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崔杰 《兰台世界》2019,(7):48-50
本文在“元数据”定义的基础上,应用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详细地阐述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构建中的元问题,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定义为“档案历史联系数据的数据集合”,揭示出了档案元数据核心集“整理档案历史联系”的根本功能以及“必须最大限度保持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同构性”的构建原则,以此印证了同构性档案本质观点的理论导向功能及其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崔杰 《档案管理》2016,(5):12-14
目前,学界对档案元数据的研究已度过仿制阶段,构建档案领域专有的元数据核心集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剖析了“魂系历史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一是尊重客观、尊重历史,二是尊重有机联系或整体联系。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档案历史联系与历史的“同构性”规律,提出了从“魂系历史主义”视角来构建档案元数据核心集的研究机理。它为档案用户提供了一个“档案历史联系”元数据系统,通过该系统可以全面地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和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分析、评价档案“属概念”入手 ,着重论述了档案的“属概念”与档案学科定位具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4.
荆忠林 《档案》2014,(10):63-64
为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认识档案、了解档案、走进档案,让档案更好地服务群众,泾川县档案局开展了“让档案走近群众”主题实践活动,即通过开展一次档案法制宣传,举办一期档案主题展览,拍摄一部档案专题片,编辑一本“馆藏档案中的故事”,进一步拉近档案与群众的距离,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转变为联系服务群众“零距离”。  相似文献   

5.
在很多人眼里,档案似乎总是和“深藏不露”、“秘而不宣”、“尘封往事”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其实不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档案越来越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档案.正在走向社会、走到我们身边。在今天这个沸腾而恢弘的时代,档案肩负着比以往更艰巨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档案与新闻内在的联系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新闻追求的是“新”事实;而档案追求的是“历史”事实。所以.当人们一提起新闻.大家的感觉是“活、鲜”;而说起档案,则给人的感觉是“故纸堆”。其实.档案与新闻不仅有许多内在的联系,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即使是被历史尘封了多年的档案.也能以旧翻新.成为人们今天热衷追寻的新闻。但是,当我们仔细地观察“新闻”和“档案”的构成时,可以非常清晰地发现,构成新闻和档案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事实。离开了事实既不  相似文献   

7.
档案开放是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关键环节,厘清“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的关系对于做好档案开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阐述“档案开放审核”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深入解析“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期为人们区分档案开放审核与档案开放鉴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杨青 《兰台内外》2023,(15):14-16
档案开放鉴定是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业务,也是新时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为视角,探讨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与档案开放鉴定二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了档案信息“供需耦合”视角下档案开放鉴定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档案信息“供需耦合”,做好档案部门档案开放鉴定的对策措施,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档案》2014,(4):50-50
为反映档案与历史、社会、个人的广泛联系,振奋档案人员精神,不断提升社会档案意识,《上海档案》杂志特举办“档案你我他”征文活动。征文要求:从一、二件或二、三件具体事例入手,记叙在从事档案工作的过程中感受到的酸甜苦辣、个人在社会活动中与档案以及档案工作所发生的联系,也可以记叙档案与个人的家庭、事业的联系。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他人;篇幅以3000-4000字为宜,征文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12。  相似文献   

10.
档案接待利用工作是全面展示档案馆业务和服务质量的对外“窗口”。之所以称它为“窗口”,是因为这项工作是档案部门同杜会各界方方面面联系的纽带,是传递档案信息为社会各界服务的桥梁,是档案部门对外形象的具体体现。档案部门必须通过这个“窗口”才能把利用价值体现出来,把“死档案”变成“活信息”,真正发挥其经济……  相似文献   

11.
虚拟整理技术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一、“虚拟整理”的理性简说“实体整理”的概念在档案理论界已出现了多年,它是随《中国档案分类法》的产生而明确的档案术语,它是为了区分档案历史联系整理和使用《档案分类法》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整理的两种方法。由于该术语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在传统档案整理中,档案的...  相似文献   

