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者与作品间往往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通过所创作的文学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试图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作品又体现着作者的创造性,作者和作品都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想要全面评价或深入理解一部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方向,创作宗旨、文学观点等方面。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最多产且成就较大的作家,他的代表作《边城》展现了湘西异域的奇幻和浪漫。要全面评价或理解《边城》,也应注意作者与作品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草原新传奇》,是赵燕翼六十年代初的一部短篇小说集.他那些作品.以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生活在西北高原上的藏族牧民的动人形象,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学园地增添了光彩.赵燕翼的那些作品,真实地反映了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草原牧民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在他的作品里,既没有超凡脱俗的人物,也没有口吐豪言壮语的英雄,而都是普普通通的牧民.作者却从他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劳动中,深入发掘蕴藏在他们心灵里的美好感情,以及纯洁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塑造出了不少个性鲜明、生动感人、亲切可爱的形象.出现在赵燕翼作品中的老牧人形象,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小说《三头牦牛的下落》,通  相似文献   

3.
聂华苓与鲁迅有着极其相似的人生历程,二人都将自我生命体验融入在自己的小说创作中,使小说带有了一种自传色彩.在作品中都塑造了一系列的孤独者形象.二人有着浓重的故乡情,向往美好事物的感情.在小说中,都有着以对故乡的回忆和以故乡为背景的创作.小说都浸透着作者的感情,为读者展开的是一幅幅悲欢离合的图画.特别表现在对妇女的悲惨命运的揭示上,关照她们自身的精神病痛.但这并不是二人的创作意图,二人都旨在揭示其病痛达到启蒙主义的目的.在文学创作上他们都善于博采众长,突出表现在对现代主叉意识的接受上.表现出小说格式的别致和象征与写实有机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如果稍稍留意,你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含有道德因素,叙事性作品较直接和明显,抒情性作品则间接和含蓄。在社会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离不开调整与他人的关系,离不开自我内心的独省。可见道德在人的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文学作品是作家对生活反映的结果,道德当然就会无可阻挡地闯进文学之园,对文学施加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犁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他善于“从生活的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用这生活的忠实描绘来震撼灵魂”.孙犁的小说始终梦魂牵绕着冀中平原的白洋淀,他以充满诗情画意的笔触展现了那片根据地人民艰苦卓绝,如火如荼的抗日战争情景和此中凸现出的人情美、灵魂美,所以人们常常把他的小说称为“诗化小说”.孙犁小说中的诗情画意,至少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作品中充溢着一股诗一样的激情;二是浓烈的激情与人物描写融合在一起,使作品深蕴着劳动人民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三是作品洋溢着诗歌那种富于想象、夸张的浪漫气息.一、情感投入方式的自觉孙犁是个极富感情性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始终涌流着一股激情,时或象奔腾不息的川流,酣畅淋漓地倾泻;有时又像潺潺的溪水平静地流着,柔和而滋润.这使得他的作品仿佛有一股袭人的力量,紧紧地牵引着读者,让人迂回于作品深层的情感漩涡中.孙犁自己也非常强调作品中的情感,他说:“情  相似文献   

6.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不象绘画那样直接描绘生活现象,也不象文学那样直接叙述生活事件。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构成艺术形象,通过声音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反映社会生活。声音不具有形状、色彩等可视性,而且随生随灭,过耳即逝,难以捕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有这种感受:当你觉得一  相似文献   

7.
文学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再现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寄寓着作家美好的人生和社会理想、崇高的道德追求以及高妙的审美境界,以审美的方式启迪智慧、警醒人生。而且,"文学与教育有天然的姻缘,因为文学本身所要表现和体现的主要功能就是教育和感化人,而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又处处离不开文学本身  相似文献   

8.
一代才女林徽因虽然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并不很多,但她"填诚"的创作理念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她的诗歌、小说和散文中都体现出了这种真诚地描绘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的写作态度,这是林徽因的写作内核,也是其作品至今仍有魅力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文学语言是储存情感符号的载体。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借助想象进人角色。没有想象力,便没有艺术家。作家不应成为全知全能的叙事人,他要把自己创作的一部份留给读者去完成。艺术美要思而后得。只有当读者付出劳动,自愿而忘我地参与了作家想象的共同创造,作品的魅力才能潜入人心,引起感动。  相似文献   

