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9 毫秒
1.
诺贝尔科学奖在每年的10月份陆续揭晓,12月10日正式颁奖.毋庸置疑,诺贝尔科学奖代表了世界学术殿堂的最高水平.诺贝尔科学奖设立100多年来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榜上有名.中国有13亿人口,居世界第一,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至今中国本土科学家仍没有一位榜上有名,这一事实也导致中国民众有很强的"诺贝尔情结".诺贝尔科学奖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的科学综合实力,科技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屈辱的近代史就是一个铁证.每年的此时此刻,关于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究竟有多远之类的话题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热点,许多科学家也在探讨中国获奖的可能性、已具备的条件和某些方面的劣势.就此问题,本刊编辑部特约了王绶琯院士的《诺贝尔科学奖离我们有多近?》一文,王院士从分析青年天文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过程入手,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模式,回答了中国人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远近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诺贝尔科学奖109年的历史上,中国本土科学家一直处于无人折桂的尴尬境地.人们不禁要问:中国本土科学家为什么至今无人问鼎诺贝尔科学奖?中国距离诺贝尔科学奖还有多远?这是继"李约瑟难题"之后摆在国人面前的又一个世纪难题,人们把它称为"后李约瑟难题",也有人称之为"零诺贝尔奖现象".我国"零诺贝尔奖现象"是诸多原因所致,其中教育是一个主要因素.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要实现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必须彻底改革应试教育.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100多年来诺贝尔科学奖数据的统计分析,展现了大学尤其是世界一流大学对科学的贡献:其一,获奖者多为大学教授;其二,获奖者出自全球251所大学;其三,世界一流大学是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在此基础上,本文还对"诺贝尔科学奖的内涵"以及"为什么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作了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5.
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诺贝尔奖获得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科学奖,近百年来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而始建于1871年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更是以其先后有25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形成一个奇特的诺贝尔科学奖“人才链”,创下了一个科研组织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人数最多的“团体世界纪录”和一个科学家培养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人数最多的“个人世界纪录”,被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孵化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卡文迪许实验室培养世界一流人才的“法宝”,对于我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一、有…  相似文献   

6.
吕增建 《成才之路》2009,(27):80-81
一百多年来,全世界先后有530位科学家荣获诺贝尔科学奖,这些科学大师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而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和与卡文迪什实验室关系密切的就有30位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卡文迪什实验室也被人们誉为诺贝尔科学奖的摇篮,光彩照人。研究卡文迪什实验室如此成功的经验,对于我国科技发展、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我曾在评选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中心"工作过,与评选者有过接触,对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问题也有过思考。当新一年度诺奖公布,我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的距离,看似在创新成果,实则在"科学精神"及其背后的科学机制。"科学精神"是科学工作者的人格特质所在。但到目前,一直没有权威的定义和阐述。据我理解,"科学精神"是科学主体在科学工作中  相似文献   

8.
莫言从斯德哥尔摩回来了,捧回了诺贝尔文学奖.一个多月来围绕莫言获奖的新闻狂潮浪花渐平.也不知什么时候起,中国人有了诺贝尔奖情结.据说,在1999年,华裔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先生曾经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本土会出现可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所以,本世纪以来,每年到诺贝尔奖公布时,总会有人问:中国离诺贝尔奖有多远.问得多了,也未见有获奖迹象,于是乎有人愤愤然声言杨氏预测是忽悠.这回,莫言真的获得了诺贝尔奖,虽然是文学奖,而不是科学奖,并不能验证杨氏预测,但是不管怎么说,总是一个好兆头,给了有诺贝尔奖情结的人们一个很好的心理抚慰.  相似文献   

9.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0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起国内外的积极反响。作为中国本土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她从青蒿中成功提取了治疗疟疾效果显著的青蒿素,从而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并以此征服了诺贝尔科学奖评委。由于她获得的殊荣与青蒿和治疟有关,因此我们不妨去看看从古到今"治疟"与"青蒿"中一些耐人寻味的东西。  相似文献   