12.
从微观机理视角分析数据与记录因子的本质联系,构建档案的记录结构模型,探讨数据与档案的双轨共生机理和动态演化路径,对我国档案数据化实践提出若干建议。记录因子是逻辑上不可再分的独立记录单元。数据本质上是记录因子的结构化集合。档案具有原始记录性,其壳层结构模型由“记录核”“记录幔”“记录壳”“记录表”构成,“记录核”中的记录因子以隐性或非结构化形态存在。数据与档案分别处于“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是两种彼此相互依赖、共存互补的记录资源。数据与档案的演化分为“档案到档案”“档案到数据”“数据到数据”“数据到档案”四种路径,记录因子在“隐含态”“黏着态”“离散态”“集合态”“聚合态”之间动态变化。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数据和档案双轮驱动的工作机制,开展记录因子抽取技术攻关,进行档案数据本体建设试点,推动国家层面档案数据资源中心协作网络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3.
档案利用服务工作是档案馆联系社会的窗口,是衡量档案馆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志,在整个档案馆工作中占有突出地位。落实“互联网+政务服务”,对档案馆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档案利用服务”。本文试以档案微信公众号为例,就优化、简化档案利用服务有关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扁平化”思维是信息时代的智慧结晶,引发了管理领域的新探讨,也值得档案界学习与借鉴.论文首先阐述了“扁平化”思维内涵,探讨其与档案信息服务的联系;其次提出“扁平化”模式建构的时代意义与功能价值;再次从处在档案信息服务生态链中的主体、客体、对象、环境等四个维度归纳出“扁平化”模式建构的内容;最后提出了一系列面向用户需求的档案信息服务“扁平化”模式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档案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该文通过对电子档案整理实践的分析 ,发现电子档案是由“电子文件实体集合”与“档案历史联系的记录”两种不同物质实体所构成的 ,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档案物质实体构成形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纸质档案的反思 ,提出“物质实体的双重构成并不是电子档案所独有的 ,而是所有种类档案都必然趋向和共有的一种物质实体构成的高级形态”。由此提出了档案物质实体双重构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2007年交城县档案局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打造特色工业基地,建设三晋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和“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交城”的主题,结合省、市档案工作的安排部署,将今年的工作重点放在抓档案业务建设、资源建设,依法接收到期应进馆档案和向社会广泛征集档案资料方面,为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档案征集工作中坚持树立“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突出”。“四个意识”即树立“大信息”意识。要突破馆藏局限,建立档案部门之间纵向的信息互通互补关系和档案部门与社会各行业之间横向的信息联系,将档案信息资源进行科学有序的整合,形成大档案…  相似文献   

17.
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子文件伴随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文中首先阐明传统意义上的档案记录历史的方式,其次通过分析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关系,发现传统意义上的“用文件实体排列”记录历史的方式不适合于电子档案,肯定电子档案同样具有实体属性,并提出“电子档案的双重构成”理论,从而得出电子档案通过“电子文件之间历史联系的记录”记录历史的特殊方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上的意义与实践中的困惑--论档案信息化之"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档案信息的本质是档案文献所维系的自然真实的来源联系 ,即与社会实践的同构或对应关系。这使档案信息成为真正的信息“原料” ,具有信息学上的品质优势。“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档案信息化就是档案在不改变实质内核的情况下 ,其结构与存在方式作符合信息原则的转变。档案信息化不仅需要认识档案在信息学理论上的意义 ,还须矫正当前“文献”和“信息”概念上的偏颇 ,并对档案文献的所谓“缺陷”作信息原理上的辩证分析 ,争取国家信息政策的引导。档案信息化首先在于“观念信息化”。同时 ,信息资源化是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档案与文物虽然是两个不同层面的概念,又有一定的联系。档案不仅仅有“文”(信息)“,文”(信息)与承载它的载体“(物”)是密不可分的。文物也不仅仅是物,只有包含“文”的特点的“物”才是文物。  相似文献   

20.
读刘东斌先生《档案直接形成论》后,联系档案工作中的一些现象和实际,运用对比的方法,认为严永官先生的《档案不可能形成在前》(《档案管理》2015年第5期)一文将“概念”与其所指代的“事物”相互混淆,档案人的“人为”与社会主体人的“人为”并不相同,文章分析问题的方法有些过于片面.从而得出档案是有可能形成在前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