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象学方法与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理论研究长期难以突破的根源在于研究方法和逻辑起点上的欠缺,本文根据新闻理论研究的理想目标,首先对现象学中的“本质还原”方法进行了必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作者运用这一方法对新闻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进行了深入反思,提出了应当用“新闻理念”、“媒介功能”和“媒体形态”三个概念作为新闻理论研究新的逻辑起点,并以此来建构新闻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宋歆 《军事记者》2005,(6):49-50
新闻传播学研究“无学”亦或是“有学”,一直是个深深困扰我的问题。“新闻无学”简单地说有两层意思:一是在应用层面上,理论与现实脱节,甚至是完全滞后,对现实问题没有指导意义;二是在理论层面上,没有自身的逻辑结构。所谓的理论不过是对现实现象的解释。后来,我在新闻实践中与许多同行接触,他们中的很多人对新闻传播学也是持这一看法的。有学干脆将当前的新闻传播学称之为“黑板新闻学”。这就使得我在很长时间里都心怀困惑——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学?  相似文献   

3.
《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发表的喻权域先生的大作《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强调治学更需要抽象,搞清概念对学术研究的意义,可是该文在概念和抽象逻辑上多处出现纰谬。况且不同研究方法需要不同程度的抽象,比如实证研究就不苛求过多的抽象,而是以汇集特征性案例提炼精要的理性。喻先生对学术研究的抽象要求一概而论,是不妥当的。喻文的缺憾主要表现为对新闻学、舆论学及其相关知识缺乏认真的考证和严密的表述,屡屡把理论抽象演绎为武断的臆测。操觚此作,不仅是参与争鸣,也是为了求教于喻先生。  相似文献   

4.
拙作《试论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1期,以下简称《试》文),首次涉足跨文化条件下的新闻选择标准这一研究领域,随后,阎建设同志撰文《也谈跨民族文化新闻传播》(载《新疆新闻界》1996年第3期),对笔者的一些观点作出了否定性的结论.笔者认为:跨文化传播目前在我国尚未得到系统的研究,而跨文化新闻传播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笔者真诚地欢迎进行商榷的任何文章,这将有利于更加严密、科学地界定课题的概念与范畴体系.本文试图就阎文的结论进一步谈谈自己的观点.一、关于基本概念问题1、“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新闻传播”首先,从概念名称上说,笔者在《试》文中的确没有明确使用“跨文化新闻传播”一词,但这并不足以证明它“把跨文化传播当作跨文化新闻传播”.理由有二:其一,与“跨文化新闻传播”并列的概念还有“跨文化艺术传播”“跨文化政治传播”“跨文化经济传播”等等,它们都不涉及“新闻”价值问题,惟有“跨文化新闻传播”才存在“新闻”价值问题.《试》文之所以用“跨文化传播的新闻价值观”一词,而没有使用“跨文化传播的艺术价值观”或“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等等,足以说明作者是把自己所讨论的价值问题,界定在跨文化的“新闻传播”领域之内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布尔迪厄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由于他的跨学科背景,他提出了著名的“场域”观点,认为社会中存在着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们在保持相对自主性的同时,又在不断地同它自身之外的空间进行着互动交流,而这种空间就被他概括为“场域”.在他看来,“新闻”就是一个场域,他称之为“新闻场”.国内对于“新闻场”的研究有很多,主要有两种:一、通过案例或者理论论述“新闻场”论的形成、发展及影响;二、利用布尔迪厄的“新闻场”知识来研究社会中存在的新闻现象.但由于布尔迪厄只是较为具体化地来描述“新闻场”的特性,没有将“新闻场”的概念在学理上阐释清楚,学界针对这一问题也往往以引用布尔迪厄的言语一笔带过,笔者结合符号学、社会学等知识对此概念进行梳理,分析它的深层含义和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狭义的“新闻哲学”应具有“元科学”性,是对新闻研究的研究.应在“新闻哲学”原有理论资源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新的严格学术规范、合乎学术逻辑的概念内涵.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新闻界的理论讨论和实务研究中.时时会发现概念运用上的种种混乱。近年来人们对于“新闻”这一最基本的概念又重新加以审视和讨论,这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不过,除了“新闻”之外,其他一些与“新闻’湘关的概念也很需要加以辨析.以避免和减少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所谓新闻的相关概念.包括延伸概念和并列概念两大类。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新闻的延伸概念都能叫做“新闻”D4:)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因新闻而存在、由新闻而派生的事物或现象,为了指说它们,人们使用了许许多多带有新闻二字的复合同组,这便是新闻的延伸概念。这些延伸概…  相似文献   

