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所谓广场,即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交流场所,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能容纳不同人群;二能发挥某种功能,如交易、游戏、集会或者休闲等。网络广场如BBS、论坛、聊天室、社区、博客把具体可感的物理空间变成一种虚化的存在,在此中人们选择自己满意的地方自由来去,像“乌托邦”那样理想的出入,延续中世纪那种广场似的“全民的狂欢”。  相似文献   

2.
所谓广场,即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交流场所,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一能容纳不同人群;二能发挥某种功能,如交易、游戏、集会或者休闲等.网络广场如BBS、论坛、聊天室、社区、博客把具体可感的物理空间变成一种虚化的存在,在此中人们选择自己满意的地方自由来去,像"乌托邦"那样理想的出入,延续中世纪那种广场似的"全民的狂欢".  相似文献   

3.
走到广场去!不知何时,人们不经意说出的这句话,如今成了胶州市民盛夏夜晚出门纳凉的习惯用语。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之时,忙碌了一天的人们便三人一伙,五人一簇地走出家门,不约而同地涌向广场。随着人流走近广场,异样感觉扑面而来:只见广场四周射灯光芒如注,交叉辉映,打扮地整个广场色彩斑斓,光彩夺目;场内歌声、笑声、音乐声此起彼伏,相互交织在一起,仿佛来到了歌的海洋,欢笑的世界。白日工作的疲劳和盛夏酷热的不快,顿时为这里浓厚的文化气氛所驱散。放眼望去,整个广场人头攒动,活而有序。广场的西南部,近百部电瓶车临时  相似文献   

4.
无遮的广场     
素素  怡康 《出版参考》2004,(12):50-50
中国从近代才开始有广场,中国的广场有点像翻译小说,总不是原汁原味。或者说,中国的广场有模仿的意思,就像商店里卖的西洋油画,是中国人照着描出来的。中国过去没有广场这个词语,中国只有院子的概念。不论衙门还是民居,一律都包围在院子里面。院子是北方人的叫法,南方人叫天井,可见其幽深与封闭。  相似文献   

5.
1月28日,注定是埃及历史上一个不能被忘记的日子.新华社中东总分社记者一行5人在开罗市中心解放广场亲历了这一历史时刻.进入现场:突破封锁占据有利位置中午12点之前,冬天的阳光照在尼罗河上,开罗和往日一样有着一种慢节奏的闲适.市中心平静得一如往常,甚至过于平静.当我们驱车来到市中心解放广场时,这里车辆自由通行,20分钟后,数百名警察和数十辆警车封锁了进入解放广场的所有入口.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回乡下扫基。出了火车站,接站的亲戚领我穿过站前广场,直奔一条僻静的小街。“我们不能在那边叫车吗?”我指着那些在广场上待客的出租车问。“哦,我们的出租车在那边。”亲戚向小街的方向一指。我有点不解。“他们找的是熟人。”早到一天的哥哥插进来解释了一句。熟人?我更加不解了。“为什么要找熟人呢?”“咳,反正要用车,把活给熟人不比给外人强吗?”亲戚的回答马上让我想到“关系”这个词。  相似文献   

7.
共和国广场,一个神圣的名字,一个神圣的地方。每年的圣诞和除夕之夜,贝尔格莱德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用热情和歌声迎接一个和平的、风调雨顺的新年。但是,如今战争在这里爆发了,南斯拉夫正遭遇着北约发动的二战以来最猛烈的轰炸。军营被炸,机场被毁,桥梁被掀,工厂被焚,民房被烧……手无寸铁的市民们愤怒了,他们来到这英雄的共和国广场,向全世界发出怒吼:反对侵略!反对战争!贝尔格莱德人民一如他们所追求的那样,选择了和平的方式———歌唱。3月28日中午,《歌声鼓舞我们》音乐会在共和国广场开始了。人们誓言:只要…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天.美国人或许会对他们曾经爱怨交加的中国和中国人.有了一点新的认识。1月17日起.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显示屏播出了30秒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袁隆平、黄永玉、杨利伟、马云、姚明、邓亚萍、郎朗等一一微笑着亮相。很多海外媒体注意到了这个异乎寻常且意味深长的情境。中国红在纽约最热闹的地方——时报广场的不间断闪烁,这在中美关系史上,  相似文献   

9.
杨轶男 《兰台世界》2000,(11):27-27
近一段时期的图书市场,出现了一个较引入瞩目的现象,一些以"档案"字样命名的书籍纷纷亮相,如<世纪档案>、<钓鱼台档案>、<天安门广场历史档案>、<中国政要秘书高参档案>、<辽宁省档案馆珍藏张学良档案>等.  相似文献   

10.
小时候没电影院,经常去看露天电影,一张雪白的幕布挂在广场上,架一台放映机,从正面背面都可以看,反面看字幕是反着的,但如果只看画面,正看和反看都是一样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横向通讯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空间的变换为标志来安排层次,或按事物的性质不同梳理材料。 这种通讯结构形式,常见的有两种: 第一,以空间为序。这是一种主要依空间方位的变换划分层次的方法。如周定舫采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英雄纪念碑》(1958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就是这样布局成篇的。记者先写“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的印象,写碑的坐落位置;再写“越过广场,踏着橘黄色花岗岩石道,徐徐走到纪念碑  相似文献   

