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稿件是新闻单位的“原料”。稿件的数量直接影响到宣传质量,稿件多,选择的余地就大。而增加稿源就要充分保护通讯员的投搞热情,让他们多写稿、多投稿(特别是县广播站专职记者比较少,大部分稿件要靠他们采写)。为了保护通讯员投稿热情,就要认真对待和慎重处理通讯员的稿件,尤其是通讯员的第一篇稿件。通讯员刚写稿、投稿的热情是脆弱的,业余通讯员更是如此。他们往往带有试探性,采写新闻稿件多数是由于新闻事件触发了“灵感”和责任感,他们绝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初写新闻稿件,可能从内容到形式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新闻写作要求,这就需要编辑人员: ——不要轻易地“否决”。对编辑人员来说,每篇  相似文献   

2.
张欣民 《新闻三昧》2006,(12):46-48
我当过大报的通讯员,曾为《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经济日报》写稿,也当过企业报通讯员,为《首钢报》写稿;我也当过《首钢报》记者,现在又供职于《中国冶金报》。做新闻工作,最苦恼的是“不知道写什么”,也就是手里没有可供采访报道的新闻线索。我们每个人活动的范围都是很有限的,有时我们可能在新闻现场,但大量的新闻发生时,我们不可能事事在场,一个记者是这样,一个通讯员也是这样。所以,在我们生活工作的有限的范围里怎样发现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地写出新闻报道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工作和体会,谈谈如何发现新闻线索。1、处处留意,周围时…  相似文献   

3.
经常听到初学写作的农民通讯员有这样的议论和苦恼;“哎呀!我很想写稿,但是找不到新闻线索,不知道写什么好。”能不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这在新闻学上叫“新闻敏感性”。初学写作的同志,特别是农村青年,由于对新闻工作不熟,虽然经常生活在基层第一线,活动在“新闻宝库”之中,但是,由于他们缺乏新闻敏感,缺乏鉴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就有“身在宝山不识宝”的困难。因此,对于一个初学写作的通讯员来说,必须  相似文献   

4.
初学写稿的通讯员,头一个伤脑筋的是发现不了新闻线索,选不好题目,感到被报纸采用一篇稿件太难.殊不知,编辑也常常面对众多稿件,为选不出适合编用的稿而犯愁:有些稿件内容充实,文字通顺,但不符合报道中心;有些稿适合当前宣传要求,而内容却单薄,写得又一般。一篇稿件能否见报因素颇多,见报的标准首先一条,得与当前报道精神相吻合.有经验的通讯员,在发现一条新回线索之后,先要动脑筋琢磨一番:要撰写的稿是否有针对性,会引起什么社会效果。经过思索确定的题目,写成稿件刊用率就高。反之,盲目地写,靠“撞大运”,结果常常是“无效劳动”。提到选题要有针对性,有的通讯员可能说,这个问题我们考虑到了。甭说给报纸、电台投稿,就是为厂里的广播、板报写稿也得有的放矢呀!此话有理,搞宣传工作都懂得这个道理。但针对性不强且先不说,针对面如何就值得研究了。在通讯员的来稿中,不是站在全局而是站在局部说话,是不能采用的  相似文献   

5.
经过多年的亲身体验 ,要当好一个通讯员 ,得做到“六不怕” :1 不怕冒风险。要敢于写批评性的社会新闻 ,只要事实准确又值得宣传 ,就不怕承担责任。2 不怕别人说闲话。不怕别人说写报道影响工作、图名利、挣表扬、出风头 ,因为写报道是搞宣传 ,也是工作。当然也要处理好写稿与工作的矛盾。3 不怕得不到领导支持。作为业余通讯员 ,下乡工作就是采访的好机会 ,要善于利用业余时间写稿 ,写出成效 ,领导自然就会支持。4 不怕投稿不见报。写了很多稿子不用 ,就灰心丧气 ,从此不写了 ,这是不对的。要多动脑筋 ,多想问题 ,多选题材 ,多写稿件 ,…  相似文献   

