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听课是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一种很有益的教学观摩活动。就教学活动而言 ,教师的教学方法 ,必然反映教师和学生这两个能动体的双向交往性。任何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都是师生合力作用的结果。而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严重影响着学生。比如 :一位教师在教学解方程 ,板书由 2x -5=3到 2x =3+5时 ,说 :“把 5移过来 ,直接地说就是‘移项’”。另一位教师在教完“圆面积计算”后 ,小结时说 :“要求圆的面积 ,必须先求出圆的半径r,然后 ,根据s =πr2 来求圆的面积。”显然 ,这两位教师在教学时 ,为…  相似文献   

2.
某教师在教学“8+几”时是这样进行的:师:8+3等于多少?(学生通过借助小棒、小组交流……出现很多种算法,有凑十法、合在一起数、接着数等)师:还有其他方法吗?这时,有一个学生胆怯地说:我知道8+4=12,3比4小1,所以8+3=11。师:说得很好,你很聪明。(其他同学给予了掌声)在教师的这一“激励性”评价中,其他同学也跟着回答:生1:我知道8+5=13,3比5小2,所以8+3=11。师:很好。生2:我知道8+6=14,3比6小3,所以8+3=11。师:很好。……《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从这yanlun个教学片断的表面看,执教者的…  相似文献   

3.
最近,听了一节二年级数学课,内容是“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教师先复习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以及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的口算,接着出示例题(1)“96-43”,提问学生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口算,一位学生回答可运用96-40-3=56-3=53口算,而另一位学生回答可以用90-40=50,6-3=3,50 3=53口算。本来教师应该对两位学生都加以肯定,想不到,教师对第二位学生进行了否定,说这种方法不简便,接着就按照教材上的口算方法教学例题(即第一位学生回答  相似文献   

4.
进还是退呢?     
新课程提倡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学习,尊重学生,发扬个性;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把主体还给学生。但在实际操作中,经常出现教师因理解新理念不到位或越位而产生的一些尴尬局面。例如,国标本苏教版数学第一册“9加几”一课,教学例题“9+4”时,教师不忙着具体分析,而是先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思维得到解放,众说纷纭:“我是摆小棒看出来的”;“我是一个个数的”;“把9放在心里,往后数4个,得13”;“我是听妈妈说过的”;“9+1=10,10+3=13”;“9+1=10,10+3=13”。师:说得真好,我们一起看看。”在学生“叽叽喳喳”…  相似文献   

5.
有位教师在讲六年制第六册“加、减法的一些速算法”时,举了两个例题:674+298=674+300-2=9721568+604=1568+600+4=2172接着小结“遇到这类问题,把第二个加数看作一个整百数与一个数的和或差进行计算较简便”。作业中有这样一道要求简便计算的题:395+1654,大部分同学“很听老师的话”都这样计算:395+1654=395+1650+4=2049,显然,这样计算并不简便。另一位教师在讲六年制第七册“两位数除多位数”[例6]6417÷93的过程中说:“同学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听过两位教师上“乘法初步认识”一课。第一位教师教完新课后,让学生大量机械地练习诸如“2+2+2=( )×( )”之类的题目,说是加大练习的密度。而第二位教师在教完新课后,却精心设计能锻炼学生思维的几道习题。如怎样计算“3+3+3+3+4”,学生回答出如下答案:  相似文献   

7.
作者为日本实施“2001年度中小学青年教师邀请计划”而组织的120名中国优秀青年教师访日团的一员。在与日本青年教师的“合宿活动”中,中日教师同吃、同住、同娱乐,分组交流两国教育教学的情况,并共同探讨两国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与日本教师面对面的接触,增进了对日本教师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应日本日中友好会馆的邀请,4月8日至15日,以中国教育报刊社社长刘川生为团长的中国教育代表团一行对日本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友好访问。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两国交流活动频繁。此次日中友好会馆邀请中国教育代表团访日,旨在推动两国在教育尤其是留学生工作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访日期间,日本文部科学省国际统括官白川哲久,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日本前副首相后藤田正晴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就进一步发展日中友好交流,尤其是教育交流工作与代表团交换了看法。后藤田说,教育是日中友好会馆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会馆下设的后…  相似文献   

9.
陈平 《师道》2003,(11):22-22
中央电视台曾讨论过这样一件事: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中美两国老师有着不同的教法。美国的教师给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就这一事件产生的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二是假如你是一位总统助理,是建议投下这颗弹还是不投这颗弹。而中国教师则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问某年某月某日美国在日本的哪两个地方投下了原子弹,其历史意义是什么?答案当然是现成的。同一问题不同的教法,体现了中美两国教师不同的教育观。美方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创造性的发挥及公民的责任,而中方强调的是传统的记诵、标准与规范,忠实于“经典”…  相似文献   

10.
【教学案例】教师借助演示,引导学生学习例题“:有6个梨,每3个装一盘,可装几盘?”并诱发学生自主列出算式:6÷3=2(盘)。接着,教师添加一个“梨”,提问学生“:现在可以装几盘?还剩几个?”学生不难列出算式。再接下来,教师又把“梨”的个数分别设为8个、9个、10个、11个,让学生把教师发给的“纸片梨”、“纸片盘”拿出来,前后两桌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并要求写出算式。交流时,各组代表纷纷向全班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6÷3=2(盘)7÷3=2(盘)……1(个)8÷3=2(盘)……2(个)9÷3=3(盘)……0(个)10÷3=3(盘)……1(个)11÷3=3(盘)……  相似文献   

