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条件下,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不但在战争实践中充分运用了古兵法,而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和实践创新的基础上,推动了兵学之魂(兵学主要精神)的再造。其中,理念和信仰是兵学之魂的导向和牵引,谋略和智慧是兵学之魂的主体体现,而理性与哲理则是兵学之魂的深厚根基。这三者融而为一,共同形成了集中体现兵学主要精神的深层次文化心理结构。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孙子兵法研究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兵学文化;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兵学文化在经济等领域的应用;积极推进研究与普及的结合,树立全民国防意识;多渠道主动宣传,努力打造《兵者天地》文化品牌,为传统兵学服务于现代国防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兵学著作。书中蕴涵了丰富的兵学文化思想。着重讨论了《孙子兵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价值以及在兵学文化意识方面的若干内容,诸如竞争意识、支配意识、应变意识、时效意识等。  相似文献   

4.
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对中国的兵学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纵观兵学发展史,整体思维方式对兵学早熟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作为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管予》和《商君书》都蕴含着丰富的兵学思想,但其内涵却有所不同。文章在阐述二者兵学思想的基础上,从文化传统、治国理念等方面分析了它们产生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管锥编》中40余则兵学命题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钱钟书兵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论述了其基本方法,着重阐发了其体现出的历史背景、文化义蕴和哲学智慧等鲜明特点,指出钱钟书兵学研究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子兵学是指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理论及有关学问;沂蒙精神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从兵学文化传承、古今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形成、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发展等角度,对"孙子兵学与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将对孙子文化的传承和沂蒙特色文化的弘扬,对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齐国大地军事家辈出,兵法著作内容宏富,孙武生长于泱泱大国的古老齐国,齐国是中国的兵学发源地,先秦的主要兵书出自齐地,孙武的兵学思想上承源远流长的齐国兵学传统流脉,深深承受于地域文明滋养,深深打上了齐文化的印痕。在中国兵学发展历史上,从姜尚到孙武再到其后的孙膑,形成了源远流长而又一脉相承的齐国兵学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9.
前言     
《滨州师专学报》2012,(5):I0001-I0001
2011年我刊选定以“孙子兵学文化源流”为主题组织出版了“孙子研究”特刊,共刊出论文25篇,对孙子兵学的文化源头及历史流播做了简要的梳理。特刊出版后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录,在学界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看到,孙子兵学文化源流的爬梳考镜是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的现代化是我国社会现代化之根本,而现代化人格的塑造必然打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兵学与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两大分支,对当代现代化人格的影响各有优劣。着重从6个方面探讨兵学与儒学"优势互补"对塑造现代化人格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彝族祭祖大典仪式集中体现了彝族宗教、哲学、历史、谱牒、民俗、伦理、文学等方面的文化内涵,是研究彝族传统文化的直观性资料.笔者于2007年2月在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发窝乡大西邑村进行田野调查,就彝族祭祖大典的相关礼俗作了广泛的访谈,并对该村普德氏族举行的"祭祖大典"进行系统地观摩和考察.本文拟通过描述彝族氏族祭祀仪式的重要场景,对仪式与行为背后的深层"意义"加以探讨,从理论上分析观念与信仰体系同社会结构的关系,在仪式化表演情境中印证地方性知识和学者观念的交接,以期接近研究的特定对象,并做出合乎本文化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合理性解释.  相似文献   

12.
知识育人、教学育人和管理育人等传统教育方式在当今世界主要国家的军事院校得到普遍运用.文化育人,用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军校学员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提高军校学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俄罗斯军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指出了其对我军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王朔小说的语言以反讽叙述为基调。通过运用“新京味”使其反讽具有世俗文化气息;通过“痞子说官话”式的置换语境形式使其反讽同人文、历史、政治相联系;通过譬喻,幽默化,调侃式等手段使反讽具有趣味性。这种语言吸引了许多读者,同时令一定群体的读者对王朔小说产生排斥心理。但无论如何,不可否认王朔是中国小说发展的重要人物,在小说走向通俗化探索上做出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至当下,中围大陆当代文学呈现出“胀”与“缩”的文学格局。在这样的环境中,军旅小说的创作冲出了政治意识一元的规囿,“突围”表演之中,走向了政治、历史、个体、市场意识的多元融合。不过,军旅小说的长足发展,不能单靠“突围”走向多元化表演,而更应注重文本价值所在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5.
唐代社会神灵崇拜非常普及,祭神成为整个社会的风俗,与之伴生的祭神文在此时达到空前繁荣,文能通神的信仰盛行于世;唐代祭祀文化与祭祀文学存在密切相关性,唐代祭神文参与仪式,使仪式更具交流沟通性,让行为与过程再现并留存于文本。  相似文献   

16.
明清话本小说有诸多作品叙写了高僧坐化一事。从坐化特点看,高僧坐化吻合了人类学中“通过礼仪”理论,是一个通过仪式,象征了一个人生命修炼的过程。这一行为仪式具有塑造人物的立体性格、扩张故事的叙述方式、强化作品的教化功能等叙事效应。  相似文献   

17.
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知识型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坚持“诚”与“雅”的原则,执着于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并从中升华出哲思和理意,在艺术上追求“外观手法”和“内观手法”、再现和表现相结合。从整体上审视,宗璞的创作呈现出真性情、理趣化、含蓄蕴藉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广、支系最多的一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要研究彝族的传统文化,最直观的材料就是彝族祭祖仪式。彝族氏族祭祖大典,是彝族宗教活动中超度祖先亡灵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它体现了彝族的宗教、哲学、历史、民俗、伦理、文学等各方面的文化,更对彝族文明的发展起着多重的社会功能,在彝族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他青少年时代的行伍生涯,成了他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形成了他笔下丰富多彩的军人生活画卷。沈从文军人小说不同于中国传统军人题材小说,其独特性在于:沈从文多以写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的日常生活为己任,不写英雄人物,不是英雄传奇;有意淡化战争,美化苦难,将军人生活诗意化。沈从文军人小说独特性的形成与其人性论视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河南作家李佩甫的《羊的门》和张宇的《软弱》都是以豫中平原作为故事发生发展背景的长篇小说,一写乡村,一写都市,把二者结合起来,可以从各侧面多角度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内豫中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活,本文以这两部作品为例,对作品中蕴含的豫中文化展开论述,剖析其文化内涵和具体表现,以期对豫中文化做较为全面的阐释和总结,两位作家对豫中文化既有感性的直觉,又有理性的认知;既有认同肯定的地方,也不乏反思批判之处,从而使作品的文化主题得到了深刻的发挥和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