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苹果重200千克,小猪的体重是30克,看一场电影需要2分钟……"教师讲解作业时,每每讲到这样的答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捧腹大笑,表现出了对错误答案的否定。可是到了练习的时候,却又错误连篇。在感慨之余,我不得不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数学教育究竟怎么了?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忽略了学生良好数  相似文献   

2.
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97页有这样一道题:"火车0.025千米/秒;超音速飞机0.5千米/秒;火箭4.5千米/秒。(1)超音速飞机的速度是火车的几倍?(2)你还能提出其他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这道题旨在让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用除法计算的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除法计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读题后,不少学生消极地等待例行练习。这时,老师提问:"火车的速度是0.025千米/秒,到底有多快?谁能描述一下?"一个学生先发言:"0.025千米是25米,火车的速度是每秒25米。教室大约长10米,就是‘嘀嗒’一声,火车就行驶了2.5个教室的长度。"  相似文献   

3.
<正>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理解数和运用数进行有效运算的能力,是自觉运用数学的思考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时常会看到学生的一些错误,如:教室长7厘米;小明的体重是40克;奶奶可能是28岁;等等。这些答案在我们看来似乎滑稽可笑,但反思其中原因,并不是学生缺乏生活经验,而是我们的教学没有  相似文献   

4.
小议数感     
彭金荣 《江西教育》2003,(23):23-23
什么是数感?举个例子说:当你进入一个朋友家的客厅,你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这个客厅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当你进入某个会场,你会不由自主地把会场的座位和今天到会的人数做一个比较,估计出一个上坐率。我想这就是数感吧!数感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进行数学活动的基础,也是将数学问  相似文献   

5.
一、在观察体验中"看"到数,建立数感学会观察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的知觉过程,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来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比如,学习10以内数的认识中,在认识"1"时,先请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用"1"表达的事物。学生列举出:1本书、1只小鸟、1棵树、1根小棒、1个国家、1颗葡萄、1捆小棒……随后引导学生数出几颗葡萄是一串?几根小棒是一捆?帮助学生理解"1"——可以表示1个个体(如,1根小棒),也可以表  相似文献   

6.
唐小琴 《广西教育》2012,(37):50-51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要辩证地进行理解。有许多生活经验为我们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直观的基础,但也有的生活经验是负面的,处理不好会阻碍学生的数学学习。那么,对于那些负面生活经验,我们应怎样化"负"为"正"呢?  相似文献   

7.
《宁夏教育》2011,(7):159-159
1.在生活体验中建立数感。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数感不是通过传授就能培养出来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和探索,  相似文献   

8.
<正>何谓数感?从数学的角度来讲,其涵盖的内容涉及数学概念、数学思想和数学技能,同时也包含有多个领域的共同发展。根据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动向及有关文献表明,当前数学教育的焦点,放在了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想象并进行自主探索的过程上,而并非是针对答案的精确与否而设。也有国内外学者指出,要鼓励学生说思路、探解法、轻答案。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发展学生的数感,提倡学生的个体探索,发展其直接经验。"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现笔者从课堂实践谈谈体会。一、让学生自主操作,建立测量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智慧之花开在指尖上。"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绝大部分要依赖于动手操作。动手操作能够  相似文献   

9.
在平常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面对同一个数学问题,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这种特有现象实质上是这些学生的一种独特的数学气质——"数感"的表现。学生的数感培养,就是要放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体验现实中的问题,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表达对问题的  相似文献   

10.
丛芳 《考试周刊》2013,(6):58-59
<正>现在很多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对于数学学习没有多少兴趣,学习数学的信心不足,有的"望而生畏",有的干脆放弃不愿意学习,有的用了很大的劲却收效甚微,日久天长就失去了兴趣。是什么原因使学生有了畏惧感呢?不感兴趣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做了相关调查。一调查中发现,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大都对数学没有兴趣,具体有如下情感特征。1.对数学学习本身缺乏兴趣。有46%的数学学习困难学生对数学学习表示"不太喜  相似文献   

11.
球员打球有球感,歌手唱歌有乐感,学生学数学也要有数感。所谓数感:狭义地讲指学生对数的感觉,对数的敏感性。它是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这种理解可以帮人们用灵活的方法做出数学判断和为理解复杂的问题提出有用的策略。数感使人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而能够获得的。也可以说数感是一种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正>音乐有"乐感",语文有"语感",数学也有"数感"。那么何谓"数感"?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式、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低年级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会  相似文献   

13.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学生数感的问题。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理念。这一理念已逐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充分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数感”呢?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内涵,探讨如何结合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一、对“数感”的认识1.数感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需要。“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  相似文献   

14.
在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其中明确地把“数感”作为了数学教学内容的一部分。那么,什么是“数感”呢?其实“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它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如果我们具备了数感,当我们遇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算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达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诚然,让学生建立与培养数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一、联系生活、引导观察、建立数感低年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理解数概念会感到困难。因此在数概念教学活动中要创设丰富的情境,引导观察,加强联系对比,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如:在"数的认识"教学中,  相似文献   

16.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的态度和意识。具体表现为善于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找出数学模型;善于用数学的方法理解和解释现实问题;有意识地将现实问题与数学建立起联系。那么,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并使之生根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被首次提出."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包括联系现实背景和具体情境理解数并能用数来表达、交流信息,为解决问题选择有用的策略和恰当的方法,能估计结果并对结果作出合理解释,等等.那么如何建立和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走近数学,在生活情境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让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  相似文献   

18.
1 让学生感受“数”的意义小学生往往感到数据抽象 ,学起来很枯燥。因此要注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 ,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 ,理解问题 ,能在具体的情景中把握数的大小关系 ,使小学生知道学好数学能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是生活的需要、社会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的需要。在复习引入新课时 ,老师可以应用和学生实际相关的例子 ,巧设铺垫 ,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 ,使学生有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学习“分数的意义”时 ,…  相似文献   

19.
所谓数感,即是指一个人对数学思维的敏感度,其中包含数学与运算的综合理解能力。数感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是核心素养之一,更是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能力,这种基本的数学素养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将实际生活与数学相联系,利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而数感的培养是在逐步的学习与认知中发展起来的。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数是熟悉的,也是陌生的。他们所熟悉的数,是凭自己的生活经验,随口可以说出来的。而实际上,对数的感知能力,还有待在课堂学习中进一步提高。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低年级学生数感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现在部分高中生学习数学缺乏动力,他们感到学习高中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用不上.曾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函数与我何关?椭圆方程与我的生活何关?"有些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太困难,对数学望而生畏,不敢去碰数学,更谈不上钻研数学了.如此种种现象,都是由于那部分学生缺乏强烈的学习数学的动机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