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学术期刊出版的现状是同时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探讨学术期刊的社会提供和公益出版具有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学术期刊的公益出版符合社会自治的逻辑,拥有坚实的人性基础,只要合理地改革现有的学术期刊出版制度,在学术期刊出版的准入制度、财税制度等方面能够适应社会组织提供学术期刊,学术期刊的社会提供和公益出版完全可能成为我国学术期刊长足发展的制度选择和有效支撑.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生产角度对出版知识的生产与运行、出版学科的构建与发展进行探讨,以期为出版学科建设提供思路。根据学科概念,基于“知识即目的”“问题为导向”“知识集群”三种出版知识生产模式,探索出版学科的内在构建路径与发展道路。“前科学”阶段的出版知识形态大致有三种,分别是基于问题研究的出版知识碎片、基于领域研究的出版知识集群、基于范畴研究的出版知识体系。由于学科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所以,当完成了在知识空间的内在系统化构建并形成出版学科之后,出版学科的发展仍然需要遵循知识逻辑和制度逻辑,学科形态的出版知识运行除了要遵循知识生产逻辑之外,还会受到诸多社会建制的影响和约束。结合出版学科处于“前科学”阶段的特征和我国学科制度改革的现状,从知识生产角度梳理出版学科的构建过程与发展路径,为前瞻性地谋划出版学科的建设与升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学术期刊的出版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义 《编辑之友》2015,(10):44-46
为寻找和解读学术期刊出版改革的各种现实阻力,文章通过对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和学术期刊出版改革,分析学术期刊出版改革迟滞不前的主要原因,揭示学术环境对学术期刊出版改革形成约束的内在逻辑和改革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术期刊是学术研究链条中重要的一环。学术期刊的出版乱象虽然目前尚未受到关注,但却已有蔓延之势,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在分析学术期刊出版乱象形态以及出现原因的基础上探寻解决途径,建议从科学层面、道德层面、制度层面采取相应措施;同时,数字出版虽是新兴事物但发展迅速,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需要合力整治出版乱象。  相似文献   

5.
刘宁  周宇豪 《中国出版》2023,(22):39-43
智能技术的发展深度赋能出版行业,使数字出版逐渐走向智能出版和智慧出版。智能出版以技术为发展逻辑,智慧出版在技术的基础之上,以人的智慧决定技术智慧的发展方向,同时更加强调出版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教化属性。以范式的视角审视智慧出版,在观念范式层面,人是出版的根本属性;在规则范式层面,在出版系统里,要充分发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操作范式层面,全过程的智能技术重构了出版业流程。  相似文献   

6.
吴赟 《出版科学》2010,18(1):37-42
出版产品的经济特质是出版经济学需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是出版经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点。将波普尔的"三个世界"理论、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及加尔布雷思的"知识资本"学说引入出版经济学研究,对于深度分析出版产品的内容产品与文化商品属性具有重要价值。出版产品的经济属性受到技术、市场、制度、政策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需要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共存的出版业。  相似文献   