10.
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很少涉及社会和阶级的问题,他的灵感思路多来源于家庭矛盾和实际生活中的琐事。志贺直哉在作品中对妇女和婚姻的刻画、对孩子追求梦想的描述使他的作品散发着人道主义魅力,被认为是社会政治思想性单薄的作家。本文将根据志贺直哉的文学作品来分析其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1.
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学宝库中,许多优秀的作品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感染和哺育着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读者,使人常读常新,百看不厌,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保持长久的艺本生命力,就是作品中的意蕴起了主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史上,战争对文学产生的影响浸入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改变着文学作品的内涵及所表达的思想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众多国家,特别是对美国和苏联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两个国家的作家立足战争,分析和反思战争中的各种因素,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中不同程度地塑造了战争中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美文学的创作概况,结合具体的作品分析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比较并总结苏美二战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3.
小 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纵观初中语文教材 ,小说人物形象众多。这些人物就象生活中实际存在着的活生生的人一样 ,有着自己独特、鲜明的个性、声音、笑貌、言谈举止、风度气质和思想感情。这些鲜明、动人的人物形象极富有典型性 ,并且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因为这些形象都不是单一的、静止的 ,而是复杂的 ,多变的。这些小说就是在变化中塑造着人物形象 ,让人们在变化中更好地体味文学创作的魅力一、在人物面临情况的变化中塑造人物有些复杂的人物形象其思想性格是在自身…  相似文献   

14.
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文学课也有它的特点,那就是以情动人。 文学,就是“人学”。人,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情感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总是表达了作家对他所反映的生活,所描写的人物的赞美、热爱、同情、冷漠、憎恨、厌恶、愤怒等不同感情,并把这些感情倾注于艺术形象之中,从感情上打动欣赏对象。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  相似文献   

15.
文学翻译工作一直存在争议,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翻译应重视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的对等性。确保两种读者所产生的反应大致相同。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文学翻译,应以异化为主,要突出文学翻译的特色。第一种观点坚持归化,第二种坚持异化,如何才能既保证文学翻译的质量又可以突显其特色,是当下翻译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接受美学理论将读者放在了首位,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即重视译文读者的感受,同时也考虑到了文学作品原读者的感受。  相似文献   

16.
阅读作品,观察生活和表现过程是写作的三大环节.阅读作品是写作的基础,观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雄厚的阅读基础和丰富的生活内容,通过一定的表现过程,才能娴熟地写好文章.这一过程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美学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心理学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就阅读;观察、感受;表现过程略加论述.  相似文献   

17.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达到的是一种精神升华的境界。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注视着的是具体的艺术形象,文学欣赏是对形象艺术的感悟过程,在这个感悟过程中,欣赏者应始终是对文学作品的整体艺术的感受,而不是局部的寻章摘句,如仅仅盯住某个细节、某个动作,就不能感受到整部作品的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作品创造欣赏者,因此,在进行文学欣赏时,一定要选择最为优秀的作品,——“取法乎上”。  相似文献   

18.
《冬天里的春天》获首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中塑造的于而龙、芦花、于莲、柳娟、高歌等形象深深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尤其是王纬宇这一反角形象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使人联想到出没于坟地的幽灵、魔鬼,它们常常是化妆成“美女”或“普渡众生”的道人,……虽不敢肯定说,这一典型将在经受了历史生活的检验后,能够高悬在文学形象的神圣画廊中,但它对社会主义的文学画廊来说,是有着特殊的首创意义,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有认识价值、美学价值的反角形象的空白。下面想从几个方面探讨作者是运用怎样的手法进行人物心灵的透视和解剖,继而完成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19.
艺术语体又称文学语体或文艺语体,它是适应文艺领域需要的。 文学是人学,是大千世界的形象再现。它是深遂的历史与浩瀚的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人与人之间纷纭复杂的关系,描绘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抒发丰富的情怀,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艺术的再现来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受到一种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十年,文学创作犹如奔腾起伏的大海,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由各种题材、各类作品构成的文学大潮,一浪高过一浪,此起波伏,争相竞雄,绘出一幅气势磅礴,意境悠远的壮丽画卷。在这幅壮丽画卷中,知青文学以其独特的认识价值和艺术魅力,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作为一个全国性的运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巳成为一种历史现象,但作为一段特殊的生活,却锻造了一代人,培养了一批文学中坚,使他们写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知青文学作品,形成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一股重要的潮流。那么,什么是知青文学?怎样确定知青文学的内涵与外延呢?这个问题从未有过明确的答案,有人说凡是知青作者写的作品就是知青文学。这种确定太模糊,也太宽泛,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那么文革中由知识青年口头创作并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