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的凝练和高校精神的象征,但由于历史和传统文化的差异,中西高校校训折射出了不同的文化特点。从表现形式来看,中西高校校训在外显性、稳定性、特色性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从价值取向来看,明德重行、倡博崇勤、求实尚新是中国高校校训的价值取向,而笃信宗教、崇尚自由、追求真理则普遍为西方国家高校所推崇;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统一,把握好个性与本质的统一,协调好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创新我国高校校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侯梦梦 《文教资料》2014,(18):53-54
校训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代表了一个学校的道德追求,同时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较之西方大学,我国大学校训中蕴涵特有的大学理念与文化底蕴,但"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追求真理的色彩不浓。纵观西方历史文化长河,西方大学校训总是与文化思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探讨,希望对更好地了解西方高校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高校校训问题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校训是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的提炼与升华,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具有导向、激励和育人的功能,在大学文化精神的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校训却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从深入研究高校校训问题入手,在分析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对高校校训建构进行新的思考,以期为我国高校校训建设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都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还有个别大学校训甚至完全相同,高校校训同质化、标语化现象严重.调查还显示,六成大学生对校训"不感冒",甚至有在校老师工作七年竟不知校训.(据《武汉晨报》报道) 校训,本应是一校之魂.什么样的校训,就规定着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什么样的人才培养规格.校训像一面镜子,它之于学生的记忆和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中国大学同质化的校训,说明培养的是同质化的人才;成为摆设的校训,说明培养出来的是无魂的人才.  相似文献   

5.
聚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历史校训与现行校训,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回溯其20世纪初—20世纪40年代、20世纪5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以来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过程,并从校训的句式、高频词、订立主体三个方面对其演变趋势进行总结与展望。最后,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视角,着重分析了校训演变中同质化问题及其三种形成机制: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社会规范机制。  相似文献   

6.
校训是学校办学目标与理念的精炼文字概括,是师生共同的行为规范与价值理念,能够将学校精神集中化呈现出来.校训对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有着较强的导向作用,因此,高校要想获得更好地发展,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校训的育人功能,积极建设校训文化,有效发挥校训的作用,为高校正常运转提供有力的保障.基于此,主要针对高校校训育人功能和校训文化建设进行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高校校训,以简洁的语言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注重引导大学生学习并认识高校校训,发挥高校校训教育价值,本应是高校整体教育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校训优秀传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共同目标的契合、文化根基的契合以及思想追求的契合三个方面.校训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高校的认识存在不足、缺乏校训优秀传统的融入方法、校训内化效果不理想和缺乏环境支持的困境.将校训优秀传统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提高对校训优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认识,拓展校训优秀传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重视校训的内化外显,加强校训建设的环境支持.  相似文献   

9.
我国高校校训的意义、特点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校训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高度浓缩了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又鲜明反映了一所大学的办学特色和核心价值。我国高校的校训具有伦理化、历史性、时代性等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是与我国的传统文化、高校具有一定的依附性以及大学理念的缺失等有关。  相似文献   

10.
校训是学校办学历史与校园文化的突出代表。大学校训因大学对人才的培育与文化的更新作用,具有较之其他类型学校的校训更显著的作用和意义。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寓农业院校校训精神于教育教学全过程,能够凝聚师生的学术自信,推动我国农业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首批入选"双一流"建设的大学,梳理其校训"诚朴勇毅"的制定、内涵及其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双一流"建设中农业院校校训教育功能的培育与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