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活于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著名英国女作家创作了一系列的以婚恋为主题的作者,其经典名作《傲慢与偏见》向观众展示了英国上流社会和乡村中产阶级的田园生活和社会风貌。小说通过描写贝内特家女儿们的婚恋过程向读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本文拟研究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视角下的自然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南宋词坛上,抒写爱国豪情和报国之志成为词创作的时代特色。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特殊经历和南宋日益衰落的现实,使辛弃疾爱国词与其他人的词作相比,更多了一层悲剧色彩。特定时代独成稼轩词沉雄勃郁的境界,爱国情思,时代悲剧与凄凉的现实感,构成了辛弃疾爱国词的主要情感内涵,成为解读辛词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辛弃疾的推重是以一己之力反拨清中叶以来的词坛风气。在对辛弃疾词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王国维对鼓励后学学习辛弃疾词颇多犹疑,使辛弃疾词在王国维词论中难以得到典范性认同。王国维以五代、北宋词为典范总结的理论与标准在辛弃疾词上的应用难以如愿,因此其对辛弃疾的词史地位含糊其辞,使其极为重视的词人辛弃疾反而在其词学体系中出现边缘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叶娟 《阅读》2014,(47):16-16
<正>叶老师:《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你们知道这首词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吗?小问号:老师,我认为是围绕"醉"字来写的。叶老师:对,作者辛弃疾耳闻目睹了农村一家人的快乐生活,渐渐地被迷住了。诗人"醉"在哪里呢?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吧。  相似文献   

5.
宋代田园词在两宋词中不够发达,但作为宋词中的一种题材存在,仍表现了较为丰富的田园生活,艺术上也颇有特色。造成宋田园词不甚发达的原因,一是受宋人词体观念的束缚,二是宋代世风、士风的影响所至。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审美主体。他们具有新的审美理想。 作家文人的社会经历是审美理想产生的客观基础。当时没有专门的体验生活或采访一说,作者只能靠亲自参与和耳闻目睹来了解社会。社会生活的某些方面特别吸引着感动着作者,这便是审美理想产生的开端。魏晋南北朝社会的剧烈变化,造就了作家新的审美理想产生的客观条件。而新的审美主体的产生是新的审美理想出现的关键。由于普通的人转化为审美主体,便具有二种特有的心理结构功能,这就是用理想审视现实的能力和较强的审美能力。前者表现为用其超现实的思想,站在理想的高度审视现实;在作家理想的光芒照耀下,现实社会就会显现出阴暗处。后者表现为以其审美的态度,伴随着充沛的感情观照现实;在作家审美光芒的照耀下,现实就会显现出美。总之,在社会经历的范围内,通过两种心理结构功能的作用,主体就会产生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7.
《荷塘月色》的主题既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强烈不满的愤激之情。又借景抒情表现作者愁闷,寻求解脱却又无法解脱的心境。领会《荷塘月色》的主题,应综合作者一生的发展历程,及当时社会大环境前后关联去理解才能得出真确的结论。否则会牵强附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8.
作为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辛弃疾的豪放词向来以境界阔大、雄奇壮美为人们所称道。但作为一名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爱国志士,他澎湃激昂的报国热情最终化作了满腔壮志难酬的悲愤。他自首不衰的爱国热情和残酷的现实发生碰撞,反映在他的词作中,使其豪放词在豪放雄杰之中蕴含了一份英雄失志的悲壮沉郁。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处明清易代之际,在天崩地裂明清易代环境中的王船山具有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但其词中却在多处出现了“闲愁“。其词继承了辛弃疾写闲愁的特点,与唐宋其它闲愁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探究王夫之闲愁词的原因,一是情郁于胸中,借助词体特点以词言志,展现一种爱国主义情怀;二是表现了对国家、对民族前途命运忧虑的民族忧患意识和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三是有意识地提倡雅正,对清初艳风流行的《花间》词风有反拨作用。  相似文献   

