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来探讨“基层”一词的情感意义,指出“基层”与grassroots不能机械对译,并对该词的几种英译选择做出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有关"龙"与"dragon"互译的思考由来已久,而近年来,"龙"的英译问题再度受到关注。这一翻译问题并非单纯的语言问题,还更多地关乎"龙"和"dragon"在相互阐释中的概念重构和权力博弈问题。"龙"在中国语境中正在发生着语义演变,且与"dragon"正在展开权力话语之争。从跨文化阐释的角度看,颠覆"龙"与"dragon"对译关系,对汉语"龙"的对外翻译进行改译,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翻译界对"不可译"现象一直有着不同的见解,在文章从遇到的不可译问题着手,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思考,引出对"不可译"的探析,并进一步引出对"翻译"这一基本定义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信""达""雅"最早语出严复的著作《天演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即指翻译作品内容忠实于原文谓"信",文辞畅达谓"达",有  相似文献   

5.
"零翻译"较好地解决了翻译实践不同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具有创新意义。经过探讨翻译学界比较关注的不可译问题,得出结论:任何"不可译性"都是相对的。基于不可译性的成因,即语言和文化两方面因素,通过例证对"零翻译"现象进行了简要概括和分析,旨在为"零翻译"的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不可译"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不论是关于语言结构的"不可译",还是文化传统的"不可译"断言,都是对人脑认知功能潜势的低估,是对语言本质认识的讹推,是对主体性的过分执著和对主体间性的无视。从主体间性的认识论出发,那些看似"不可译"的语言、文化现象天生就带有"可译"性的语言哲学基础。基于此,根据"互文性翻译"理论、社会语言学的"语言变化"理论、"解构翻译"理论对"不可译"论依次进行审视,并最终从语言的主体间性角度指出"不可译"论忽略了语言的人文主义根本属性,可以彰显其本质上的"不可知"论属性。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钱钟书先生《林纾的翻译》之关注,一直以来多围绕其"化境"一说展开,而对其从"囮"字中解出的"译、诱、媒、讹、化"之间的关系探讨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该文在提出"化境"的同时,也是在为林译小说中最具特色的"讹"、"化"而辩。译需求"化","化"则难免"讹","讹"与"化"又直达于"诱"和"媒"。译之"诱"、"媒"、"讹"与"化",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8.
金沙遗址博物馆中文字说明所配有的英文翻译.是向外展示本国文化的窗口,举足轻重.本文试图以"信、达、雅"为切入点来探讨其英译从而得出"信、达、雅"对博物馆文字说明英译有重要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翻译研究离不开对"伪译"现象的探讨。分析"伪娘"的必备条件、"伪娘"的实际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伪译"的本质。"伪译"与重写不同,"伪译"在主观上是一种翻译活动,而重写却是一种创作活动;"伪译"也不同于改编,改编在主观上对源语文本进行了改写,而"伪译"往往是由于某些客观因素而不得不对源语文本进行创造性翻译,从而偏离了源语文本。"伪译"是对源语文本的创造性翻译虽然在语义上有悖于原文,但却做到了功能上的对等,在某种程度上为译文作者实现其翻译目的或为目的语文化输入新的活力、引进新的文学形式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电影Mulan的中文字幕虽然具有"伪译"的性质,但却让中国观众获得了与外国观众类似的观感和体验,因此,"伪译"和"伪娘"一样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0.
辛朝晖 《考试周刊》2008,(53):133-134
本文从普通逻辑学的角度探讨了"变译"这一中国翻译理论界较新的概念,从而揭示了"变译"这一概念的本质。指出"变译"不是一种单一的活动,而是"变"与"译"两个前后相继、相互独立的活动的组合。  相似文献   

11.
"伪译"是翻译研究的对象之一,它是在特定的文化历史情境中所进行的话语实践活动,通过案例分析弄清"伪译"现象的产生及影响,说明对"伪译"的思考,有助于加深对翻译的本质以及翻译活动所涉及各类因素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随着后殖民译论影响的扩大,"翻译冲突"的问题开始逐渐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但国内专门针对"翻译冲突"的研究仍相对薄弱。对此,本文尝试对"翻译冲突"在中西方译论中的表现形态进行发掘,辨析中西译论对"翻译冲突"的认知差异,并据此探讨中西译论在此问题研究上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从动词语义学角度,对日语动词"知る"和汉语动词"知道"各义项语义语法特征和认知事件结构予以分析和比较,阐述了中日语言对译中出现偏差的原因。"知る"与"知道"都具有认知事件的特征,但只有表达"认识掌握与人、事物相关的知识或信息"和"了解人或事物的状态、内容与价值"语义时可以对译,忽略动词语义特征和各论元成分的性质进行翻译是出现对译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描写性翻译研究方法对"林译小说"的价值进行宏观分析,认为"林译小说"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目前的古诗文教学,往往被师生们的一个"背"字了得。在这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成了现成的挡箭牌。在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后,虽然古诗文在试卷上的考察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变化,但日常的教学也无外乎"背一背"课文、"译一译"句子、"谈一  相似文献   

16.
《大连大学学报》2021,(2):139-144
"顺译"是"视译"有效的组织句式策略。雅思阅读文本充斥大量的长难句和被动语态及分割结构等复杂句式,对学生阅读理解的正确率提出了严峻挑战。文章基于翻译符号学"符指"过程的基本理论,尝试运用"顺译"策略把英文长难句翻译成汉语意思,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实现"短时高效"之阅读学习目标,总结对中国英语教学改革有启发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解读和阐释钱氏的"化境"说旨在说明我国传统译学理论与中国文论特别是中国美学的渊源关系,同时指出这种以传统文论生发出的译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要构建现代系统译学理论,笔者认为,需要改造我国译学文论传统,走借用当代西方先进译学理念和方法论辅之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吴海燕  李俏 《现代语文》2015,(4):135-139
本文分析了"and、with"与"和、跟、同、与"分别作为连词、介词时的英汉对译情况及留学生学习偏误。只有在"and"表并列的情况下才有可能与"和、跟、同、与"进行一一对译,"with"表示协同关系时常与介词"跟"对译。从内部对比分析了"和、跟、同、与"4个词分别在口语和书面语中使用习惯上的异同,旨在为外国留学生学习"和、跟、同、与"以及汉语教材中英语翻译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词"封建"经与西方feudalism(feudal system/the feudal)对译,演变为剪裁历史的近代概念。林则徐等"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以"封建"指称西政,露密士等西方传教士、汉学家以"feudal"指称周制,只是这一过程的序曲;真正在名、实两层面使"封建"与feudalism达成对译通约的是丁韪良撰、汪凤藻译《中国古世公法论略》。近代中国新名"封建"谱系也含有与日制"封建"相互叠加混同的部分。新名"封建"的严复首创说、独创说及日源说均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0.
裕固族文学的域外传播,是中国民族文学外译领域的蛮荒之地。由于没有文字,裕固族文学以口头传承为主要形式,以民间文学为其核心。裕固族文学的对外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作为文学翻译策略,"深译"是跨文化交际的必由之路。以"深译"理论为框架,结合裕固族民间文学的典型译例,从哲学、译学和伦理三个维度探讨了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深译"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