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当代大学生交往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强化危机干预力度,调整交往认知,建构和谐人格系统,加强挫折教育,培养耐挫力,创设和谐交往氛围,加强交往训练,进行早期家庭交往角色置换锻炼等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克服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的交往心理危机,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阶段交往方式的变迁与人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交往方式的根本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从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共同体交往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交往;从以身份为基础的交往到以契约为基础的交往;从重人情关系的封闭式交往到重利益关系的开放式交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往方式的根本变迁,人的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立性增强,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入的自由、平等意识日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趋丰富;入的需要的日益丰富及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网络交往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新的交往方式,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发展。其开放性、交互性为大学生探索自身潜力和生命价值、平等参与社会事务获得主体自由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其虚拟性、弱社会性又容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不利于其自身社会化过程的顺利完成。社会尤其是大学生工作者要积极采取相关的干预对策,努力消解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交往理论主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交往活动,凸显了交往在人和社会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交往是社会发展观的基本范畴.马克思在广泛意义上使用了“交往”一词,把交往看做是人与人或人与人群共同体之间因为一定的目的,通过中介物进行的相互往来和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相互影响和渗透的各种活动及其所结成的广泛的社会联系.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既是一种交往关系又是一种交往活动.而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当代大学生日常管理中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大学生日常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教师和学生就学生的日常管理进行交流活动,这种交流活动是基于师生交往基础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班级,教师和学生个体、教师和学生非正式群体、教师和学生干部、学生干部和学生、学生干部和学生非正式群体之间的交往,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在大学生日常管理中的实践运用,是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因此,要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交往理论于大学生日常管理当中,提升教师和学生交往的主体意识,以观念促行动;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质量,进行有效交往;构建教师和学生之间交往的方式和方法体系,促进交往的信息化、现代化;创造教师与学生交往的生态环境,提倡和谐生态化交往.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地区发生着频繁的跨文化交往。在跨文化交往中要坚持"以我为主"的文化交往原则,这一文化原则需要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和引导,转化为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大学生的文化主体性意识包括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文化批判和选择意识、文化整合和创造意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强化"我"文化的主核和表现符号,在教育内容中增加跨文化交往的意蕴,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进行跨文化交往训练,以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主体性意识。  相似文献   

6.
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我国现阶段交往方式的根本变迁。这主要体现在:从以人的依赖为特征的共同体交往到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交往;从以身份为基础的交往到以契约为基础的交往;从重人情关系的封闭式交往到重利益关系的开放式交往。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交往方式的根本变迁,人的发展也呈现出显著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人的独立性增强,人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人的自由、平等意识日益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日趋丰富;人的需要的日益丰富及生产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难以契合大学生实然的公民身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度与不足,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交往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主体意识培育及发展的土壤.大学生的交往实践活动从日常交往实践活动向非日常交往实践活动的拓展及发展,意味着大学生主体意识水平的渐次提升.  相似文献   

8.
儒家张扬起沉思实用生活智慧的标帜,在其交往理论中,确立了以“德”为目的、以“信”为基础、以“正”为准则等基本原则;高度重视了交往实践与理想人格培养的关系,认为交往实践在人格塑造中具有双向互动作用,在人格形成中具有双向建构作用,在人格确认中具有相互凸显作用,并把交往实践视为培养理想人格的他律途径。儒家的交往理论所给予我们的启示就是:优化人格培养环境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是以教学生活世界为基础,以师生的互动、共享、共创为价值导向,用整体交往观来建构理想的教学交往活动的理论.现代教学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使交往教学在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现实意义,符合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0.
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它包含政治交往、经济交往、文化交往等形式。网络交往是人类社会交往发展的新形式,是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必然结果。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指导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网络安全交往、网络治理交往和网络合作交往,建构互商互谅、共建共享、包容互惠、和而不同的全球网络治理新秩序。  相似文献   

11.
语文交往式教学是指教学主体之间以精神客体为中介所构成的交往活动,它不仅反映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开放性、社会建构性,而且也反映了现代教学的多重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是现代语文教学的需要。实施语文交往式教学模式,可以促进知识的建构,弘扬个体主体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建构语文交往式教学,要更新教育理念,营造民主氛围,开放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12.
网络交往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受到了巨大冲击,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健康道德人格的形成,也不利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在网络交往条件下培养大学生的健康道德人格,应注意确立“以德立人”的网络道德价值取向,培养“以诚为本”的网络交往道德观,唤醒大学生网络交往的道德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慎独”在道德人格培养中的内控机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交往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以语言为主要中介的,人类语言从其本质上讲是具有陌生性的。课堂交往的语言陌生化,将有助于彰显人的主体地位,突出理性交往,使教学向生成转变。有效实施课堂交往语言陌生化应建构在树立陌生化意识;师生、生生之间运用语言陌生化、对课程教材做陌生化处理路向上。  相似文献   

14.
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选择方式,交往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体现了“人本化”育人理念和主体间性的交往行为,是动态发展的教育活动。其建构路径可概括为:内容取向:坚持本体价值复归;方法定位:从灌输到交往:目标达成:交往实践生活。  相似文献   

15.
交往式德育模式是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世界为基础,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平等交流为价值导向,用交往行为理论来建构理想的德育交往活动.交往式德育模式在教学中的实施原则包括平等交往原则、关注生活世界和开放原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运用交往式德育模式存在的难点为:传统课程意识的制约,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有待提高,大班教学制考验教师的场城控制能力.鉴于此,应当加大对德育课程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强化教育者的角色承担意识,实行“分组讨论”教学.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网络交往是大学生一种重要交往方式,已经有研究者对其进行了许多角度的研究。本文就以往研究中对网络交往、大学生网络交往的目的和特点、网络交往对大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作一简要的总结,以揭示其对大学生教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教学交往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具有一定意义的语言为中介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活动。在教学交往过程中应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社会建构循环、学生社会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以及提升学生的文化视野为其发展效应,并通过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建构能力、注重教学交往中的对话与合作和创建合作型课堂气氛作为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有助于建构理性的师生交往关系,教学交往理性有助于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社会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生成。基于此,在现代课堂教学交往中,合理性的教学交往应以目的性交往统整工具性交往,以凸显主体间的对话意识为旨归以及借助有效的言语行为从而达成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异性之间的交往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大学生异性交往中常见的障碍进行分析,旨在提出相应的调试策略,帮助大学生解决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问题,同时培养大学生的社交能力,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其走上社会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主体际性、主体间性作为一种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现实世界中人的生存方式作出了不同解读,具有普遍意义,对大学生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世界人与人是一种和谐、平等、共在的关系,他们在交往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表现出主体间性;而主体性、主体际性及其关照下的大学生管理却陷入重重困境,因此,走向主体间性是大学生管理模式建构必然的逻辑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