11.
一位教师在上8的巩固练习课 时,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看图填算式: ○○○○○ □+□=□ ○○○ □+□=□ 2.在□里填+、-: 3□4=7 5□2=3 4□4=0 2□2=4 第1题是要求在“□”里填上适 当的数字,第2题是要求在“□”里填 上“+”或“-”号。教师在教学时,一 会儿要求学生在□里填上数字,一会 儿又指导学生在□里填写运算符号。 幸亏有教师的指导,不然的话,学生 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在□里填什 么。因为刚入学不久的儿童还不认识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围绕教学目标善于引导学生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而这些正是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的源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设置“疑点”,让学生多提“为什么”,然后,在解决“为什么”中悟出真理。然而,我们现实的课堂,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总是希望教师能尽快给予帮助。这时候,教师不妨“糊涂”一下,“把皮球重新抛还给学生”。犤片断1犦“错点”资源,故作“糊涂”(两步算式12+28=40,50-40=10写成综合算式时,学生中出现了两种错误答案:12+28-50=10,50-12+28=10。短暂…  相似文献   

13.
一位五年级数学教师在复习课中,出了一道题让学生练习:“李方原计划18小时看270页书,实际每小时比原计划多看了20%,实际几小时能看完?”顿时,学生纷纷举手列式解答:270÷[270÷18×(1+20%)]=15(天)。教师连连点头并“及时”作出评价:“很好!我们都已会解答这道题了。”接着,叫学生做另外一些习题。这道练习,学生轻而易举,列式可谓千篇一律。 另一位同年级的老师在复习课中,要学生解答:  相似文献   

14.
在一次校级赛课活动中,两位老师同时执教了"分数的初步认识",他们的课题一样,教学方法却大相径庭: A老师: 出示秋游情境:把1块月饼分给两个学生,如何使两个人分得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后,教师讲解:把这块月饼平均分成了2份,那么1个学生分得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二分之一,写作1/2.教师提问:把1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学生,其中1个学生分得的月饼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接着提问:3个学生分得的块数占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同桌交流后汇报)  相似文献   

15.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由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对中国、日本、美国三国高中生进行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回答“上课时常打瞌睡、常发呆”;“认真做作业”;“即使有不懂的地方也得过且过”;“学校之外的学习时间基本不学习”这四个问题时,中国学生的表现均比日美两国的学生令人鼓舞。调查因此得出结论:中国学生学习欲望最强;日本学生最弱。事实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透视一下这个调查背后的一些基础教育现状吧。第一个问题“上课时常打瞌睡、常发呆”,中国学生的比例是29%。毫无疑问,中国教师的教育理念保证了我们的课堂不会像美国的那样“自由散漫”。…  相似文献   

16.
从知识的角度看,“分数乘以整数”例1教学,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点:(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2)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我曾经听过一位教师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一堂课。其中教学例1的一段是这样安排的: 1.类比推理,理解意义教师出示一组填充题,让学生口答填充: 15+15+15=( )×( ),表示__。2+2+2+2=( )×( ),表示__。0.8+0.8+0.8+0.8=( )×( ),表示  相似文献   

17.
有位教师在一节小学六年级写作指导课上,运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收到较好效果。一上课,教师出示了作文题:《看未来科学家的照片》。接着,教师打开活页夹,让学生逐个逐个上讲台看照片。待学生全部看完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①你看到作文题目后心里是怎么想的?  相似文献   

18.
【案例】“加和减”教学片断:师:(板书44+25= )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生1:44+25=69。师:你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算的吗?生1:因为个位上4加5等于9,十位上4加2等于6,所以“44+25=69”。师:不简单,你是在头脑里列竖式计算的。你们还有其它算法吗?生2:我想……先用“44-4=40”,再……(一部分学生议论:计算加法,他怎么做起减法了?哈哈!几个同学笑出了声。)生2:我……(越急越说不出)师:计算加法,能先算减法吗?你再想想。其他同学也都想想,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以倾听、鼓励为主。巡视中教师了解到生2用“44-4=40”的意图是…  相似文献   

19.
观摩98届全国数学优质课竞赛时,张孝达教授在题为“鼓励创新”的报告中讲了两个实例:在中国,一位教师让学生解方程x(x-2)=3时,一生这样解:∵x(x-2)=3×1,∴x=3,又∵x(x-2)=(-1)×(-3)∴x=-1。教师说:“错了,应把3移到左边得x~2-2x-3=0,解  相似文献   

20.
我唤回了学生的“自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那是一节令人难忘的“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新授课 .两位学生在黑板上板演着同一道习题 :计算4(x + 1 ) (x + 2 ) + 3(x + 2 ) (x -1 ) -2(x + 1 ) (x -1 ) .学生甲的解法 :原式 =4(x -1 ) + 3 (x + 1 ) -2 (x + 2 )(x + 1 ) (x + 2 ) (x -1 )= 5x -5(x + 1 ) (x + 2 ) (x -1 )=5(x + 1 ) (x + 2 ) .学生乙的解法 :原式 =4(x -1 ) + 3 (x + 1 ) -2 (x + 2 )=5x -5 .板演结束后 ,我与学生有了以下的对白 :教师 :甲、乙两位学生的答案不一样 .哪一位同学正确呢 ?学生 (异口同声地 ) :甲———(这时 ,我看到乙同学的头慢慢地低了下去 )教师 :哪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