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面对生态危机,西方马克思主义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寻其产生的根源。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的根源,全球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全球化的结果。生态危机发生于全球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资本的逻辑是全球生态危机的共同根源。对资本逻辑的批判和超越,是正确应对生态危机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对资本主义进行全方位的生态道德批判,是福斯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福斯特赞同赖特?米尔斯关于“更高的不道德”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明确指出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爆发源于资本主义资本扩张、唯利是图的本性。在此基础上,其借用“生物圈文化”的产生与演变进程进一步揭露了生态帝国主义扩张逻辑的不道德本质及其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的大范围破坏,并开出了一剂在人与自然关系上进行“道德革命”的药方。这些对生态道德的独特见解,一方面强化了人们对当代资本主义主要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人们全面地理解、把握福斯特生态批判理论,更好地将生态道德付诸实践,实现生态正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刻地揭示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的过程中形成了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来源于人们对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反思。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状态下,人类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益,对自然资源开始了大规模的掠夺,使生态环境逐渐遭受到破坏。在生态危机的反思和探索中,不同的科学领域对于生态文明的解释各不相同。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实践基础、生态文明观的当代价值三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做了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5.
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的飞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给人类带来了严重的生态危机.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将人文理念、生态理念和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批判结合起来,力图从制度层面上探讨生态问题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深入探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流派,也代表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演变方向。它以生态问题为切入点,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尽管其理论探索和研究成果存在一些局限,也与现实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相背离,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还是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借鉴的。这些思想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研究,而且有利于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和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主动性。  相似文献   

7.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其对“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的历史性研究,以及对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断裂”理论所具有的生态学内涵的深刻剖析而为国内外学界所关注。近年来,对其思想的研究呈上升趋势,其理论中所舍的“资本主义生态批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构”,以及“生态危机的政治解决路径”等维度受到了较广泛的研究。通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的梳理,对一些不足与遗缺进行了说明与评介。  相似文献   

8.
生态自然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直接地是自然的存在物;人通过劳动实现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进而满足生存繁衍的需求;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了人与自然间的物质代谢,成为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本源。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恩格斯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批判继承前贤的自然观,在阐发自然界的辩证法、人与自然的辩证法、社会与自然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产生根源与化解路径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生态基础论、生态主体论、生态构成论、生态危机论等生态思想。挖掘、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生态思想,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美丽中国建设步伐,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消费异化批判理论为主线,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论述消费异化批判理论的理论内涵与现实意义,对于我们更好地认清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质,避免"消费社会"对我国的不良影响,具有很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天边外》是美国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一部力作。本文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剧中人物的精神危机,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和存在的疏离化四个方面来分析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发生冲突,并最终造成悲剧命运的原因。进而表达了对现代人的警示作用。凸显了剧作家对人类精神生态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2.
走生态文明之路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包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是生态文明的理论溯源之一,它立足于“人类尺度”,着重分析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倡导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致力于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的结合。学习生态社会主义成果能为我们寻求一条有别于西方工业化的生态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深陷金融危机泥潭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仅需要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深刻调整,而且还需要苦心维系危机四伏的西方霸权体系。当西方主导的世界发展遇到严重危机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逆势的稳定发展获得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如今,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不断调整中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发展对比。资本主义的衰落映衬出社会主义日渐强大的感召力。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主义事业迎来了复兴发展的良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我们党文明观的丰富与完善,也说明了生态建设的刻不容缓。在面对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时,我国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体现出了宝贵的思想价值,为人类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作用。本文试从传统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出发,阐述生态文明和"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在一致性,进而论述"天人合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的借鉴意义,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一个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15.
论体育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指标之一。从生态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对体育生态文明的概念、内涵、作用和“体育生态危机”与“体育生态革命”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体育生态文明观的确立是实现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而体育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树立生态哲学的世界观,以生态伦理学理论为方法、生态道德为途径,加大体育生态文明教育的力度,促进体育自然生态建设和体育绿色技术建设,通过政府行为和社会的全面参与。  相似文献   

16.
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时至今日,人类社会在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繁荣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自然界以自身铁的必然性,向人类社会施行了严厉的报复——导致全球性的生态失衡和人类社会生存环境恶化。要化解人类对待自然界的粗暴行为所遇到的生态危机,避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出现物质交换断裂的后果,就要通过改变人类的行为方式,唤醒人类内心深层的自我意识,还自然之魅,实现天人合一的人类社会生态道德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化曾经经过三次重大的哲学危机,传统中国哲学、西方资本主义哲学甚至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继遭遇信任危机,从而助推了社会的信仰危机。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本质上不仅是一场社会结构的转型过程,而且是整个人类生存方式从而哲学意识形态的变革过程。但是,哲学危机并不意味着要片面否定已有的哲学,相反是要辩证地扬弃它们。据此,应该根据中国现代化的时代要求,立足人本立场,构建具有现时代实践品格和中、西、马差异互补的哲学资源萃取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善恶因果律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规律。随着社会环境变化和人类理性思维水平的提升,传统善恶因果律不断地遭到祛魅和解构,人们对善恶因果律的认知与信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善恶因果律,其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揭露和批判,意在将人们从宗教的虚幻中唤醒,将人的本质还给人本身,从而使人们建立起科学的、反映人类道德生活普遍规律和价值期待的善恶因果律。秉承传统善恶因果律的合理因素,并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传统善恶因果律进行科学改造和重新阐释,既是破解当前道德失范与道德冷漠难题的突破口,也是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彻底性与感召力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善恶因果律的有效运行,既需要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规范的引导和保障,也需要个体的道德自律和群体的道德自觉,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本身,为新的善恶因果律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9.
某一事物要成为财产,不仅要求具有价值性,而且能够现实地为主体控制与支配。自然资源因其天然性、非独占性、难处分性和整体性等特征,决定其不适合作为财产或者不应该仅作为财产来对待。强调自然资源的非财产性,有利于引导人们确立科学的自然资源价值观,实现自然资源多元价值的发挥,促进自然资源法律制度的完善以及缓解与克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环境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20.
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资本理论借鉴并在一定程度上整合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马克思主义和韦伯、新韦伯主义等相关理论,它对高等教育不平等现象的分析确实入木三分,对高等教育不平等的现象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它对不同阶级高等教育"再生产"现象做了比较生动和深入的描述和刻画,在很多地方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高等教育机会分布和发展的许多不平等现象和实质,对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但是,它对整个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和作用的论述仍然是不全面的,即它过分强调了教育的阶级性和文化资本对人们获得高等教育的作用,忽视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并把高等教育看作是实施"符号暴力"的一个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