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3 毫秒
1.
由"课程开发"向"课程理解"的课程范式转型是课程研究领域的深化与升华,这一重大转型不但影响了人们对课程本质的看法,还对教学形态、教学评价及师生关系方面造成了一系列重大影响.通过对课程范式转型及其对我国课程实施的影响进行剖析,使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更有效地推进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泰勒原理"为代表的"课程开发范式"探究的是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范式发生了重大转换,开始走向课程理解.以科学化的目标模式选择和组织课程的"课程开发范式"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对课程多元化理解的冲击,把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来理解的课程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为此,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多元的、动态的课程观;必须建立崭新的整合课程范式;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传统课程范式中的学科课程范式支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经验课程范式遮蔽了学生科学的认知逻辑,结构课程范式冷落了学生的人格发展,实践课程范式又脱离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偏颇与窄化成为传统课程范式弊端的集中表现。过程哲学为传统课程范式的转型提供崭新的视角,秉承过程性课程观,确立关系性的思维方式,构架整合化的课程研制方法论,推动课程范式的变革与转型,进而实现过程—整合课程范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傅敏 《早期教育》2006,(2):I0001-I0001
在近半个世纪的课程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中,分别体现两种课程范式的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从彼此对立与分离,逐步走向借鉴与融合。依据范式的观点。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必将为一个崭新的课程范式所取代,这预示着当前的课程正处在旧的课程范式向新的课程范式转型的时期。这种新的课程范式应强调融合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于一体,强调知识的整体性、学生获得经验的完整性和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把它称为“整体课程范式”,它所代表的是当前课程领域追求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程与教学愈来愈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注重师生在教学中彼此的交流与分享.课程范式也正从"传递中心课程"向"时话中心课程"转型,具体体现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从"课程即计划"转向"课程即体验",课程内容从"制度化的知识"过渡到"开放性主题",课程实施从"控制传递"走向"理解对话".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课程模式得到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其中"MOOC"与"云课程"模式作为当前备受期待的新型课程,在理论探索或实践尝试方面均进入到了新阶段。作为一种新型课程范式的选择,倍受教育实践者的期待,因此在当下需要更为具体地探讨未来适合发展路径。具体来说两类课程在资源平台、教学过程、技术应用等方面不尽相同,纵观我国现阶段课程范式转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对新型课程范式的深入探讨与理性选择,对如何完成我国课程建设有着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师范性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分析,根据师范性高校的特点,从"非教学因素"和"教学因素"出发,从"基础差"、"时间短"、"低兴趣"、"非专业"方面分析高校公共体育课难上原因,主张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范式改革核心应更注重"个性化"教育,在增设选项课的同时,促进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将学生体质测试内容纳入课程范式改革体系中去,达到个性化教育和素质达标双赢的新的课程范式。  相似文献   

9.
写作课程大致有三种视角:(1)从结果上,把写作看作写文章;(2)从过程上,把写作看作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3)从功能上,把写作看作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基于上述不同的写作观,写作教学经历了三种范式转型,即结果(文本)中心范式、过程(作者)中心范式、交流(读者)中心范式。从上述三种写作范式出发,构建基于范式整合的中小学写作课程体系,应该是解决我国作文教学问题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0.
我们知道,2001年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为《纲要》),这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规范我国21世纪前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我国课程范式从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大举措。那么,由这个《纲要》驱动的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哪些进展?  相似文献   

11.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范式、要素主义课程范式、人本主义课程范式对中国的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课程范式有优越性,也有缺陷性。对他们的批判式思考,可以引发更多的关于中国课程建设的思考。课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问题,需要各行各业的人士认真思考。中国课程改革的步伐不能太快;否则,课程模式隐藏的问题不容易被发现而留下病垢。  相似文献   

12.
在崇尚"终身教育"的知识社会中,教育领域发生从"教学范式"向"学习范式"的转换.在这种范式转换的启示下,对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进行探索,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着重于该课程学习范式的建立,并进行总结与反思.  相似文献   

13.
课程研究有两种基本范式:现代课程范式与后现代课程范式。而两种课程范式又有其不同的师生观,这两种师生观的比较对我国现行教育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文章从学生观、教师角色转变和师生关系转型三方面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课程教学是实施教学目标最主要的途径.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转型.文章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转型实践,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转型的必要性及其转型的范式.  相似文献   

16.
应该说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学者就有多少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和范式,因此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难以做出"完整概括"。所以文章就对后现代课程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五位代表学者,即Cherryholmes,Doll,Giroux,Lather,Slattery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具体分析,概略地透析了后现代课程研究的范式和形态。  相似文献   

17.
成人教育课程研究的发展态势表现在成人教育课程的构成要素、课程开发过程及其每一阶段的物化形态上。同时,课程概念的复杂性和课程研究的"范式转换"在成人教育课程领域更有可能产生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8.
传统课程范式建立在拉普拉斯范式基础之上,并在20世纪中叶趋于成熟。近几十年来,伴随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变革,课程范式也在不断演进。通过对新型课程范式的主要特点分析,指出了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相似文献   

19.
课程范式与课程建构性试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不同的课程范式在课程建构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课程建构性思想具有深远的理论渊源,杜威可说是课程建构性思想的先驱。在其后的“课程开发范式”中,课程建构性几乎被遮蔽和扼杀。随着新的自然科学成果的产生及后现代思想的影响,课程建构性思想在“课程理解范式”中才得以张扬。  相似文献   

20.
李力加 《教育探索》2004,(12):23-24
世界范围的后现代课程研究中出现了"范式转换"的研究方向,并已从过去单一的课程开发走向了"课程理解范式"。这样的转换在观念形态上的理解主要是将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化的文本,去理解它和研究它。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综合艺术课程对艺术学科知识的理解在根本上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对什么是艺术学科知识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