8.
作为“信息”的新闻与作为“科学”的新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论文致力于考察“信息”概念的话语变迁。在信息论的创始人香农那里,信息是一个用来研究信道传输能力的工程学概念;到了西方传播学中,信息概念更多与效果研究联系起来;在中国当代新闻学中,信息概念开始成为新闻的“本体”和新闻学研究的逻辑起点。这一概念在不同语境中的漂移和折变过程隐现了“科学主义”在新闻传播学领域强势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客观报道”本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已有许多研究。由去年甲A足球联赛大连万达对广州松日这一场比赛及其报道而产生的“羊城疑案”,又引起新闻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新闻记者》今年第2期开始组织“专题讨论”,转载了《新闻界》98年第5期程天敏教授《也谈“客观报道”》,同时发表了周也平先生的商榷文章《客观报道辨析》。这表明我们的新闻学研究在发扬理论联系实际传统的同时,正在光大学术争鸣的精神,对学术问题开展深入的探讨。这不能不令人欢欣鼓舞。因此,笔者愿意就“客观性原则”与“真实性原则”的关系从…  相似文献   

10.
杨保军博士撰写的《新闻事实论》一书近日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新闻传播的逻辑起点———新闻事实进行了概念界定和理论探讨 ,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新意的基本理论框架。论著深入地研究和论述了新闻事实的逻辑前设、事实信息资源的开发、新闻事实再现的原则等基本问题 ,提出了新闻事实内涵的“四态”说、确定新闻事实的“选择图式”和作为说话手段的新闻事实等方面的新见解。论著对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 ,对于新闻实践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新闻事实论》与读者见面  相似文献   

11.
谈谈新闻价值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以来,新闻界开展了对新闻价值问题的讨论,提出了不少观点,使这个“文革”前的“禁区”,成了新闻研究的重点。从陆续提出的一些观点来看,大都着眼于新闻价值概念的论证,而研究却没有多少深化,这里就不一一列举。本文仅想从“定量研究”这个角度,谈谈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新闻知识》组织发起的关于新闻转轨的讨论,我觉得非常好。可以这样说,在此以前,有些刊物和文章也议论新闻改革,大多不过是纸上谈兵,这一次才接触了实质性问题。我想借此机会发表一点看法。早在上个世纪,美国资产阶级新闻理论鼻祖的约瑟夫·普利策就提出了“新闻三性”,即“新闻性”(Informafion)、“公众服务性”(Public Service)和“娱乐性”  相似文献   

13.
时间是组成新闻的关键要素之一,但笔者发现,在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报纸的消息中常见“最近”一词,模糊了时间概念。笔者翻阅了某报的一个月的新闻版,粗略统计了一下,就发现有十几处新闻的时间概念是用“最近”一词代替的,  相似文献   

