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尽快缩小城乡学校在教学理念、管理、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犹县教研室于2003年起倡导农村学校教师到县城学校跟班学习、培训。这一倡导,得到了各个学校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几年来农村学校先后派出200多位教师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领导的重视,教师的辛勤工作和不懈努力,使跟班学习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他们以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对学习活动作了深刻反思。他们有的从学校领导的严格管理、率先垂范方面细细描绘,感同身受;有的从学校老师的默默耕耘、无私奉献…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记者徐光明)高安市采取城乡教师交流互动的办法,加强城乡学校校际交流,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优化教师资源配置,解决农村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高安市教育局成立教师交流互动工作领导小组,要求各学校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并选派一名副校级干部具体负责此项工作。各学校在确定推荐人选过程中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阳光操作,由班子集体讨论,并张榜公布。该市教育局对城区到乡镇支教和农村到城区跟班任教的教师的任职基本条件、人数(城区下乡支教30人,农村到城区跟班任教30人)、任职期限(支教者每期2年…  相似文献   

3.
眼下,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办学陷入了尴尬境地:一方面,城乡中心校教师严重超编;另一方面,农村校公办教师严重缺乏。这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更影响了农村孩子的健康成长。 如何引导城乡富余教师自发到农村任教?福安市进行着积极有益的探索。从2007年起,该市将农村边远学校确定为农村特岗学校,将任教于农村特岗学校的公办教师确定为农村特岗教师,并针对农村特岗教师出台了特岗政策。与此同时,该市大力开展“农村特岗教师行动”,倡导并鼓励城镇教师到特岗学校任教。  相似文献   

4.
《现代教学》2007,(4):9-9
强化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协作交流,采用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捆绑式”协作交流是一条有效途径。城镇学校与若干农村学校结成对子,采用城镇学校教师送出去、农村学校教师上门来相结合的办法,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的实践探讨,让农村学校教师能直接学习到优秀教师成功的实践经验,使城镇学校优质师资在最大范围内向农村学校辐射,推动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教师博览》2007,(5):17-17
近年来.安徽省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均衡教育,但由于各校间师资存在较大的差异,生源达不到均衡而制约整个均衡教育的发展,城乡间的差距更大。为解决问题,今年安徽省教育厅在分解省政府批准的教师编制总额时,将向农村学校倾斜。新招聘的教师优先补充到农村薄弱学校。此外,在城镇中小学、农村中心学校设置5%~10%的流动岗位,用于聘用本校以外的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6.
五华区抓住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机遇,采取“捆绑结对,城乡联动”的措施,拉动农村学校增强软实力,加快发展。把城区的好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一对一,结成校本教研“合作体”。要求城区学校除了在办学条件、经费等方面积极支持薄弱学校外,最重要的是通过开展校本教研,大力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水平和能力,促进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城乡联动,结对同行”是五华区在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过程中,开辟出来的一条能够切实改变农村学校面貌,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高速路。[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王昂  郭九明 《江苏教育》2005,(6A):43-43
日前,新沂教育局出台并实施了《关于加强城乡学校交流促进城乡教育共同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三星级以上高中、省重点职业中学、省示范初中、省实验小学、教育局直属学校以及有条件的市区民办学校,要与一所农村学校“挂钩结对”,签署互助协议,建立校际交流制度,在教育教学、学校管理等方面实行合作交流。市区新教师在任教的前五年内,必须有到农村中小学任教不少于一学年的经历,否则缓评职称,推迟晋升职务工资;逐步实行对申报中小学高级职称的城市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必须到农村工作的制度。  相似文献   

8.
谷瑞英 《成才之路》2009,(17):19-20
以前常听农村同行教师抱怨在农村学校教美术如何如何困难,我暗地里还觉得这些教师矫情。2007年我响应上级号召由所在城区学校到边远农村中学来支教。真的到了农村才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无奈,因为城乡教育不仅有差异,而且差距还很大!在支教之初,我所见到的农村美术教育现状令我尴尬。真实的情形是:  相似文献   

9.
《中国教工》2014,(9):42-42
目前,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出台《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校长在同一公办学校任职满10年,教师在同一公办学校任职满12年(不含支教时间),原则上均应交流。主要采取城乡交流、片区交流、团队交流、挂职交流、竞聘交流等五种交流方式,其中,城区学校交流到农村学校的教师,交流时间一般为3年(到岭南乡校、清潭小学交流时间一般为2年),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城区教师可选择回原学校任教;农村学校交流到城区学校、就近学区内或镇域内进行交流的教师,交流时间一般为3年。  相似文献   

10.
2011年襄阳市襄城区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改革工作,要求城区学校教师申报高一级职称时必须具有农村学校支教经历,并且建立了相应的城乡教师交流互动机制,让城市教师走进农村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互动。襄城区教育局局长张永成说:“职称制度改革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公平竞争的广阔平台,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教师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鼍。”职称制度改革激活了襄城区教师队伍,主动提出到乡下支教的教师明显增加。截至目前,全区已经有16名教师到各个农村学校支教。  相似文献   