6.
我是北京市崇文区粮食局的一名兼职通讯干事,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三年来,我写的稿件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人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一百三十多篇.去年,我被崇文区评为“优秀通讯员”. 我在写稿中的体会是,做为通讯员只有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  相似文献   

7.
有些人对基层通讯员总是有一种“写稿是为了挣稿费”“写稿影响工作”的偏见。浙江省台州地区农行各级领导为了树立“写稿也是工作”、“写稿光荣”的正气,带头组织和撰写稿件,激发了广大通讯员写稿积极性。温龄县农行行长张普栓、三门县农行  相似文献   

8.
我是从一九七零年开始为党报写稿的。十多年来,我先后向路内外各级新闻单位写稿七百多篇,被十七家报刊电台采用四百多篇,被《陕西工人报》吸收为特约通讯员,被评为《西安铁道》、《中原铁道》报优秀通讯员。回顾十多年来坚持为党报写稿,我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提高认识努力写一九七一年,队党支部让我担任通讯员,为报纸、电台写稿。热情一来,我一月内就写了十五篇,却石沉大海。我没有气馁,认真找原因,终于明白了写稿不见报,主要是自己没有抓准问题,稿件质量低。从此,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白天上班生产,晚上坚持写稿。这样见报稿件就慢慢地多起来了。一九七二年,我队二班担负咸铜线庄里至梅家坪  相似文献   

9.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10.
我是在基层工作的一名普通工人。工作之外,写稿是我的爱好。常常利用点滴时间伏案耕耘。仅最近一年时间,我采写的250多篇新闻稿件,被中央、省、地26家报刊、电台、广播站采用160余件,我被《中国人才报》、《老年报》聘为“特约通讯员”。业余写稿使我饱尝酸辣苦,也得到了自慰和欢乐,摆脫了“精神贫血症”带给自己的苦痛. 先说说酸楚。登了表扬稿件,报道甲方甲高兴,乙问怎么写甲不写乙;报道乙方乙高兴,甲方埋怨说都差不多嘛,常常弄得业余通讯员尴尬可笑。1986年10月,我了解到  相似文献   

11.
算起来,从1966年4月发表的一块“豆腐干”开始,我的通讯员生涯已经整整三十年了,从事高校校报编辑工作也有十多个年头。从业余通讯员到专职新闻工作者,我始终拿着手中的笔,坚持为党报写稿,至今已在《人民日报》、《光眀日报》、《新闻出版报》、《新华日报》等中央、省市报纸发表各类作品近两千篇,其中不少作品还获了奖。有些通讯员讨教我的写作经验,我的体会是“写稿三十年,感受有八点”。 一是登上算报道,登不上算参考。作为一名通讯员,首先应树立正确的写稿目的。我的做法是不过分追求见报率。稿件发出后,如能见报,说明稿件有新闻价值,有些稿件尽管没有见报,但对新闻单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是文章登不上不灰心,回头在质量上找原因。文章即使未发表,也应正确对待,不要埋怨编辑  相似文献   

12.
基层通讯员扎根在基层一线,肩负着长期为报社、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和新闻稿件的任务,但在写新闻报道时,往往不得要领,不知道新闻稿件该写什么、怎么写?投稿成功率一直不高.在此,笔者结合平时的写作体会,建议基层通讯员写好新闻稿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在我区业务通讯员中流传着这样几句话,如今是“写稿难,盖章难,登篇稿子如上天”。我认为那是没有抓住关键。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认真学习新闻知识,善于识别新闻价值。就一定能提高稿件的采用率。去年我向县以上新闻单位邮发稿件165篇,被刊登、播发143篇。今年上半年发出稿件87篇,被采用73篇。一些通讯员问我上稿率高的秘方是啥?我回答说:“关键在于  相似文献   