14.
许多人把“新闻真实性”与新闻报道中的“模糊语言”对立起来,认为“模糊语言”与新闻写作是格格不入的。其实,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具有一定的审美功能。那么,什么是模糊语言呢? 1965年,美国数学家扎德首先提出了“模糊”这一概念,接着便产生了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语言学。我国对模糊语言的研究始于1980年,伍铁平同志发表《模糊语言学》一文,第一次在汉语言研究中引进了“模糊”与“精确”这对概念。伍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20年,我国新闻界在新闻学研究中也还存在着许多盲点和缺陷。如下:(一)过分强调实用,对作为新闻学这门学科大厦的逻辑起点的新闻本体,即新闻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起点概念的研究,仍然受到冷遇。这样浮躁型的研究,就容易引起概念的混乱,从而招致理论上的混乱。(二)仅满足于对现有新闻体制的论题,及对新闻工作的总结,缺乏独到的理论思辨。综观近20年的新  相似文献   

16.
要使新闻工作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就必须禁止“有偿新闻”。问题要解决得好,在观念和思路上就还需要进一步明晰。为此,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有偿新闻”的概念、内涵、外延及定义 “有偿新闻”这一概念是中国特产,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除了产地是中国且以汉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外,还在于它表现了中国式的幽默与讽刺的否定。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关于禁止“有偿新闻”的通知》在“有偿新闻”四个字前后加了引号,表达的实际上是文字本身所表现的与语义相反的含义,性质是否定的。也就是说“有偿新闻”乃是“非新闻”,是排除于新闻之外的,或者说不被承认为新闻的东西。所以,绝不能把“有偿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来理解。 正因为如此,要把握“有偿新闻”这一概念,就必须弄清它的内涵,也就是它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就笔者的观察,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收费新闻。它有实实在在的新闻价值,只是因为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的同时,向新闻源收了费,玷污了新闻。 二是新闻式广告。其内容含有一定新闻价值,但从新闻的角度来看份量不够。要变成新闻,就需要记者、编辑“扶一把”,通过某种“好处”或“好处费”搭桥,这类仅有一点新闻味的东西,属伪劣产品。 三是纯粹假冒新闻。其形式是新闻,内在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新闻策划 近年来,在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新闻策划”的字样,在新闻刊物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新闻策划”的争论。关于新闻策划,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是热闹。我以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说明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以及还需要人们对此作更深入更细致地研究。笔者根据已经掌握的材料并结合自己的新闻实践,谈谈对新闻策划的认识。 综观关于“新闻策划”命题论战各方的意见,一是对这一命题概念的理解不尽相同;二是把新闻策  相似文献   

18.
浅议传媒伦理研究中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  杨纯 《新闻知识》2006,(9):57-59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传媒伦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核心概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新闻伦理”和“新闻道德”、“传播伦理”和“传播道德”、“传媒伦理”、“广告伦理”和“广告道德”以及“网络伦理”和“网络道德”。在这些研究中,特别是以“传播伦理”和“传媒伦理”为核心概念的研究中。其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极其相似。笔者试图探讨一下这儿个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新闻—信息还是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新闻知识》2001,(10):13-14
尽管学术界对“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这一定义仍有不同的意见,但几十年来涌现的形形色色的有关新闻的定义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陆定一这一定义的权威性地位。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来的新闻的定义大都存在着一些致命的缺憾,而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比如说,事实说就是将新闻的本源当作新闻的属概念;手段说更是将新闻放进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属概念中。他们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不符合下定义的逻辑规则。随着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深化,新闻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越来越趋于两种流派。一种是仍然认同于“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将…  相似文献   

20.
随着多元新闻主体的不断涌现,新闻业的产制规则和传播逻辑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新闻生态系统成为理解当下新闻业变迁的一个有效概念。但这一概念还具有一定的笼统性、模糊性,结合此概念及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启发,文章拟提出“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概念,以进一步描摹多元新闻主体涌现后新闻业发生的根本性变化。其生成逻辑与新的新闻行动主体生态位不断提升及职业行动者的中心地位被解构密切相关。在这一系统中,多元新闻主体主要通过协作机制、制衡机制、构造机制、创新机制发生相互作用。“网络—节点式”新闻生态系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行业结构、新闻文化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