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五四”戏剧理论经历了从“对抗化”到“国剧化”的发展过程。所谓“对抗化”,不仅指新旧两派的对抗行为,而且指新派戏剧理论者站在西洋戏剧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戏剧否定性的自我审视,及旧派戏剧理论者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立场对西洋戏剧的排斥性的他者批判;而“国剧化”则是站在世界立场更是站在民族立场,在积极梳理戏剧的审美本质特征、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旧戏价值的基础上,对“话剧”与“戏曲”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努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3.
20世纪是伟大的融合时代,20世纪西方戏剧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是:1.强烈的反传统色彩和超前的创新精神,2,独特的多元化格局渐趋一统;3.“戏剧”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妈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纯戏剧走向高度的戏剧融合;4.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5.由具象走向抽象;6=戏剧主题的全人类性;7.特别注重对戏剧表演形式的探索,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演剧风格;8.导演的权威日益膨胀,取代了剧作家的统治地位,9.大量借鉴和吸收电影的手法;10.具有浓重的现实主义的基本底色。  相似文献   

4.
中国左翼戏剧大众化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一是在如何解决外来化与本土化的关系问题上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二是对待中国传统戏曲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三是去掉了固守“爱美剧”的洁癖,使左翼戏剧“职业化”,进入化市场,从而掀起了新的演剧浪潮,为中国现代戏剧步入繁荣期唱响了前奏曲。  相似文献   

5.
简论西方现代“哲理化”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理化”是西方现代戏剧区别于传统戏剧的重要特征之一。西方戏剧向来排斥哲理,单纯追求一种动情的快感。直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才出现了戏剧“哲理化”趋向,开始追求一种思考的乐趣。易卜生的“讨论”式戏剧、布菜希特的“间离”式戏剧、萨特的哲学化戏剧、荒诞派的“直喻”式戏剧作为“哲理化”戏剧的代表,在戏剧哲理化的探索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戏剧创作和戏剧欣赏的情感活动是一种饱含感情的艺术思维活动,被称之为“有情思维”,这种“有情思维”适用于各类艺术形式,不仅仅只限用于戏剧艺术。“有情思维”使戏剧艺术创作出真实、鲜活的“形神合一”的戏剧人物形象,使戏剧艺术达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藏族传统的八大戏剧是藏族学史上占重要地位的传统学作品,为了继承和发扬藏族历史化传统,本对八大传统戏剧在塑造人物形象、结构方式、语言特征等方面作了一些简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祭仪剧:中国民间戏剧的重要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特意提出“祭仪剧”这个戏剧概念,认为“祭仪剧”是留滞于民间的以驱凶纳福为宗旨的祭祀仪式及其相关的故事化表演。祭仪剧具有祭祀仪式与戏剧演出的双重属性,它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戏剧艺术的、独特的戏剧形态,具有民俗性、质朴性、自娱性三大特征  相似文献   

9.
戏剧离不开“道具”。本属于生活用品的“扇子”一经剧作家和表演艺术家搬上舞台,便成了一种象征物,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道具”。“扇子”作为一种“道具”在戏剧中的功能为:剧情的串构、组合功能,剧情发展的触媒功能,戏剧美的象征性功能。  相似文献   

10.
诞生在1959年的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可以说是影响最大、最能代表“荒诞派”戏剧基本特色的作品。它的出现,是对传统戏剧最为严峻的挑战。虽然《等待戈多》并不是荒诞派戏剧的最初成果,但它创造了这一流派戏剧的最高境界,集中体现了“荒诞”戏剧观的建构特点。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剧作的出发点、建构方式和基本内涵三方面来认识。  相似文献   

11.
边缘与自信--历史上的昭通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昭通文化本已具备一定底蕴,然后作为西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桥梁得风气之先,近代以来则成为云南主流文化的边缘.但朱提——昭通相对于古代中原、现代云南的边缘地位,并未导致其惟“中心”马首是瞻的边缘定位认同感以及相应的边缘文化作为,而是在诸多人文领域张扬个性,突出自我,体现出较强的文化自信.诸如政治上的“北主南宰”、军事上的“以土抗流”、民俗上的“淮橘为枳”、学术上的“国语强势”、文学上的“昭通文学”等现象无不如此.考诸以上边缘地位与自信气质并存的昭通文化现象之由来,实为深厚历史文化土壤培植出大气包容、自强自信之地方精神使然.  相似文献   

