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任的目光     
我们这里农村的小学生刚一上学,都非常信任老师,觉得老师说得都对,老师做的事都是为他们好,他们把老师视为自己的朋友,有话都愿意跟老师说,有事也愿意跟老师商量,老师讲的话,他们都听得仔细,一一照办。随着作业量一天天加大,随着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一些教师非常严厉,学生的一点点错误,都会招至他的一顿狠批,渐渐地一些学生开始怕老师了,开始不信任老师了,他们把老师当成对手,甚至敌人。一些孩子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就开始耍滑头,说谎话,编故事。记分册更是一些学生心中最怕的东西,他们怕老师往上面记上自己的不是,成…  相似文献   

2.
那天去听一老师上教研课,课是经过准备的,但是我还是只坐了十多分钟,就觉得很不耐烦了,盼望下课。但也就在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我突然觉得,真正盼望早点下课的其实是学生,因为他们每天都要在这里坐上几个小时,可能早就厌烦了。 也就在那时,我突发奇想,我们能否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了解了解学生的感受。 诚然,多少年来,在老师和学生的角色之间,老师始终是老师,学生也永远是学生,所以老师也就天经地义地站在比学生高的位置,老师也心安理得地俯视着学生,老师也理所当然地要求所有学生完全按自己的意志做老师认为都应该做好的事…  相似文献   

3.
所谓“学困生”是指学习存在困难,经常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他们都有较重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总觉得和好学生在一起,就有一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但他们又有很强的自尊心,对老师当面批评或指责,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厌倦情绪。  相似文献   

4.
一、师生关系 在中国,学生称呼师长为某老师,即便是英语老师,也是习惯尊称加姓氏.而英国学生常直呼老狮师名字,他们的老师也很乐意接受这样的称呼.在笔者刚去英国的时侯还觉得这样直呼老师的姓名很不礼貌,时间久了,就觉得这样称呼反而拉近了学生和老师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师恩难忘》教学接近尾声时,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文,你觉得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有哪些值得欣赏的地方?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进行了讨论,你一言,我一语,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评价。听了学生的讨论,我感到他们对课文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也能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6.
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新的一班孩子又入学了。我是那样虔诚地迎接他们的到来。几乎在一天里,全班45位小朋友的名字,我都一一记住了,我对自己很满意,因为这是很有意义的———学生觉得老师都认识他了,这对于他们,简直是件值得骄傲的事。同时,他又觉得老师的眼睛仿佛总看着他,开始学会管住自己,甚至会回家兴奋地告诉爸爸、妈妈,说:“老师已经知道我的名字了,我可要像个一年级的小学生!”上课了,孩子们都上了位置,睁着大大的眼睛,准备听小学的老师上课。我亲切地询问:“春天的时候,你们还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夏天一过,秋天…  相似文献   

7.
现在,一些老教师已经习惯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布置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如果一下子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学自悟,就觉得学生茫茫不知所措:或无问所提,或问无边际。而老师自己也会觉得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学生问得多,但不切要点;解决了问题但不着重点。过去的“满堂灌”又变成了“满堂散”: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预期的目的达不到,教学任务完不成。[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赵吉 《教育文汇》2004,(6):22-22
上了几个月的课改课,老师们都说很吃力。大家都觉得,一年级的学生确实不好对付,他们想怎样就怎样,课堂上总是有些乱。当你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时,底下会不时地有个别学生插话,不是打断了老师的话,就是中断了学生的发言。有时,一句“插嘴”,会引起全班学生的轰动,老师再也没法按原计划上下去,只得停止教学活动来维持课堂纪律。  相似文献   

9.
我们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有一半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一部名著,甚至有的学生家里没有一本藏书。当他们进入高一时,发现发到他们手里的不仅有传统的语文课本,还有厚厚一本语文读本时都觉得很新奇。但翻了几天之后,他们就反映许多篇目都没读懂,老师常常又不讲,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使用这一全新的事物。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位常识专职老师,不当班主任总觉得这些学生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上起课来与学生间的亲密度似乎也隔了点什么。机会来了,校长为了让每一位教师都来关心每一个学生,就下令每天花五分钟时间与学生聊一聊,去了解他们。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低年级语文老师,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可塑性很强的孩子。怎样才能让他们从小喜欢上语文课,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呢?我觉得教师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老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直接影响影响教学效益,让我们试着用真情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  相似文献   

