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今年是一多先生诞辰八十周年,他在昆明殉难已经卅三年了。毛泽东同志曾经把闻一多皆为“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的“民族英雄”。敬爱的周恩来同志也曾称道:“鲁迅、闻一多都是最忠实最努力的牛,我们要学习他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2.
“现代第一诗人”——这是诗人闻一多对于诗人郭沫若的称道和评价。(见《闻一多全集》,庚集七十四页)这原是闻一多先生就郭沫若同志的早期诗作说的;但终其一生来看,郭沫若同志也正是中国现代第一诗人。郭沫若同志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坚贞不渝的革命家和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的创造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但首先是、而且终生是杰出的诗人。正如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3.
1946年10月19日,周恩来同志在上海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说:"鲁迅和闻一多,都是我们的榜样。"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年纪念西南联大诞生70年,我们首先要纪念爱国诗人、学贯古今中外的学者、英勇的民主战士闻一多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伟大的诗人,他的《女神》具有划时代意义也是早就为人们所肯定的。一九二四年闻一多就曾说过:“若讲新诗,郭沫若君的诗才配称新呢,不独艺术上他的作品与旧诗词相去最远,最要紧的是,他的精神是时代的精神,二十世纪时代的精神,有人说文艺作品是时代底产儿,《女神》真不愧为时代底一个孝子。”(《女神之时代精神》)闻一多先生从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肯定了《女神》的重大成就,尤其高度称赞了《女神》的时代精神。但是闻一多先生还未能对作品中最先进的思想内容,即社会主义因素作出应有的评价。郭沫若在《女神》的序诗中说:“我是个无产阶级者,因为我除了赤条条的我外,什么私有财产也没有。《女神》是我自己产生出来的,或许可以说是我的私有,但是,我愿意成个共产主义者,所以我把她公开了。”这里所说的“我是无产阶级者”,“我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构思精巧、主題深刻的记叙性散文。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如下两方面特別值得学习。首先,文章立意高,构想巧。由于作者对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特别熟悉,所以,作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抓住最能突现闻一多先生个性特点的“说与做”作为中心,来剪裁,虽然写的是闻一多先生的言行片段,但作者却能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在二十年代写了许多充满爱国情愫的诗篇,如《太阳吟》、《洗衣歌》、《忆菊》、《死水》、《发现》等,文学史家将这些诗统称为闻一多的爱国诗。其中,《死水》意象奇警,《发现》驰魂褫魄。而后者的风格,与作者本人的风格更加相似。 我国古代文论说:“文如其人。”西方文论也说:“风格即人”。朱自清称闻一多是“一团火”。我们可以说,《发现》的字里行间充溢着火一般的激情,它是一团瑰奇多姿的火。  相似文献   

7.
谈郭沫若与郁达夫的友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同志在《望远镜中看敌人》中,是这样评价郁达夫一生的:他不仅是“一位有才华、有学识、有良心的作家”,而且“一直在反抗旧社会,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毕竟是一位倔强的战士。”在《再谈郁达夫》一文中,郭沫若同志以赞颂的口吻说:“达夫是完成了一个有光辉的特异的人格的。鲁迅的韧,闻一多的刚,郁达夫的卑己自牧,我认为是文坛的三绝。”(《沫若文集》第十三卷第500页)  相似文献   

8.
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知名度很高的人物。他不仅是一位不屈不挠的民主主义战士,继承古典文化遗产的学者,更是“五四”以后一代诗风的创始人。当他残遭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时,年仅四十八岁。他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留下来的著作大大丰富了现代文学史的宝库,至今我们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郭沫若同志对闻一多给予很高的评价,说他“家一棵茁壮的向日葵刚刚才开出灿烂的黄花便被人连根枝毁掉了。”对他还样一位”千古文章未尽才”的文学骄子不幸被害深为痛惜。闻一多所处的时代是“五四”运动以后,我国  相似文献   

9.
初中语文四册第八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一文中,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生前说过的这样一句话:“我们要准备象李先生一样,……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可是,备课时,我参阅了《最后一次讲演》(下称“讲演”),却是这样说的:“我们随时象……”,  相似文献   

10.
“尺幅千里”,意指在一尺方的画幅里,能反映出极广阔的内容。对于这种艺术概括力,闻一多作过非常通俗的解释,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2 5=?”学生先是哄堂大笑,接着迷惑不解:老师怎么把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拿到课堂上来?但闻一多坚持问:“2 5=?”学生只好回答:“等于7嘛!”闻一多说:“不错,数学上2 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甚至等于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1.
在校团委组织的“读一本好书”活动中,我有幸借读了《闻一多名作欣赏》,读完此书,深感受益匪浅。闻一多在短促的一生里,走完了诗人、学者、战士的人生“三三部曲”。学者闻一多,历时最长,费力最多,可以说是他毕生心血所写;战士闻一多,完成了他的生命,也最终献出了他的生命,一如他生命中的最后的内容,最后的讲演,明亮而短暂。而我从此书中读到的更多的是诗人闻一多。我感受最鲜明的是他那诗人和战士的双重气质。作为诗人,他压抑着自我的情感,努力以诉诸理智的方式来求得与社会中人的思想沟通,从他的诗中完全可以领略他的学者…  相似文献   