12.
若想做一名称职的通讯员,须具备以下的素质: 1、好奇心。在我们的周围,每日每时都发生着大量的新鲜事物,有的人熟视无睹,而有的人却能从中发现新意,发现事物之间的差异。 1994年夏季的一个晚上,我路过天安门广场时,看到有很多人在这里放风筝,这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便采访了广场上放风筝的人、行人和在广场附近摆摊的售货员。晚上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是近一二年才有的。放风筝的人说,夏天在家里太热,来广场一是乘凉,二是开心。一位老人还告诉我个秘密”广场上晚上没有蚊子。我把这些写成一篇稿子,题目是《京城暑夜新去处,天安门广场放风筝》,稿件发出后,因选材新,向海外转发了。事后有人对我说:“我天天路过天安门广场,也看到晚上有人放  相似文献   

13.
繁峙     
乔伟  李永春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9,(11):F0002-F0002,I0001
一条条街道宽敞整洁,一排排树木郁郁葱葱,一簇簇鲜花散发芳香,一盏盏路灯洒下光明,山地公园徜徉着散步的人们,休闲广场舞动着欢快的节奏……走进繁峙,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城区街道两侧商铺林立,行人如潮;一座座楼盘如雨后春笋般冒起;新建的滨河公园游人如织,蜿蜒的滹沱河水碧波荡漾,两岸绿树成荫,亭台楼阁造型各异;碧秀公园松柏常青、整齐划一,道路两旁路灯造型各异,  相似文献   

14.
吴小婉 《新闻世界》2013,(4):256-257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广场也越来越多,广场文化应运而生。所谓广场文化,主要是指在广场举行的能满足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文化艺术活动。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广场文化的产生、特点及广场文化的功能进行分析,认为充分发挥广场文化的各项功能,对于提高市民文化生活质量、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广场协议”及“日元升值综合症” “广场协议”指的是在1985年9月,由美、德、法、英、日五国财政部长及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Plaza Hotel)举行会议,所达成关于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的协议。“广场协议”签署后,日元进入了大规模的升值期,日元汇率从260.48日元升到1988年12月的123.61日元,升值幅度高达110%。  相似文献   

16.
新城广场     
所谓广场,就是城市里供人们举行各种活动、面积广阔的场地,简称为广场。 祭天敬神,演兵操练,集会革命,阅兵游行。在不同的时代,广场具有不同的用途。远的不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离现在仅仅三十年,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有一个大广场,专门用来做几万人、十几万人集会、游行。这些广场的名字,在当时都非常著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尤其在文革初期,广场不仅是会场,广场亦同战场,小会场是小战场,大广场是大战场。  相似文献   

17.
张简 《声屏世界》2012,(10):138-139
"家有购物杯"首届宁夏职工群众广场舞蹈大赛由宁夏自治区总工会主办、宁夏广播电视总台及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协办,宁夏家有购物、宁夏广电传媒集团广告分公司具体承办。来自全区各地市县的74支群众广场舞蹈队参加了本次大赛,经过初赛、复赛、决赛共计13场比赛,三支队伍脱颖而出,不仅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冠军队伍更得到了为家有购物拍摄形象片的殊荣。今夏,本届舞蹈大赛就如不断升高的气温一样,将  相似文献   

18.
金沙江     
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的大河,是金沙江,那是在我17岁的时候 ,革命时期,金沙江的名字和毛泽东的名字联系在一起。高原的许多大河都沉默着,只有金沙江作为革命的象征之一,进入时代的广场,和革命一道,“金沙水拍云崖暖”,鼓舞人民的斗志。当时我工作的工厂组织了一班工人,学习解放军,长途拉练,为防止美国人或苏联人入侵我国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谱系中,许江被公认为中国最具成就的表现主义画家。十年来,他一直在画葵。他笔下的葵花大都枯干、倔强,葵园既像广场又如废墟。这是他精心找到的语言,他觉得这样的葵就是那—代知识分子的写照 许江站在展厅里,含笑看一群小学生在他的作品前站成一排、笑容灿烂地拍照。  相似文献   

20.
中山广场     
《兰台世界》2014,(5):F0002-F0002
中山广场位于和平区中山路、南京街、北四马路三条道路交叉处,面积26462平方米,是当时奉天城最大的广场。该广场有别于中国传统的方格型中心广场格局,是以圆形的广场为中心,周围道路呈放射状。中山广场始建于1913年,位于满铁附属地内。1905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将沈阳城西的大片面积占为“铁道附属地”,并存附属地内进行大规模建设。1913年,日本人在铁道附属地中心修建了大广场,最初称作“中央广场”,在广场中央建有日俄奉天大会战纪念碑,同时还住广场内开辟人行道,平整广场周围地面。1919年,日本人将中央广场改称“浪速广场”,并种植树木,设置花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