10.
辛弃疾人生阶段、人生阅历、所经历时事不同,词作表现的思想和情感也颇不相同。本文从创作心态、创作动机着眼,从其三首词作来看其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感受、志向和心路历程;也是以辛弃疾为个案,探讨不同阶段词人的创作个性、创作心理,使我们对其词其人的认识有个飞跃和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1.
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描述了大量的有关乡村中的婚姻,通过这些描述,可以看出她对婚姻的态度与当时整个社会的婚姻道德观是截然不同的。简.奥斯汀认为婚姻应该建立在真爱和信任上,并且只有通过对同伴彻底了解的基础上,才能得到这样的真爱;表面上肤浅的感情是毫无意义的。通过小说中描述的四对婚姻(夏绿蒂与柯林斯、丽迪雅与韦翰、简与彬格莱、伊丽莎白与达西),表明了作者与当时世俗所对立的婚姻道德观。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试图以乡村教育为起点来解决社会问题,其乡村教育思想独特之处在于:乡村教育的工作重心是文化再造;注重精神陶炼,进行人生行谊教育;"政教合一"的乡村教育;以社会为本位的乡村教育系统.它不仅对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当前新农村的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乡村社会治理一直是我国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十九大以来乡村社会治理研究的重点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构建研究和乡村社会治理力提升的路径研究。研究者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全面阐述了“三治”融合乡村社会治理体系的历史必然性、内涵以及意义、地位和作用,还具体分析了新时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困境、解决的对策,并进行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的研究。研究既有宏观把握,又有微观阐释;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实践探索。但也存在研究视野有待拓宽、内容有待细化、现实指导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未来需要在这些方面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主要从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体育赛事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以此来彰显城市特色,激活城市发展潜力,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助力乡村振兴。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乡村振兴视域下我国体育赛事旅游产业的现实困境,并提出优化路径。乡村振兴视域下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发展的整合度不足;品牌效应不足;赛事组织制度欠缺,运行不规范。优化路径包括:深挖地方文化内涵,打造体育赛事旅游品牌;拓展社会参与方式,多维度推广体育赛事;建设体育旅游景点,打造知名体育旅游线路;优化产业运营体制,推动赛事供给侧改革;加强地方资源融合,提高城市品牌影响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充实体育旅游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5.
<正>乡村的未来会怎样?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了解乡村的历史以及由悠久的历史所形塑的乡村社会的基本特征。李铁强所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个学说史的梳理与分析》(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乡村社会的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作者认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第一,传统农业生产以较低的土地生产率与劳动效率为特点。它依靠传统的资本进行生产,经济增长主要靠密集的劳动  相似文献   

16.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它一反此词牌多写儿女柔情的传统,抒发了作者对国势艰危的关切,对沦陷了的中原的怀念,对自己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平,和对南宋朝廷腐败无能的愤慨。因而,卓人月评此词:“忠愤之气,拂拂指端。”(《词统》)词中“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句,被作为哲理名言,广传多引,脍炙人口。人们通常用它来形象的暗示一种无法抗拒的潮流、规律、趋势,这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从词的本意理解这句话就全然不同了。较为流行的理解是,认为该句暗  相似文献   

17.
词汇,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定社会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价值观等因素在语言层面上的反映。词汇中的颜色词更是经典地诠释了语言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含义差异也是研究语义文化差异的良好素材。本文从颜色词是社会文化现象的生动描述出发,通过收集的大量英汉颜色词,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英汉颜色词所体现的不同社会分层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需先教育振兴。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石,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对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乡村教师面临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培训欠缺等现实困境,这严重影响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为改变这一困境,需做好乡村教师政策支持,健全培训制度,完善师资保障,让乡村教师有效投入到乡村教育振兴中去,为乡村振兴服务。  相似文献   

19.
《风雅颂》中农民出身的主人公杨科进城后处处碰壁,其身份变得非常混乱模糊,随之而来的身份分裂、身份焦虑始终伴随着他。他之所以陷入困境、走向堕落,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农民出身造成的自卑,也与他内在持守不坚定及在向外求同时屡屡受挫的外在环境有关。作者试图通过杨科来表达包括自己在内的,所谓农民知识分子进而包括整个知识分子阶层在当代社会所遭遇的现实困境、身份焦虑及内心迷惘,并表达了对城市和乡村的双重批判。作者在批判时采用了互文性反讽、荒诞等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20.
简·奥斯丁生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乡村,她的作品以描写乡村中产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爱情和婚姻为主。她的代表作《傲慢与偏见》通过对五桩婚姻的描写,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她所生活的那个年代人们的爱情与婚姻观、女性伦理和家庭伦理。在传统的资产阶级婚姻道德中,金钱和门第是爱情和婚姻的决定性因素。由于女性没有权利拥有和继承财产,她们不得不将物质作为爱情和婚姻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学伦理学的角度对《傲慢与偏见》进行解读,分析小说中反映出的婚姻观,并挖掘伦理道德观念产生的社会根源,再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