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2.
语文阅读教学追求言意兼得,但教师在文本细读过程中对于言意矛盾的认识不足阻碍着言意兼得的目标达成。 言意矛盾是指语言与心意之间存在的差异、距离或不对等。古人有“立象以尽意”之说,把“立象”视作解决言意矛盾的方式方法,这是从写作的视角提出的。对“立象以尽意”作出重大革新的魏晋玄学派代表人物王弼就“言”、“象”、“意”三者的基本关系明确指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段论述中的“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可以对应阅读的过程,为阅读理解中言意矛盾的破解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即从“寻言观象”到“寻象观意”,经历看到象和看透象的过程,充分发挥象的中介作用,理清“言-象-意”之间的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我们知道,汉语言是表意文字."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我们期待这样一种教学境界:当学生在看到语言文字的时候,他的头脑中能再现一种视像:当学生眼前出现某一个视像的时候,他头脑中能显出相应的文字.阅读教学中如果忽视对语言视像的还原、创设和激活,那么学生学的语言是僵化的、干瘪的、冷冰冰的.  相似文献   

4.
汉语言是表意文字,它有着与生俱来的形象性。形象是“言”与“意”的中介,“言生于像,故寻言以观像;像生于意,故寻像以观意。”  相似文献   

5.
魏晋时期的王弼在他的《周易略例·明象》中提出:“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寻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6.
李发全 《甘肃教育》2011,(20):68-68
魏晋玄学理论的奠基人工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肓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相似文献   

7.
仔细研读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发现,“感悟”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对此,我们作如下一些思考。一、为什么要强调“感悟”1.遵循中国语文的特点我们的民族擅长用整体性直觉体悟的思维方式,强调天人合一,物我同在。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的思维方式决定我们的汉语言具有着浓烈的民族特色。汉语绚丽多姿,是一种以实用和体验为两翼的语言。它以意会为句子连贯的纽带,善用比兴,讲究意象和意境:“言生于象,故可循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循象以观意。”(《周易略例·明象》)。这就揭示了汉语及汉语学习的规律,即:学习汉语需要透过“言”(语言)…  相似文献   

8.
一、古文教育的文学解读视角我国清代批评家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的开篇中说过 :“诗有三要 ,曰 :发窍于音 ,征色于象 ,运神于意。”这说明了诗歌由声音、形象和意蕴三个层次构成。我国古代文论往往也把文学作品分为“言”(语言 )“象”(形象 )“意”(意蕴 )“道”(思想 )四个层面。如果“意”“道”在语文教学中都可归在“意”这一个层面中 ,那么 ,我们古文教育的古代文学解读视角就是由“言”“象”“意”三个层面构成的。古代文学解读从“言”到“象”到“意”的纵向理解活动 ,是一种审美的解读活动。文学解读一方面分别在各个层面里滞…  相似文献   

9.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  相似文献   

10.
在“言、象、意”三者关系中,“象”只是文学语言的一个审美载体,而不是目的,语言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仍然是“意”。但语言要“尽意”,必须通过“象”才能实现。“象”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成为“言”与“意”的中介,成为思想的有效载体。这样,“言”、“象”、“意”彼此之间就有了一定的指称关系。  相似文献   

11.
楼波 《广西教育》2007,(6A):15-16
文本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所以语文教学应做到“言”与“意”合。所谓“言”,就是语言;“意”是指情感、思想、精神、智慧。语文教学要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积淀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2.
谢芳 《海外英语》2015,(1):87-88
大学英语情境教学通过创设情境"立象",为英语文本之言与意搭起一座桥梁,师生共同立象以尽意,寻象以观意,并通过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促成学生实现"得意忘言""得意忘象",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习得英语语言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情境教学中无处不体现着言、象、意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全国小语会会长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教学“言意兼得才有语文味.才能留住语文的根”.“言”是指语言形式、表达方法;“意”指的是言语传达的思想、情感、文化。那么,语文课如何做到“言意”兼得呢?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从语言形式入手.在“比”中品味语言形式的过程.也是学生加深理解、提升情感的得“意”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言”“象”“意”是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三大元素。分析“言”“象”“意”之间的关系是古典诗歌赏析的常用手法。在诗歌中,“言”是“象”的载体,因“言”而成“象”;“象”是“意”的载体,  相似文献   

15.
<正>蝴蝶,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它在百花丛中,像一朵朵飞翔的彩云,穿插飞舞,让你的心随之而动,人们说它是"会飞的花朵"。这个小小的精灵,把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然而,若你只看到蝴蝶的"美丽",而忽视其背后的深刻内涵——意象,那就太可惜了!历史上普遍认为,美的艺术应是"意"与"象"的统一。王弼在《周易略例》中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  相似文献   

16.
学习语言,从不理解到理解是一个飞跃.从理解到运用是又一个飞跃。如果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听说读写之间、语言的“言”“意”之间不能顺畅地转化,就会削弱语言的整体功能,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7.
文言作品的言语形式增大了学生阅读与理解的难度。而引领学生与文言作品进行深层对话,生成自我的理解与感悟,又是文言文教学应有之义。《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经典的托物言志散文,如何让学生由作者所言的“莲”之象体会其所表达的“君子之志”,实现由“言”到“意”的转换,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时需引导学生品言归义,感知莲象;串联花象,由象悟意;融入情境,实现言意共生。  相似文献   

18.
路远 《商洛学院学报》2010,24(2):74-77,83
王弼在提出自己治“易”思路的过程中表达出了“忘”的思维方式,王弼对它的阐释有三个逐级递进的层次:“立言明象,立象尽意”、“寻言观象,寻象观意”和“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忘”的思维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从“言”与“意”的关系角度看,探讨教师在课堂上有效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应遵循的学习规律,指出阅读教学就是引领学生从“言”入手,准确解读蕴含其中的“意”,实现“言”“意”的有效转换,从而抓住文本中的语言训练点和思维能力训练点,习得言意转换的方法,并提供了五种具体策略:巧用相关文本,得“言”得“意”;运用图画资料,依“言”生“意”;比较缩写文本,从“言”会“意”;抓住生成资源,咂“言”得“意”;展示实物形体,以“言”逮“意”;穿插背景资料,品“言”丰“意”.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里的“书”应当是书面记录的文字.属于“有字之书”,“言”、“意”应当是没有记录下来的,作者口头要表达的语言和思想。既然“书”不能“尽言”.“言”也不能“尽意”.那么作为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怎样弄清楚作者想表达的思想.树立作者的本真形象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