生对耐久跑的理性认识,激发练习兴趣重视耐久跑理论知识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耐久跑对增进健康的重要意义;了解耐久跑到底该“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了解耐久跑出现“极点”的原因及克服“极点”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世锦赛等比赛录象,使学生进入跃跃欲试的境  相似文献   

13.
张大荣 《体育教学》2008,(8):124-125
一、指导思想 耐久跑是学校体育教材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经常从事耐久跑练习对改善学生的内脏器官功能和心血管系统机能有很大作用,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顽强、刻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但由于耐久跑练习时间较长,体能消耗大加上练习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容易产生害怕厌倦的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奔向2008”教学设计大大提高了耐久跑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4.
学生在800m跑测试中,无论成绩优劣,大部分跑的节奏是典型的先快后慢.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在练习中重视了800m跑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耐久跑过程中,由于耐久跑练习单一,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运动强度大,学生较容易感到疲惫;此外,学生认识偏差、家庭环境、学生兴趣、教师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了耐久跑教学,如何提高耐久跑教学效果是目前探讨的热点课题。  相似文献   

16.
<正>第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从主观上感知耐久跑练习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选择节奏明快,催人奋进,鼓舞斗志的音乐用于耐久跑教学,诱发学生的无意注意。第二,在堂课教学安排中,笔者有意识地把耐久跑的内容列入其中,并不断变换跑的形式,因此,课堂上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和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耐久跑时发展学生保持匀速跑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能够以均匀中等的速度,跑完设计的路线,有克服"极点"的坚强意志力。在六分钟定时跑过程中,进行变速跑、追逐跑、障碍  相似文献   

17.
采用小场地进行耐久跑教学,通过优化场地器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这只是小场地耐久跑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主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技能、技能的运用以及选择适当的练习方法。教师在实施小场地耐久跑教学中,如果能采用一些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较强的练习方法,则能大大提高耐久跑教学效果。下面介绍九种小场地耐久跑教学练习方法,供同仁们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耐久跑考核,通常用“人盯人”计时方法。往往出现问题: 1.学生所“盯”对象成绩容易混乱 2.受考核者也听不准,记不住自己的成绩 3.终点记录员没有办法记下所有成绩 4.学生有谎报成绩为了改进这些问题,笔者在多年教学考核中,设计了耐久跑成绩考核登记表,按此表方法考核,是对“人盯人”计时方法不足之处的补充,也不会发生混乱和错误,既省时间,又简单。考核登记表具体要求如下: (1)按上课队列把学生分成一组与二组、三组与四组“人盯人”计时和保护小组,一组与二组,三组与四  相似文献   

19.
正耐久跑是新课程标准中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项目。通过耐久跑练习提高学生耐力素质,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达到增进健康、提高体能的目的。同时,耐久跑练习对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适应外界环境具有特殊的作用,是其他体育项目所不能替代的。然而,由于耐久跑练习负荷量大,动作单调且枯燥无味,远不如球类、健美操等项目吸引学生参与练习,耐久跑教学令多数女生不喜欢,其教学效果令人堪忧。这是当前中学生耐久跑教学普遍存在的矛盾,这也是中学生耐力素质普遍下降的原因之一。为此,如何提高中学生耐久跑教学的效果颇受关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运用耐久跑趣味性练习等方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耐久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适性教育理念下耐久跑教学的一些策略,以增强该体育项目的区域性,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参加耐久跑的欲望,从而主动认真地进行耐久跑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