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唐诗人张籍与韩愈、白居易,在数十年的交往中,彼此之间写有50余首唱和诗。追溯三位诗的交游历程,解读其唱和之作,有助于感知中唐两大诗歌流派代表人物的精神风貌,并认识诗人彼此相知相交、切磋砥砺的唐诗乃至唐代学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至今留下两千多位诗人的五万余首诗歌,大多数诗人与酒产生了不解之缘,唐代诗酒文化达到了千古难及的高峰,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唐代的酒文化精神在唐诗中自然有充分的体现。因此,品读唐朝诗歌不能离开酒,了解唐诗中酒文化的内涵,对于了解唐诗将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于陶渊明《乞食》诗中所记述的乞食行为,自古至今有不同的评说。有人肯定是纪实之作,有人认为这只是诗人的玩世不恭,或以为是有所寄托,不足为信。本人认为:乞食行为应该是诗人晚年贫困生活的真实记录。本文从诗歌的创作年代、乞食方式、诗人物质生活的变迁以及是否有寄托等几个方面对“乞食”行为的真实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种类丰富繁多,"窗"是其中之一。本文选取唐诗作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其中"窗"的意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的方法,概括归纳出唐诗中的"窗"意象可分为以下四类:悠悠思念的闺阁之窗、寒苦悲戚的游子之窗、高蹈情怀的隐士之窗以及豪迈壮阔的文人之窗。文章将结合具体的诗句加以分析,探讨诗人寄托在其中的情思和志向。  相似文献   

5.
方成培《雷峰塔》传奇是白蛇故事世代累积的集大成之作,其下场集唐诗自成特色,涉及72位诗人、96首诗作。本文以方本《雷峰塔》传奇为切入点,初步探讨学界研究相对薄弱的集唐诗,并深入发掘方成培《雷峰塔》下场集唐诗独特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6.
曹邺作为晚唐诗坛上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不仅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有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特征:常采用赋之铺陈直叙的艺术表现手法,多运用比兴寄托的艺术表现方式,清新通俗又冷峻辛辣的诗歌语言,以及高古质朴、峭拔冷峻的艺术风格等,由此奠定了其在唐诗史上知名诗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唐诗中梧桐意象的家园意义十分鲜明,主要表现在梧桐易种易活,材质优良,又含祥瑞之意,古人常在庭院、井旁栽种,故成了诗人笔下实体家园的象征;梧桐具有高尚的君子品格,由梧桐制作而成的丝桐又有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故诗人常在梧桐或丝桐上寄托精神、情志,梧桐成了诗人精神家因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元好问生活于金蒙之交,在蒙古军的铁蹄下饱尝丧乱之苦,激发了强烈的忧国之思.晚年他怀着"实有忠爱恻胆,忧愁困苦而发于不得己者"的心情,编选的<唐诗鼓吹>尤多伤时感怀之作.同时,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元好问以一种别样的眼光接受中华文明,使<唐诗鼓吹>呈现出不同于一般唐诗选本的独到特色.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诗人之多,题材之广泛,反映生活之深刻,艺术风格之多姿丰采,空前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唐诗发展的规律,对于继承优秀文化遗产,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很有必要。由于唐诗的发展是很复杂的现象,加上各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理解有别,所以,在研究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分歧意见。余冠英、王水照二同志的《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七八年第一期)一文,在分析唐诗繁荣诸种原因时论证了这样一个观  相似文献   

10.
朱熹的唐诗批评是以《文选》中的诗歌风格作为标准的,他在对唐诗作品的评价中有着现实的针对性,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江西诗人之学诗态度。从学诗视角出发,他在对诗人品格的认定上坚持了其道学立场。  相似文献   

11.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禅与诗从六朝开始即紧密关联。禅与唐诗合流是唐代诗歌重要的审美现象,禅对唐诗发展影响至深。本文先简论禅与诗之关系,后以历时性角度对重要诗人诗作进行浅析,希图对唐诗能有更深层的晓悟。  相似文献   

12.
赵孟頫对元诗有开创诗风之功,其山水诗步追陶谢,兼学唐诗,形成独特的风格。以亡国之孙的身份出仕元朝,使诗人面对青山秀水自然而然地触发亡国之思、身世之感,从而将山水与抒怀融为一体。同时,作为一名画家诗人,赵孟頫以绘画的视角、技法入诗,使其山水诗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至唐代可谓已臻登峰造极之胜境。由于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故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诗人们凭借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它们既是诗人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又是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山水由唐诗而妩媚,唐诗因山水而生辉。唐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这对于增进当今人们的环保意识,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皆不无启迪与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典范。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宋人这种刻意摆脱唐诗的藩篱,极力跳出唐诗磁场的努力.使宋诗呈现出迥异于唐诗的美学境界,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特征。宋诗的陌生化是以唐诗为参照对象的。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生新的。“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的陌生化的结果。出于唐又异于唐的宋诗,因其诗人的陌生化的尝试,使宋诗“表现的对象陌生,形式变得困难,”“打破了审美主体的接受定势,审美主体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使主体获得陌生美感。  相似文献   

15.
一首诗由外象之物和内在之情组成,读诗的关键在于“披文以入情”:受准确地把键一首唐诗所表达出的诗人的真实情感,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一方面是唐诗太成熟。太成熟的东两往往最复杂?人如此,诗亦然。另一方面是唐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常常表里不一,这就是本文所说有“情表”与“情里”。  相似文献   

16.
中唐诗人杨衡的送别诗因送别对象不同,使其送别诗内容广阔,情感丰富.送官员之作既表达了对同行的认可与赞许,也显露出诗人积极入世为官的心态;送别文士之作展现了诗人对后起之秀的鼓励与劝勉;与僧、道间则是依依惜别之情和寄意宗教与入世为官的矛盾心理;与亲人话别之作表达了诗人血脉分离的痛苦之情.在艺术手法上,其诗歌入题手法灵活,凄愁意象贯穿诗歌.从杨衡的送别诗中,我们可以了解诗人庞杂且丰富的生活经历.  相似文献   

17.
沈宋论略     
初唐诗人沈期、宋之问长期被视为宫廷诗人,受到不公正对待。他们的应制唱和诗精丽圆润,颇多可诵之作。除了在诗歌格律形式方面外,他们在诗歌题材与内容的开拓、意境的创造、语言的提炼等方面,都为唐诗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因此,他们也应当属于诗歌的革新阵营,是盛唐诗歌的开启者。  相似文献   

18.
咏物诗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类别,诗人在细致描摹事物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因此,托物言志是这类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通过诗人描摹的意象把握诗人所言之志,也就成为阅读理解这类诗歌的关键。综观诗人所言之志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喜闻《唐诗三百》开拍尤国勋,祝敬东由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和合肥市人民政府等单位联手制作的电视系列剧《唐诗三百》日前开拍。编导称:该系列剧将以诗人的生平经历为主线,结合山川风物,囊括唐代诗歌的精品,以组成宏伟壮丽的唐诗画卷,再现中华民族文化之辉煌。闻此消...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本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楚辞”开山以来,中有以三曹父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派鼎承,继以两晋南北朝大量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丰富的创作实践,至唐而达高峰。有宋以降,无出其右。唐诗繁荣,不仅诗体完备,群星灿烂,而且涵咏万千,体情缜密,尽得山川之美,遍察世态之相。仅遗留诗作近五万首,有名可考的诗人两干余人。唐诗繁荣,绝非偶然。一、唐朝经济的发展是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