12.
最高的老师     
蒙雨 《师道》2003,(7):35-35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老师是走进我们心灵的艺术家.他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染着学生。他们是我们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他们更是我们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我们怀念语老师脸上那对淡淡的酒窝;怀念数学老师上课首先送给我们的一微笑;怀念社会老师上课时摸我们的头还一口一声地叫我们“孩子”的举动;怀念自然老师和我们没大没小一起抢棒棒糖吃的日子;怀念校长总是没有脾气的脾气……太多美好的回忆,让我们觉得他们就是我们心目中最高的老师。  相似文献   

13.
闫文林 《小学生》2013,(9):40-40
初为人师的我,面对天真烂漫鲜花般的小朋友,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我都觉得可爱,他们的每一句话语我都觉得可笑,甚至,他们在课堂上的小动作我也觉得特有意思,与他们在一起,我只觉得是我离开了校园里的同伴又找到了一群全新的玩伴,而且,我是老大。在那段无忧无虑的日子里,小朋友们喊着我老师,对我却像是朋友;我当着老师,对学生们却像是大哥哥。学校的老师打趣说:"你是全校的孩子王。"  相似文献   

14.
一天,我批阅学生的联系本。贾龙超同学的联系本上的一段话映入我的眼帘:“我觉得我们班有的同学爱撒谎,他们中午偷偷到网吧去玩,还骗家长和老师。我没和他们一起去。这是秘密,王老师,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是我说的!”  相似文献   

15.
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如何加以指导,对老师而言,显得很重要。我觉得,老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教给学生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对于不同的年级要教给他们不同的方法、技能。如对一年级学生来说,采用领读的方法,让他们跟老师读,学习句子  相似文献   

16.
在初中全面推行新课改以来,大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在课改中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问题。大多数老师都取得了这样一个共识:实施新课程改革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挖掘他们的潜力,促进他们全面成长是有好处的。但也有一些教师也觉得收获不是很大,甚至在课改以后,学生的考试成绩出现了不同程度下降的现象,也有些高中老师觉得课改后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没有那么牢固了,不容易适应高中的教学。于是,我们有部分老师由积极推行课改到怀疑课改,不愿意继续实施课改了。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师在教室挂上名人画像,可同学们却觉得他们熟悉而陌生,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自己当不了雷锋,还是好学生吗?老师无言以对。后来老师把名人画像放下,换上“老百姓”,结果孩子们觉得很真实、很亲近,因而很快乐。这位教师感叹地说:不能再扼杀孩子们心中富有生命力的“平民思想”了。  相似文献   

18.
老师的爱心     
老师给学生倒一杯热茶, 学生心里会涌起一股暖流; 老师为学生缝一枚纽扣, 学生会觉得老师母爱丰厚。  相似文献   

19.
“老师,请多笑一笑”,这是学生心灵深处的真诚呼唤。前不久某报记者采访了一部分中小学生,让他们敞开心扉,说说他们心仪的老师该是怎样的。他们开口就说:“我们喜欢的老师,一定是幽默、可爱,从不绷脸的。这样的老师上课,课堂气氛好,教学效率高。”同学们这番“无忌”的“童言”,这一热切的呼唤,很值得老师们的深思。老师的微笑,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信任,一种鼓励。当学生在课堂上举起手要求发言时,当他们或对或错地回答完老师的提问时,当他们向老师交上自己的作业时,老师的微笑,会使他们觉得受到了老师的尊重和信任,因而…  相似文献   

20.
在我们以往的思维中,大多认为家长会就是老师和家长之间的事情。虽然是老师和家长谈论有关孩子的事情,但依然觉得家长会怎么开似乎与孩子没有太大的关系。但是,当本刊记者与一些学生谈论起家长会的时候,却发现他们竟然很想给家长会“变脸”。笔者记下了这些孩子们的话,他们的想法也许未必全面和科学,但笔者希望对开会的老师和父母有些启发。家长会最好让我们参加老师一说要开家长会,我们就觉得肯定又要讲我们的缺点和错误了。可我不知道老师都说了我们哪些不好,只看到父母回来拉着脸。那时我就特别希望自己也能参加家长会,我想听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