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语言、文化和翻译三者关系密切,翻译不仅涉及语言问题,也涉及文化问题.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研究的发展推动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从重视语言的转换转向更重视文化的转换.归化和异化是处理翻译中文化问题的方法,也一直是译界近年来争论的焦点.对此,从文化角度出发,探讨评论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作用和局限,以此说明异化方法在翻译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专有项和文化交流方面更胜一筹.  相似文献   

2.
习语是语言中的精华,传达着社会文化发展的信息.英汉文化背景的不同导致习语表达法的差异.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递.本文着重从文化差异的角度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并借助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的灵活运用,提出了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且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为认同的翻译策略,而归化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策略.将从跨文化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视角,对<如梦令>的几个英译本做一些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4.
翻译不仅是语言间的转换,而且承栽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因此文化因素对翻译过程有着巨大的影响.归化和异化是处理翻译中文化问题的两种主要策略.但针对具体问题究竟该采用异化还是归化,是一个久而未决的话题.本文主要从翻译中文化因素的角度进行论述,结合实例,重点探讨了文化因素对于异化和归化翻译的影响及选择,并指出译者对于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的合理态度:归化、异化翻译策略是矛盾的统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没有必要对二者分割对立,应将二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传播异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6.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7.
习语是语言的精华部分,承载着不同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信息,因此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其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本文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通过对英汉习语中文化内涵的比较与分析,探讨了习语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问题,并借助异化归化翻译理论的灵活运用,提出了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语言转换及文化交流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既是语际转换活动,也是跨文化转换活动。归化与异化通常用来处理翻译中的文化问题,但也存在很多争论,模因论作为一种新理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阐述了模因论的内涵,介绍了翻译模因,分析了模因在归化、异化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方式,是源语文化到目的语文化的一种转变。在翻译中如何实现文化内涵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换成为判断译文成功与否的一条重要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翻译者对文化策略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文化内涵的表达效果。谚语是一个民族语言与文化的沉淀与结晶。英汉谚语的互译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同时也要考虑文化的转换。归化和异化是文化翻译中两个重要的概念。本文旨在研究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英汉谚语互译策略——归化与异化,何为主,何为辅的问题。翻译者在英汉谚语互译中应将异化作为主要翻译策略,它不仅能够传递源语的文化情调,而且能够扩展目的语语言的表达。然而,归化在英汉谚语互译中能很好地起到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交流的过程,而归化与异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翻译的策略和手段.本文从翻译实践出发,结合具体实例,对这两种翻译方法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坚持异化翻译观,有的主张归化翻译,还有的认为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归化翻译是必要手段,从功能学理论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异化和归化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彼此的存在,如何灵活地妙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并在彼此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切近的关联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从跨文化研究视野出发,首先探讨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并对语言形式层面上的直译和意译,与文化层面上的归化和异化进行比较区分。阐述了归化和异化的辩证关系,提出二者是互为补充的和动态发展的。强调采用归化或异化都要把握好分寸,过度归化和过度异化都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要努力避免。  相似文献   

13.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发展,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本文以归化、异化为切入点,分析《阿Q正传》杨宪益译本,目的在于说明在翻译中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4.
文化因素影响翻译质量。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层面翻译的主要方法,也是译界久争不休的一个话题。在文化翻译中,异化和归化总是摆在翻译策略的第一位,《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饮食文化的翻译效果,表明在饮食文化及其他文化翻译时,应尽量采用异化,以促进文化的迅速及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中对跨文化因素的处理往往采用“归化”和“异化”两种不同的手段,从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来看“中华龙”与“dragon”,把“龙”译为“dragon”是属于归化的策略;从后殖民理论吸取营养的异化翻译策略来看,则将归化翻译视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和征服的共谋,是文化霸权主义的表现。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不仅仅是语言上的或翻译技巧上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一种带有颠覆性的政治和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6.
翻译界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转向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的过程,标志着社会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障碍越来越被译者所重视,过度的归化或者异化不利于原文的风格和思想的再现,本文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需使用得当,不可过度片面强调归化或者异化单方面的作用,两者是一对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7.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修辞现象和认知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所不在,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基于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英汉隐喻互译策略可划分为归化与异化两种。博弈论视角下,翻译策略选择行为实质上是各种影响因素在译者内心深处的博弈过程,且归化与异化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译者应在英汉隐喻互译过程中灵活地加以选择运用。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学派的重要课题,因此翻译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而文化消费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从文化角度入手,以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为平台探讨翻译中归化异化问题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