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芸  邓卉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1):137-140
本文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探讨可译性问题。笔者认为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乃是语言之间产生绝对不可译性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2.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习俗,英汉习语存有相似性的同时亦有差异,于是在英汉习语互译中产生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象。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语言的意念功能决定了习语之间的总体可译性,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习语的相对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使习语产生绝对不可译性。了解英汉习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利于更好地使用英汉习语,也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这两种不同的文化。  相似文献   

3.
章从语言表层功能和化差异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并把不可译性区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与美学功能引起了绝对不可译性,而民族之间不同化仍乃是相对不可译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语言表层功能和文化差异的不同角度分析了不可译性问题,并把不可译性区分为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语言的认识表达功能与美学功能引起了绝对不可译性,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乃是相对不可译性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5.
闫屾 《华章》2010,(32)
翻译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翻译的相对不可译性妨碍了思想的交流.本文从语言,文化方面论证了相对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6.
龚腾龙 《考试周刊》2011,(41):28-29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本文从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两方面论述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以及语言的杂化与不可译性的关系和影响。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相似文献   

7.
由于语言的局限性以及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翻译当中存在着不可译性。本文将结合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现象进行讨论,从而总结出不可译情况出现的部分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陈石 《海外英语》2013,(6X):128-129
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该文认为基于人类认知经验的共性和个性,可译性是有一定限度的。至于不可译则是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引起的,是相对的。因此,关于翻译问题的探讨应该从是否可译或者不可译转移到翻译的可译限度以及如何实现不可译到可译转化的问题上来。该文首先运用范畴理论分析语言的可译和不可译并给出其认知理据,进而探讨实现从不可译到可译的认知途径,顺应—关联理论。  相似文献   

9.
语言之间可能存在和实际存在的对等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一大矛盾,由此产生了“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如何对待翻译中的“不可译”,本从两个方面提供了汉英互译中的“不可译”成分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胡天恩 《天中学刊》2004,19(6):77-79
语言的美学功能建立在语言的语音和书写形式的特点之上,具有不可译性。从英汉对比出发,以翻译标准为准则,不可译性主要表现在语音特征、文字特征、语言单位的组合规则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译界,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长期争论的话题。受世界可知论的哲学观影响, 大部分译者在把可译性作为翻译工作的指导和前提时, 往往不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文章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不可译现象, 认为应该承认不可译性的存在, 同时引入“可译度”的概念, 以提高译者的积极性, 促进翻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金庸的武侠力作《鹿鼎记》在华人世界广受欢迎,但其英译本因为可译性限度存在,使得在目的语读者中无法产生共鸣。在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的这种可译性限度给翻译带来不小挑战与障碍,直接影响了小说的可读性及接受度,不能获得与华人世界读者一样的感受。  相似文献   

13.
由教育本质讨论的引发,教育功能问题二十几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对于教育的职能问题,研究者大都从发挥职能的主体出发加以探讨。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教育功能与职能的主观和客观、实然与应然问题,教育功能的方向、教育职能实现的层次与结构以及功能与职能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解决实然功能向应然功能的转化也是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而这一点的实现有赖于教育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4.
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不朽的话题,其原因有二。第一、风格的分析与传译是译者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第二、风格的可译性是一个长期争论、却无定论的话题。本文认为相关争论主要源于在"可译性"与"可译度"这两个概念上产生的混淆,并据此首先从宏观上确定了风格的可译性,事实上这也是之所以进行翻译活动的意义之一。其次,论文承认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从而明确了译者的任务是在实践中提高可译性的幅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说话人的姿态、小说的历史和功能、小说家的修养三方面对《新编醉翁谈录》所包含的“小说”理论进行了研究:从概念上论证了“小说”的口头艺术特征,从根源上分析了“小说”产生的历史和人性的动力,从功能上对“小说”的叙事原则和技巧进行了归纳,从“小说家”的修养方面探讨了创作主体的叙事能力问题,因此,这是比较完整的关于《新编醉翁谈录》的“小说”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于可译性限度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通常都是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展开的。本文在综述可译性限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从认知主体(原作者、译者、读者)这个新的视角入手来论证"可译性限度",指出:可译性限度不仅受语言和文化的影响,由于翻译的体验性、互动性、创造性、语篇性、和谐性以及现实和认知"两个世界",原作者、译者与读者都对可译性限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关于翻译“可译性”的讨论,标志着由翻译研究中的经验主义、描写主义学风向支配翻译及翻译研究中的理性逻各斯的转向。这一“认识论”上的转向意味着对翻译研究中所盛行的“理性惰性”和斥翻译研究为“派生而非原生态”的观点的质疑。我们将立足于语言存在论的现代阐释哲学、本雅明译论以及德立达对于本雅明之补充,并从语言与物、语言间性以及“可译性”与“纯语言”之间的辨正关系入手,对翻译之“可能性”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8.
论译文的回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译论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这里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在从原到译的翻译过程 中考虑译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忠实”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化交流。据此认为,“译回译性”应成为译质量的评判指标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