11.
宋亮  涂皓  陈健  张秀红 《教育》2015,(9):26
经验摘要为在城乡学校之间合理、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成都市从2007年开始,在郫县、双流县、温江区等地,试点实施"县管校用"的人才管理模式。"县(区)管校用",就是由区县教育主管部门,在城乡学校之间均衡配置教师资源。此举打破了学校对教师的"一校所有制",破除了教师"从一而终"的模式,从而让校长、教师真正流动起来,许多城市教师很自然地交流到农村学校。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为了解决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实施六项举措推进城镇教师下乡,尽快提升农村学校的师资质量。这六条举措是:第一,积极做好大中城市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工作。各省要重点充实边远贫困地区教师资源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本行政区域内长期稳定的“校对校”对口支援关系,鼓励和支持城市办学质量比较高的中小学与农村学校建立办学共同体。第二,要把县域内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任教作为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最重要的举措之一。有关部门要严格控制城镇中小学教师的编制,适当提高农村中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的结构比例,积极促进城镇学校教师向农村学校流动,定期选派城镇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交流任教,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西部某省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均衡发展现状的调研,获得了大量第一手真实可靠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寻找城乡学校发展不均衡的深层次原因,提出破解均衡发展难题的关键渠道:义务教育办学经费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县(区)政府及教育局监督学校经费使用;制定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统一建设标准,用8-10年时间使全国中小学全部达到建设标准;科学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学校均衡发展;大幅度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津贴,用"赎买农村学校教师青春"的补偿办法使农村中小学教师安心工作;改变靠行政手段管理调动教师的传统办法,用经济手段调动城乡教师合理流动;依法管理城乡中小学,使中小学校长真正拥有事权、财权、人权。  相似文献   

14.
资讯     
《教育科学论坛》2013,(7):80-80
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近日在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现场会上强调,教师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要素。要通过改善待遇、培养培训。加强农村和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要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的制度,加大城镇学校校长、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优质学校对口支援薄弱学校的力度。要创新教师补充机制,多策并举.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中小学任教、长期从教,真正让优秀人才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从根本上消除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深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3日)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部地区农村学校与县城、地市、省会城市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的调查比较发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中农村小学部分年级的教学质量未能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城乡初中教学质量的差距较为严重,农村初中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合格率等都明显地低于城市和县城学校。造成城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师资队伍之间的差异,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教师数量不够,素质不高,教师专业发展机会较少、专业支持不够等。应从教育公平的理念出发,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6.
2004年9月昆明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五华区地域扩大,学校增加,学校类型变单一的城区学校为城区.郊区.农村.山区学校并存。农村学校的加入,既为五华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均衡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面对变化,如何尽快缩小城乡差距,打造一支合格的农村(含郊区)教师队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让同在一片蓝天下的城乡孩子享有均衡的基础教育,促进区域教育的协调发展和整体提高,成了五华区必须面对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他们依托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通过联片教研,网络教研,城乡结对,聚焦课堂等手段,摸索出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全区教育质量持续提高的新路子。[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支教、援教工作是城乡学校和城乡教师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实现双赢的工作,起着增进城乡教师感情,拉近城乡学校距离的重要作用。自2003年以来,黄石市积极开展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的支教活动,先后选派了762名中小学教师到农村初中、小学支教,有效地缓解了农村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促进了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实行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具有重要意义。县域内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师交流轮岗存在着教师聘任制和学校管理教师体制障碍、校长阻拦骨干教师交流轮岗、交流轮岗教师后顾之忧多、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收入大大减少等障碍。破解这些障碍,须采取教师管理模式由“校管校用”到“县管校用”转变,建立县级名师库,实行县域内名校集团化办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交流轮岗教师的经济待遇等措施。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区域内实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特别是选派优质学校的教师到农村及薄弱学校交流任教,对实现教育均衡是一项有现实意义的制度.做好了这项工作,对促进城乡教育相对均衡发展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意义已是不言而喻.其实打开2008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我们早已发现这样的内容:“边远地区学校的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工作环境艰苦、个人发展机会少,造成骨干教师流失.”写实的数字可谓让人忧虑,因此现今不少地方采取用“城乡交流”等有效方式来提升农村教育水平.尽管这些属于被动和短期的行政行为,但无疑对提升教师整体水平、促进薄弱学校的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怎样使这些交流教师的心在一个时期内扎扎实实地留在所到学校,更是一篇亟待做好的文章.  相似文献   

20.
通化市二道江区教育局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局出发,结合本区农村学校教师短缺、城镇学校和局直单位超编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城镇学校和局直单位教师到农村支教的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现已选派思想进步、年富力强、有一定专业特长的32名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