12.
一、提示、设问阶段在学生自学课之前,一般说来,教师要作一点“提示”,即运用提示性的讲解,或交待学习本课的目的要求,或介绍文章的背景及作者的情况,或指点自学的方法,或来一点生动有趣的“课引子”等等.提示的目的主要是以下两点:①给学生独立阅读创造一定的条件;②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作了必要的提示之后,则采用设问的方法,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教《最后一次讲演》,提出五道导读思考题:①闻一多先生这篇讲演是在什么情况下作的?为什么取名“最后一次讲演”?②为什么说杀害李公朴先生是“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作者在痛斥敌人和赞颂烈士时,用了哪些词语表达他那爱憎分明感情?③闻一多先生预言敌人“快完了”,人民一定胜利有什么根据?④闻一多先生对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在昆明时,因为生活困难,在昆华中学兼课,教两个班语文。除了上课以外,每两周要改一百多本作文。他的学生范宁当时是清华研究院的研究生,见他实在忙不过来,就为他分担了一个班的修改作文工作。闻一多每次对范宁批改的作文总要检查一遍,才发给同学。有一次,一位同学在作文中评议时事政治,骂国民党。范宁在作文后批道:“少发牢骚多读书。”闻一多看到后,就说:“你这个批语不妥。”范宁说自己对这个同学的情况不了解,闻一多就告诉他,这个同学很进步,很好,应当鼓励。于是涂去范宁写的批语,另行再写。(详见北京出版社《文史资料选编》第四辑第175页:范宁《忆一多师二三事》)  相似文献   

14.
刘琴 《湖北教育》2023,(2):54-55
<正>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说和做》是一篇传统篇目,记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做”了再“说”、“做”了不“说”,以及作为革命家“说”了就“做”的特点,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赞扬了他为国家、民族、民主献身的精神。教学中,教师多在闻一多先生的人物品质上下功夫,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这篇文章语言表达上的巧妙。  相似文献   

15.
向鲁迅忏悔     
在纪念鲁迅逝世八周年时,昆明的文艺界要举行一次纪念晚会。请不请闻一多参加,有人感到为难。因为闻一多曾参加过“新月社”,鲁迅对“新月派”是深恶痛绝的,还多次斥责过他们。闻一多也对鲁迅开过战,但当有人找他商量这次集会时,他不仅参加了,而且还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高度评价了鲁迅的伟大人格,他说: “有些人死了,尽管闹得十分排场,过了  相似文献   

16.
师:课文题目中,两个简单而通俗的动词——“说”“做”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但在文章中,作者并非只用“说”“做”这两个动词,而是用了很多不同的动词去代替这两个词。同学们找一找,在描述闻一多先生的学者身份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去塑造闻一多先生的“做”?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曾一度信仰过国家主义的那段时间,舆论界评说不一,讳言者有之,婉惜者有之。危言耸听者也不是没有,一些文章及著作认为,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的立场,是闻一多思想的两大局限,特别是他的“国家主义”,不仅使闻一多在这段时间里绝望、空虚,而且导致了他在一九二八年以后,埋首书斋,不问政治。刘缓松先生就说过:“读着《死水》集中这一部分具有丰富和深沉的  相似文献   

18.
<正>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闻一多《杜甫》)。这显然是极高的评价,不仅充分肯定了杜甫的文学地位,也高度赞扬了杜甫思想所折射出的的儒家精神。"沉著"本是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的"一品"。到了严羽《沧浪诗话》又进一步将诗之妙分为两类:"(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著痛快。"然而在漫漫文学史上,"沉著痛快"所阐释的"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9.
纵观闻一多关于文学艺术的一些评论文章,特别是一些诗评,我们可以见到,他一再强调的是,艺术创作,从内容到形式,其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十分重视“选择”的原则。他曾说:“没有选择,便没有艺术”,也“无以鉴别美丑”。又说,选择,是“创造艺术的程序中最要紧的一层手续”。选择者,即对於古今中外的一切文化艺术,均要体现批判吸收的精神。闻一多主张要用批判的眼光,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他推崇自主,反对盲目崇拜和搬用外国文化。五四时期,我国文学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得到新的发展;然而与此同时,有些人便过多地否定民族的文学传统,甚至提出全盘西化的错误主张。在文艺领域,就以新诗来说,究竟怎样的诗才  相似文献   

20.
说到朱自清,很多人都会想起他的散文名篇《春》、《匆匆》。听流行歌曲《荷塘月色》,会想到他的同名散文名篇。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说到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举闻一多和朱自清的例子,“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称赞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