14.
我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固然喜欢写长新闻,便更喜欢写短消息。因为如“活鱼”一般的短消息,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美餐”。要写好短新闻,关键是时效性。如果不“抢”时间,转眼间“活鱼”就会变“死鱼”。而“抢”来的新闻,必须抓紧去写,“过了端午不卖雄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抢”就失去了意义。许多体育记者,边看比赛边写稿,比赛一结束,他们便冲出体育场,“抢”着发稿。有的新闻单位提倡记者、通讯员站着写稿,这样消息才能写得短、写得快。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物色虽繁,而析辞尚简。”意思是客观景物虽然十分复杂,但用…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园地     
敢和记者“抢”新闻 近年来,随着新闻单位体制的改革和记者队伍的日益壮大,新闻竞争也异常激烈。许多处于基层的通讯员愈来愈感到“新闻稿件难写,更难发”。 通讯员在采写新闻时固然没有新闻记者的优势多,但也大可不必为此而灰心,应注重发挥通讯员的自身优势。根据多年的经历.笔者简要地谈几点体会。 一是要树立敢于与新闻记者抢新闻的竞争意识。同一个新闻,记者与通讯员采写的角度不同,撰写出的稿件质量也不同。只要通讯员写作立意新、角度新,就有可能成为一篇优秀稿件,编辑在选择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时,自然会对优秀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6.
基层单位的通讯员写稿有很多不利因素,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对社会生活的接触面较狭窄,写稿思路往往不开阔,稿件质量也相对不高,很难产生新闻“精品”。要克服这一不利因素,采写出高质量的稿件,我的体会是要扬长避短,以专取胜。本职工作使通讯员写稿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但有本职工作也是基层通讯员独特的优势。基层通讯  相似文献   

17.
1986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20多篇,别说省里,就连市里的新闻单位也没沾上边. 这几年,我们二矿宣传科重视通讯员的学习提高,连年订《新闻爱好者》,发给通讯员学习.宣传科定期办培训班,通讯员队伍不断扩大,发稿数也逐步增多,许多人初步掌握写稿要领,我就是其中的一个.开始是宋文吉给我一本《新闻爱好者》,并告诉我,从这本书上能学到写稿方法.从那以后,我认真阅读,反复练习,慢慢入了门.我越写越有味,越写思路越开阔,矿广播站经常用我的稿子,局和市以上新闻单位也发表了我的作品,还两  相似文献   

18.
1983年,我开始写稿,一连发出30多篇,别说河南日报、省电台,就连河南农民报也没沾上边. 我心想,也许自己不是那块料,干脆不写了。自从县广播站编辑徐明法同志给我牵线订(?)《新闻爱好者》以来,我每月都能看到杂志上有不少通讯员下苦功写稿的动人事迹。比如在《通讯员园地》里刘志勇的秘诀和新闻敏感,总结了写稿要“腿勤”、“眼勤”、“嘴勤”、“脑勤”和“手勤”的体会.在他发表20篇  相似文献   

19.
每月初上,我就天天朝邮电所跑,打听陕西《新闻知识》寄来没有。前年,初学写稿,写了100多篇稿件,都石沉大海。单位同事给我编了个歇后语:“张记者,不简单,一年写稿百十篇,一分稿费没见到”.我也哀叹自己不是这块料。  相似文献   

20.
采访得失录     
选准采访的“出发点”我常通过报道会、电话或下基层收集研究新闻线索,但遗憾的是不少通讯员重犯了我起初也曾犯过的毛病,即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都当成了新闻线索。结果线索“差2毫厘”,稿件就“失之千里”,最终自食“败稿”的苦果。教训从反面告诫人们:新闻线索是采访的“出发点”,是稿件能否“命中”的先决条件。那么,什么是新闻线索呢?据《新闻学简明辞典》介绍:“新闻线索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信息或信号。”用这个定义衡量,一般的好人好事、工作成绩就很难都成之为新闻线索了。新闻线索必须具备一定的新闻性、时新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