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从体育与人的概念角度来认识体育生活价值从体育与人角度来认识,体育就是人的体育,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体育行为是作为一种社会生活来进行的。同时体育是人类个体通过体育活动联系社会,实现社会化的一种主要手段和方法[1]。  相似文献   

2.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以人为本的体育观是科学发展观在社会主体的实践活动中的集中体现和理性反映,它是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对体育与人的关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它以社会生活主体为载体,具有多元化的属性,具有社会化、政治、经济、文化特征,是认识体育的重要观念形态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体育已经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体育锻炼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的健康,体育是现代教育的组成部分,对人实现终生关怀。体育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体育可以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和增进人际交往,推动城市的现代化。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体育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4.
季泽华 《教师》2011,(16):114-114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但大部分人的体质却不断下降。改变这一状况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就是鼓励人们参与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但大部分人对自身的健康关注度、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依然不高。学校体育作为体育教育的主阵地,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应让学校体育走近我们的学生,走近我们的生活。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从体育的本质角度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们的体育与身边生活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人类需要层次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自身的特征及其与其它各种社会现象之间美系的规律不断被揭示出来,体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也在不断地被认识,被开发。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在逐步改变。体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多功能、多目标的系统,并且这个系统置于社会这个大系统之中。因此,本通过研究体育本身的特点及其外部联系和变他的前提下.来研究体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功能,旨在使人们进一步加探对体育的理解.认识体育对社会发展、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价值,从而更有效.更自觉地发挥体育的功能,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符新亮 《考试周刊》2010,(15):155-155
体育旅游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活动。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现有的体育理论和旅游理论却都还没有给予较为科学的定义。我们对于体育旅游的认识,从广义上说,是旅游者在旅游中进行的各种身心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康复及体育文化交流活动等与旅游地、体育旅游企业及社会之间关系的总和。狭义的是为了满足和适应旅游者的各种体育需求,借助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并充分发挥其诸多功能,使旅游者的身心得到健康,从而达到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体育是社会文化现象的一种,增进身心健康,变革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本文从体育生活方式的角度论述了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关系,探究家庭体育、社区体育的融合发展对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校体育文化内涵与构成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现代体育已经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化现象,是涵盖整个体育运动领域的一种社会化。研究和探索高校体育化内涵与构成,就是要把握它变迁的方向,从更高的角度——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了解体育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构建和实施适应现代社会所需求的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化系统,使高校体育化在培养具有现代素质的人的方面摆脱当前力不从心的局面,使之有较大的改善和进展。  相似文献   

9.
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终身体育是一种以自觉自愿为特征并能持续终身的自我锻炼过程.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应起始于学涯初始,并贯穿于不同学段的教育过程之中.在青少年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要遵循体育意识产生的规律和教学特点,不间断地帮助他们去认识体育活动对健康的作用.通过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思想有机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以保证自己体育爱好与锻炼习惯的连续性,进而实现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转型期,我国不同社会阶层休闲生活方式的差异和分化日益显著,从社会学角度,以基础休闲学理论为指导,分析中产阶层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与休闲体育的关系,对若干影响中产阶层休闲体育生活方式的因素进行比较分析,从完善和发展中产阶层休闲体育参与的角度,针对发展与中产阶层休闲体育相关的问题提出若干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从学科价值层面来解读,体育是一种兼顾生理与心理健康的培育手段,也是一种改善生活质量、优化生活方式的活动,在微观校园环境和宏观社会场域具备丰富的文化意象.文章立足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对和谐校园构建中小学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展开研究,并提出以小学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和谐校园构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体育是人类在漫长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以身体运动来表达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体系和价值标准为社会所共同承认,而且已经成为人类所共有的社会财富.它是渗透到人所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中的一种特殊的人体活动文化.可以说,体育文化看似是一种体力和物质成果,其实是一种智力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3.
肖青松 《学周刊C版》2010,(8):206-206
自信心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态度认识、评价和信念。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也会为学生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社会上生活得更有尊严奠定基础。培养自信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认为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比较有效的途径。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呢?  相似文献   

14.
当下,大学生体能呈明显下降趋势,情势堪忧。大学生自觉锻炼意识不强,高校对体育教育重视不够,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不足,体育教学存在的应试化倾向等是其主要原因。体育观体现着教育观,体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整个教育质量,必须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高度来看待大学体育教育,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努力养成青年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陈胜 《教育与职业》2004,(11):37-38
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它的范围要比体育本身大的多。从文化研究角度而言,体育文化的概念不仅更为广泛,而且更为深刻。凡涉及体育的意识、观念、习俗、行为方式、制度等均属于体育文化。在体育生活中,体育文化不仅要满足人的自然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的社会心理需要。如人们需要体育来缓解现代人的社会心理压力,需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现代体育教育的日益发展,体育与人的健康的关系更加密切,人们对二者关系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到位,体育已离不开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实践的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学校校园体育文化成为社会体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日益彰显其巨大的价值。在近20  相似文献   

17.
试析体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也对人类现代生活的各方面产生影响。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对体育的性质、特点及现代社会对体育的强烈需求进行分析,阐述体育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体育教育缺乏层次感,缺乏生活体育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的定位仍停留在增强体质方面,没有摆脱“知识”和“技能”的框架,在人们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缺乏足够的教育引导,不能符合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体育与体育教育产生于人们生活中的生存需要,战争促使了体育及体育教育的发展,使得体育成为一种有目的的教育手段,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又作为一种文化娱乐形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手段。体育课堂教学是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培养实际生活能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习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即体育课堂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略论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竞技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是通过竞赛来显示体力和智力的一项文化活动.它起源于原始社会狩猎人、采集人、农料人在闲暇时间里进行的娱乐活动.竞争是竞技体育文化的根本_特征,运动竞赛结果的预先不确定性和对抗双方在法律意义上的绝对平等是竞技体育文化的主要特征,同时竞技体育具有某种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竞技体育是一种礼仪文化。是一种审美文化,是一种道德文化,是一种情感文化和一种创新文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竞技体育的社会文化价值必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满足精神需求。终身体育按人生长的顺序和受教育主环境的不同可分为三个阶段:学前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学前体育主要是在家庭影响和家长帮助下进行一些简单活动,其目的是保育和培育。学校体育是学校和体育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目的的教育,其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和体育理论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培养锻炼的意识习惯。社会体育主要是由社会、单位或家庭组织的体育活动及个人的体育活动行为,其目的是运用科学的锻炼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