11.
在每年世界科学研究成果的鉴定上 ,诺贝尔奖无疑是其中最具权威的一项。在这个奖项设立的百年历史中 ,美国人获奖的比例越来越高 ,2 0 0 0年的各项诺贝尔科学奖几乎被美国人全部囊括。而我们 ,占世界1 /5的中国人却很少染指诺贝尔科学奖 !这个巨大的落差 ,让我们不得不思考 :是中国人比美国人愚笨吗 ?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同样在每年的世界奥林匹克中学生学科竞赛中 ,中国学生屡获个人和团体金牌 ,多次把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生打败 ,这至少证明了一点 :中国人不笨而且聪明 !然而 ,在现代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上 ,中国人的成就和美国人比起来差距…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表明在诺贝尔科学奖颁授的100年间,基础研究成果、交叉学科成果容易获奖,名师的徒弟容易获奖,非功利性研究容易获奖。指出要使中国本土科学家早日摘取诺贝尔科学奖桂冠,国家必须重视基础研究,必须改革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培养受过完整教育的通才人物和造就国际级科学大师,必须给科学家以研究的自由和空间,坚决摒弃急功近利行为。  相似文献   

13.
一据有关资料表明,自参加国际各科奥林匹克竞赛以来,我国选手摘金夺银屡见不鲜。这充分展示了中国青少年学生的聪明与才智。然而,在振奋与欣喜之余,人们不禁生出许多疑虑和惋惜:迄今为止,在代表着科技发展最高、最新水平的诺贝尔奖的上千名获奖者中,还没有一位中国公民! 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能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水平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而中国要向世界一流科学水平迈进,争取赢得诺贝尔科学奖是不容回避的。要实现智力上的奥林匹克--诺贝尔科学…  相似文献   

14.
大学科研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急于求成和担心失败、过分强调研究条件、缺少合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家应当在正确研究方法指引下,通过不懈努力,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大学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为自然科学研究创造了一支活力较强、敢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发挥着既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又是科学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学科学研究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15.
《辅导员》2010,(13):36-37
诺贝尔奖是许多科学家梦寐以求的奖项。 它是在1901年由科学家诺贝尔创立的科学奖励,每年颁发给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经济、和平等领域当中作出突出贡献和卓越业绩的学者,但是诺贝尔在设置奖项的时候却漏掉了数学这个领域。诺贝尔为什么没有为作为所有科学基础的数学设奖呢?人们传说诺贝尔因为十分讨厌一个名叫“米泰莱弗勒”的数学家才那么做的。  相似文献   

16.
<正>每年10月,当诺贝尔奖悉数揭晓,惊叹、遗憾、反思……科学界总会响起不同声音,然而却绕不开"中国人为什么得不了诺贝尔奖?""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的话题。此前,负责提供专业信息的英国汤森路透公司在开奖前预测了若干可能获奖的人选,有4位华人科学家——张首晟、杨培东、钱泽南、邓青云被提名。但很遗憾,诺贝尔科学奖的榜单上没有华人科学家的名字。中国科学家离诺奖究竟还有多远?现在来看,这个问题似乎与科学的本义相悖。当科学家、做科研的出发点应该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的时候,中国人总有几分落寞。很多人不由自主地追问:为什么获奖的都是西方科学家?中国人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中国人为什么拿不了诺贝尔奖?在中国人的心底,似乎隐藏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诺贝尔情结"。  相似文献   

18.
科学的信仰     
<正>12月7日,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的诺贝尔科学奖的演讲台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国科学家的身影,第一次响起了清正柔婉的中文女性的声音,第一次讲起了中医药的故事。84岁的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身穿宝蓝色上衣,发表了《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的精彩演讲。听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给予了获奖者由衷的肯定和赞誉。这一刻,当"中国人离诺奖有多远"的话题终结之时,我们对科学又多了一份敬畏之心,这份敬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技馆组织专家编写的《48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寄语中国》一书问世了。1901年12月 10日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正好100周年。100年来,共有来自28个国家的466名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获奖,其中有6位华裔科学家。编写者为策划百年纪念展览的同时想到了中国的3亿青  相似文献   

20.
在过去的100年中,中国曾经有三项科学成果: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达到了诺贝尔科学奖的评选资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