7.
多媒介融合出版条件下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分析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对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的影响,为我国实施同行评审制度改革提供不同的选择途径,文章分析了传统学术期刊同行评审制度实施过程中遭遇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包括来自投稿数量的增加,来自非学术因素的干扰和传统评审制度自身的弊端.总结国内外重要期刊进行同行评审制度创新的模式,主要有开放同行评审、出版后同行评审和标准化同行评审等形式.认为:办刊人要充分利用多媒介融合出版技术下同行评审制度开放性、互动性、高效性的特点,创新中国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制度,加强对同行评审制度的文化研究,强化同行评审的质量控制,以提高我国学术期刊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思辨性层面探析出版人才培养的规律,从认识论、实践论、方法论和核心体系展开论述出版人才培养的构建。在出版人才培养的行动逻辑及体系构建中,基础性层面探寻出版人才培养的基础理论框架、技术层面探究出版人才培养模式得以推进的指涉内容、方法论层面研究出版人才培养运行的动力逻辑来源、目标层面探究出版人才核心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学术期刊出版界把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更多地理解为出版英文学术期刊的当下,笔者从国家利益的视角试图寻找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内在逻辑,分析市场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对国家利益的诉求,探讨科学有无国界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的启示,为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学术期刊国际化出版战略的形成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改进学术期刊出版流程,加快我国期刊数字化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期刊已进入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文章通过分析国外典型期刊出版商的出版流程,并结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期刊出版数字化流程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实践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从改进学术期刊出版流程的角度来加快我国期刊数字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产业供给、要素供给和制度供给为逻辑主线,在分析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和必要性的前提下,提出了质量、要素、结构、体系、格局五位一体的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对策与方案,最后得出结论:数字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注重调控与市场的二元供给体系创新与重塑,形成深度融合的体系化理念、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治理的制度安排都难免具有局限性,而且只能规定出版行为底线,无法强制出版主体拥有崇高的价值追求.出版伦理的建构能够推动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缓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之间的矛盾.文章分析了学术共同体的出版伦理认知对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的影响,阐述了传统学术期干《出版者和学术期刊数字出版者的出版伦理建构路径,最后提出应建构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的出版伦理共识.  相似文献   

13.
"十四五"时期,出版业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出版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迈向出版强国目标.文章以《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为背景,立足出版机构与编辑个体两个层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操多个维度,分析出版业发展面临的新任务新要求,从出版逻辑、出版定位、出版视野三个维度,对出版业的使命任务、专业定位、内容供给、能力提升、国际传播、融合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思考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出版的性质是指出版活动的本质属性,出版的性质认识问题关系到出版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受到时代因素和个人思想方法的制约.出版的传播性是出版活动最本质属性,在传播性之下,出版活动具有政治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科技属性.西方和我国出版活动实践皆表明对出版性质的认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正确认识出版的四大性质及其关系需要把握三个角度:一是要从具体的历史时空角度来把握,二是要从出版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来宏观把握,三是要从出版全过程角度整体考察.  相似文献   

15.
从推动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和拓展市场角度,本文提出学术出版大众化的现实性,认为学术出版大众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的必然结果和要求。此外,笔者还讨论了学术出版大众化的概念和特征,分析了我国学术出版大众化的背景和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杨军 《现代出版》2013,(3):61-63
传统出版文化和现代出版文化不能单纯地以时间来划分,而应该从出版物质文化、出版制度文化及出版精神文化三个层面结合起来作整体分析,它们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交错共生、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7.
学术动态     
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开展学术期刊清理和资质认定4月3日,总局下发《关于规范学术期刊出版秩序促进学术期刊健康发展的通知》,并将于近期开展学术期刊清理和资质认定工作。《通知》提出,严格学术期刊出版资质和要求,建立完善学术期刊出版准入制度。其中明确要求"学术期刊立足自身学科和研究领域,注重专业化发展,发  相似文献   

18.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五十多年的出版实践和思想认识的几次反复,我国出版界逐步形成共识:出版具有两重性,即文化属性和商业属性,或者说是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我们要从这种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和开展出版活动,改革出版体  相似文献   

19.
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约化内在地要求集团化的组织基础和规模化的数量基础,但是学术期刊集聚和集中的规模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限度,而我国特定的学术期刊出版制度催生了数字出版的自然垄断。为了深入地解读学术期刊的集约化数字出版模式,本文分析了集约化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学术期刊数字出版集约化的内在要求、规模限制和出现的反常现象等。  相似文献   

20.
一、出版活动是一种化活动 分析所选择的立场和观察的角度直接决定着对事物的基本认识。笔认为,对出版活动属性的探讨首先应该定位于社会层面,即首先应该从社会活动角度来审视出版活动,把握出版活动的属性。在社会层面上,出版活动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下,利用一定的精神资源和物质手段,为实现一定的社会目的/目标而展开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换言之,出版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精神的、物质的;政治的、经济的、化的……)为依托,并通过一定的载体(组织的、人员的……)得以展开,从而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