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哲学、学术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科学的关系;三是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世界文化的关系。一方主导和多元并存将可能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基本格局。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与中国哲学的世界化、现代化发展统一起来,是中国哲学发展的可行的进路。在中西融通中通过吸收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当代西方哲学,在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重建人的精神家园,是未来中国哲学的大致走向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是特指西方理性启蒙运动和现代化历程所形成的文化模式和社会运行机理,而现代化则是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现代性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现代化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模式。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过程就是对现代性的追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纳现代性的优势,不断加快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也要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努力避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呈现出明显的“中国风格”,这一风格的形成有着深厚的中国古典哲学基础,把握“中国风格”的哲学基础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基因。中国古典哲学蕴含着一种共在论哲学,这种哲学观追求“天、地、人”共在、共存、共生的哲学理想,由此形成了包容、共赢、协调等理念。这些理念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并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国际关系等方面均有所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成果,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共在论哲学高度契合,共同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和世界的“共在秩序”,实现国家、社会、人民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后现代主义蕴含着对现代价值观的解构以及对新型价值观的建构。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借助于启蒙哲学形成了其现代价值观,并坚信借助现代价值观即可通过一个线性的、全面的现代化过程而不断取得进步。然而,西方社会并未如愿,而是于20世纪60年代陷入全面危机。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化充满不满与愤怒,对现代价值观实施全面解构,提出了自己的价值主张。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全面解构,既具必然性,也具有局限性,但对于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却无疑具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控制自然、改变自然甚至创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而西方国家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获得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产生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高兹通过对"经济理性"的分析,提出了经济理性批判思想。对于高兹经济理性批判思想的解读,有利于让人们认识到偏重发展经济而忽视自然、道德和人的因素,必将导致生态危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甚至是社会危机,因而有利于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将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道德理性、交往理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知识论倾向、演绎式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的缺乏,既是当下教育哲学危机之表现,也是其产生之原因。而教育哲学之拯救,迫切需要教育哲学深刻的范式转换。直面问题是中国教育哲学当下最高意义的范式转换。"问题"对于教育哲学的优先性关涉教育哲学的本性。走向问题的教育哲学既意味着某种实践论的取向、文化哲学与社会哲学的取向,也意味着生活世界的取向。  相似文献   

7.
论理论创新     
本文从哲学的视角探讨理论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催生力量,创新是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剖析了制约理论创新的十大错误观念,强调了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营造一个理论创新氛围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变迁和发展时期,被世界各国公认为危机多发期。中国目前正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社会结构分化重组、社会利益多元化,大量不稳定因素产生,在社会诸领域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增大并造成极大的危害性。要防范和消除这些危机,必须要对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化运动是中国社会全方位变革中最深层次的时代课题,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实质问题。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站在世界战略的高度向全党全国人民指出:未来十年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此我们有必要从时代哲学的高度,经常地回顾总结现代化的经验教训,实际地分析揭示现实中的利弊问题,科学地估量未来的前途景观,从而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最大的政治”来提高人民的认识,统一人民的行动,实现人民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现代奥林匹克理论的缺陷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补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取向、发展模式与利益主体的选择问题导致了奥林匹克运动面临重重危机。作为理论圭皋的奥林匹克主义是一种带有折衷主义色彩的过程哲学。实践证明,先天性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缺陷使得奥林匹克哲学难以对消弭危机作出有力回应,理论创新势在必行。中西体育文化在内容形式、规则约束与评价要点等方面均具有互补性,以和谐理念为内核的文化软实力的生成与整合是中国体育文化匡补奥林匹克理论体系缺陷的必由方略。  相似文献   

11.
哲学只有成为人民大众的思想工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方法论功能。《大众哲学》引起的强烈反响,充分显示了哲学的精神魅力,它以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表述形式,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人民大众能够掌握的思想武器。它所体现的开拓创新精神,对于我们在新时期探讨哲学教育目标,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学生的哲学功底较浅,有的班级甚至没有开设哲学课,有哲学课的教学课时也很少。鉴于此种状况,必须对高职院校的"马哲"课进行正确的功能定位。其功能应当是:传播科学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启迪人生智慧、训练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3.
哲学是对智慧的追求。智慧至少应包含知识和责任两个方面。一个聪明的人知道对知识的责任。哲学的知识是为理解世界的实在和人生的意义服务的,而人生的意义和道德的原理需要由哲学知识来论证。传统的形而上学尽管有种种缺陷,但它们作为理性论证的世界图式曾为这种论证做出过重大贡献。后现代主义在批判形而上学的时候,把哲学的这种责任也抛弃了,这是导致当代哲学和道德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主义是现代西方两大哲学思潮之一。体育现代化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现代化。科学主义在中国体育现代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过分依赖科学来提高运动成绩,突破人的生理极限;对体育社会价值的异化,认为科学可以为体育赢得更大的社会价值。对体育现代化中的"科学主义"进行深入剖析,认为发挥体育的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仅仅依靠科学是不够的,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引导体育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悖论、根源及其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顾拜旦体育思想主要存在着民族主义与国际主义、平等与不平等、全民化与精英化等方面悖论。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悖论对奥运会的政治基础与政治理想、奥运会的社会融合与社会参与、奥运会组织框架与组织基础等方面均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导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存在异化现象与内在危机的关键成因。这就为今后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在实践上加强奥林匹克的制度设计同时,在理论上完善、充实顾拜旦构建的奥林匹克哲学体系。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可以丰富和发展顾拜旦构建的奥林匹克哲学体系,对于化解顾拜旦体育思想悖论所导致的现代奥运会的消极影响提供了发展思路与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武术的生存问题始终是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根据哲学层面决定论的观点,作为私斗或军事战争的自然之果,武术似乎面临着难以人为左右的生存问题。面对生存危机,由于存在人的自由意志,武术始终沿着从随意的肢体活动向有意识的身体行为方向转化,结出了人化的武术生存智慧之果。在长期与各方危机抗衡的历程中,武术积累形成了一整套生存智慧:繁杂、高深的技术体系;习武意识的升华;天人合一主导;技术动作的转化;血缘式传承的融合;武术目的的转化。这种以易变为主体的生存智慧,在面对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汹涌的新生事物冲击,必然能够通过深厚的积淀、不断地易变等人的自由意志努力,有意识地实现文化适应,最终完成武术从生命冲动到生命塑造的文化延伸目的。  相似文献   

17.
台湾新士林哲学背靠天主教信仰,融会了中古士林哲学、新士林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作为中国现代哲学舞台上的"有神论"学派,"信仰"与"理性"的融通问题成为台湾新士林哲学最有特色、也最具争议之所在。要打破目前台湾新士林哲学研究的"概论"现状,给予此种学术以客观评价与定位,就必须深入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体系,明确其信仰背景,确立其信仰导引下的标志性哲学概念,进而论证标志性概念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和谐哲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当代中国,和谐哲学由于找到了社会矛盾论的根基,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则深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论。在价值诉求上,以人为本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谐哲学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伴随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社会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新的理论来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显得尤为迫切。作为实践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正确处理人与世界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