12.
地域精神与高校校园精神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在构建和谐新浙江的进程中,浙江精神是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的总前提;培育浙江高校校园精神是传承和弘扬浙江精神的重要途径;弘扬浙江精神与培育大学精神以及两者的统一对浙江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家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家族文化的精神特质,两者的互映互动延续了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以文学母题为基点,将百年中国文学置于“家园皈依意识与追寻母题”、“男权制文明与审父母题”、“重返母体与失乐园母题”、“宗法血缘秩序与乱伦母题”和“家族至上观念与复仇母题”等五种文化母题之下进行审视,是《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对百年中国家族文学精神特征的精妙勾勒。  相似文献   

14.
大学精神视角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当前大学精神的缺失呼唤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浙江工商大学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注重凝炼和培育大学精神,融汇民族文化精神,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求索大学精英品格,实施文化品牌工程,等等,让文化意识植入每一位师生心中,建立了一种适于学生发展的生态环境,推动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两浙”地域文化性格差异与当代浙江之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浙江的地域文化性格中,既有温台地区的敢闯、重利,也有杭嘉湖地区的儒雅、诚信,还有金衢地区的吃苦、自强,以及宁绍地区的精明、实在,这些来自源头的文化基因,当成为"浙江精神"的总体诠释。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浙江新生代的精神走向以及作为一个群体给外界的印象,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多角度的变化,这无疑是浙江新文化建设的重要契机。而只有对历史上两浙地区的人文地理和价值观念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作出科学的总结和深入的解读,才能更好地把握这一契机,从而创造适应时代要求的新文化和新观念。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集中体现,是判断和从事社会事务时的是非标准及行为准则。作为地域精神的"浙江精神"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浙江的具体体现,其存在和发展得益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面旗帜的正确引领,最终使"浙江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时代精神的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和社会舆论的阵地,传达出城市知识群体对事物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乡下人逛青岛》和《山雨》这两部现实小说表明:近代农民的进城之旅充满了无奈,其城市生活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一方面,进城农民的物质生活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另一方面,他们面临着新环境与新事物的冲击,遭遇到城市人的身份歧视,从而在精神层面备受打击。不同阶层的农民在城市吸引力与乡村排斥力的作用下投入城市生活中,并呈现出身心双重弃乡村奔城市的态势,而城市文学表现来的对农民身份弱化的倾向性,折射出城市和城里人对乡村与乡下人的认知定式与心理疏高。  相似文献   

18.
从地域文化视角观照,白马湖作家群的崛起,既是一种与"五四"启蒙语境有关的文学现象,更是一种区域文化原型影响下的文化现象。浙东文化与白马湖作家群创作风格之生成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浙东文化的"刚性"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为人生"立场的形成,浙东文化"经世致用"的特性对白马湖作家群"平民启蒙主义"理念的生成,浙东文化的另一面"超脱空灵"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人生艺术化"的追求,浙东文化"开拓创新"的特征对白马湖作家群的散文创作"创新"的特征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作为开创“五四”新文学的主力军和奠基者,浙东现代作家群为新文学的话语建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以此加速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作为20世纪新一代启蒙知识分子,他们面临着文化语境变迁的困惑,中西文化的交臂、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都使他们在个体心理上表现为双重质素的对垒,表现在创作中传达了一种以启蒙为主导的双声话语。  相似文献   

20.
文艺与民族精神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们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都具有意识形态性;它们虽然各有自己相对独立的领域,但也有相互交融的公共空间。在文艺与民族精神的相互作用中,民族精神可以为文艺创作灌注原生的活力,文艺创作又可以不断地蓄积民族精神的生命力。弘扬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繁荣发展中国当代文艺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