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2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概念包括两种内涵。第一种是在学科归属的意义上被赋予的内涵,即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其他二级学科提供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学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地反思,才确立了单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二级学科。第二种内涵中,又包括两个反思的维度。在知性的反思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种与其他学科相区别的特殊的“教育学”,因此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而在理性的反思维度上,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哲学思考,即“思想政治教育”学。基于这一本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是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则的指导下,确立政治信仰的神圣性问题。这一神圣性是以人的无限性思维与有限性思维的统一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不少学者深刻地指出,由于教育学的空泛与浅薄尤其是教育学研究中的“人学空场”,教育学遂有演变成“无人之学”的危险,失去人学支持的教育学必将是“无根”的贫困的教育学。在历史和现实中,存在着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一种是造物教育,它全然不顾及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甚至人的合理需要,采取类似工人生产标准件那样一种整齐划一的方法,这致使教育不能发挥最大功效。另一种是人本教育,它高扬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情感,让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彰显,高度发挥人的潜能和伟大思想。在政治课教学中,寡素的教…  相似文献   

3.
无立场的教育学思维——关怀人间、人事、人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学思想的对象是教育的价值追求和选择的目的、原因,以及我们基于怎样的立场和价值做出真正合目的的价值选择的问题。教育学要为现实的教育选择提供关于更好教育的导向,就需要高于任何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思想。基于特殊立场的任何对教育需要的判断或选择都是在部分的利益立场选择教育的。教育选择的思想性判断必须超越这样的利益立场,这就是无立场的教育学,即对教育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共同问题和公共意义进行理解,超越简单或片面立场。教育学必须站在社会整体性的公共福祉的立场上把握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教育的规范性反思。无立场的教育思维在“天下”和“永恒”的背景下,试图解释文化和生活需要解决的涉及人间、人事和人心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教育目的”是教育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性的指导与最终归宿。而对于教育目的最终指向是“社会”还是“人”,其中就渗透了个人对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个人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哲学层面分析了教育目的与价值取向的内涵,并对我国历史上存在的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观以及中间形式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依据当前我国的国情、“人”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的规律,我们应该确立培养“人”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相比第一版功能部分的修订,反映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发展趋势。“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是时代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反思,是马克思主义本真的必然要求。要准确理解这一发展趋势背后的必然性,并以此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凸显个体价值”的新理念,着眼于主体化引导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会化与主体化的双向互动,并确立终身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从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展开。  相似文献   

6.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指向教育目的,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学院教育学和民间教育学作为不同形态的教育学,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在对两种教育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汇总、梳理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在理解层次上的差异,进行概念理解上的纠偏,以正确理解“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7.
教育学被广泛定义为“研究教育现象和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对此,我们需要重新反思教育学是否真实地具有这样一种预设的价值,教育学这门学科到底存不存有所谓的“功能性”等等.这些,是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重新认识的前提,也是“教育学”在其研究路径上能够“去空化”“去口号化”并真实显示其自身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对象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完对象的讨论主要有“一个规律论”和“两个规律论”之争。“一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与行为规律论、思想关系规律论、思想价值观念规律论、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两个规律论”主要有思想意识变化发展规律以及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政治思想和行为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教育规律以及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变化发展规律论、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以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论四种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这样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完对象,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需要,同时也是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内容体系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一、科学的教育观教育观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教育观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而且还影响着未来教育的性质和发展。为此,教师必须确立四种教育新观念,以顺应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1.主体教育思想观马克思最早提出“人是主体,物是客体”的哲学思想。我国教育学研究者使用“主体”一词较早出现于刘佛年主编的《教育学》中,该书在阐述教学及其过程时指出:“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却又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随着教育界对教学主体的深入讨论,主体教育思想渐入人…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为落实这一任务,必须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价值引领三者融为一体。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取得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教育元素。通过从确立课程思政目标和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将教育学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并以“人的身心发展”一课为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总书记教育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设计中,最终实现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一种主体的建构性活动。生活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建构性活动 ,教育则是人类对生活的建构。由于教育的建构性 ,使教育学也具有鲜明的建构性 ,表现为价值性、选择性与多样性。教育与教育学的主体建构性是理解教育与教育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理论是在教育学这门学科究竟主要是一门以哲学运思为主的精神科学,还是一门方法至上的实证科学这一历史性交锋中应运而生的。文化存在论教育学的提出是对实证主义范式在教育学领域过度宣扬的匡正。教育学是一门有着浓郁的强烈的丰富的人文性、艺术性、审美性、价值性和伦理性的学科。从学科嬗变史、学科本质、学科研究方法借鉴路线图等来考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学作为一门“成人”的学科所具有的境遇性、生命性、个殊性、复杂性等特质无法被完全数据化的定量研究所把握。文化存在论教育学分别从教育本质、教育目的及教育方法出发,聚焦三个根本性问题:儿童“是”什么?儿童会成“为”什么?儿童之所以会成“为”社会与文化所期望的那个样子,需“要”什么?针对这三个根本问题,文化存在论教育学提出了理想的教育应确立的四项重要原则:首先,教育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或者“生命”成长,关注儿童的心灵世界、精神世界、生命世界;其次,教育是“相遇”的历程,是一场充满“境遇”的人生旅程,多元、丰富、奇幻的教育孕育着儿童各种生长的可能性,教育既关怀当下,又指向未来的生活;再次,教育要注重“关系”的营建,魅力在于生活世界中诸般“关系”的和谐与共融,儿童与教师在美好的教育“关系”中相濡以沫,砥砺前行;最后,儿童是“文化”的存在,教育要关注文化在陶冶滋养儿童的向善、求真、育美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从知识的教育学到实践的教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化和科学化是自夸美纽斯以来教育学发展的两条路径,由此形成了思辨决定论、自然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三种教育学知识体系。其共同特点是其所试图建立的学科体系与教育活动本身相悖,教育学知识的价值取向迷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消解教育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唯我性,把目光投向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这个转向是对现有教育学研究中心课题及一系列相应的研究理路、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换。面向实践的教育学要关注生活的价值,由对教育活动及人的成长的外在原因的说明,转为对人的内在的自我批判意识的唤醒和对现实教育的批判和反思。  相似文献   

14.
"生命自觉"是人类生命的本体特征,唯有"生命自觉",人方以为"人"。在教育和教育学的领域和视野里,"生命自觉"主要表现为个体对生命自身的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自我把握与自觉实践。"生命自觉"在现实的教育与教育学研究中的"双重失落",其根本是"人"之本质的自我失落、自我沉沦。作为擎秉人类希望之光与成长力量的教育活动,必须有勇气和智慧承担起"培育个体生命自觉"这一教育自身的根本使命。  相似文献   

15.
文化素质教育应确立全人教育理念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要使文化素质教育更深入更有效 ,必须确立起全人教育理念。当前的大学文化素质教育 ,由于离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 ,孤立地、局部地进行文化素质教育 ,实践效果欠佳。全人教育理念是对大学教育特别是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正确定位 ,是教育者对教育的理想追求 ,它强调的是在文化教养、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培养完全的相对完善和完美的人。在全人教育理念与素质教育观的指导下 ,教化、示范、养成是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对科学文化和科学教育的思考——兼谈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科学求真 ,人文求善” ,“科学教人做事 ,人文教人做人”的二分观点值得商榷 ,传统的事实价值二分模式和主客二分模式是其理论渊源。科学作为一种文化 ,不仅求真而且求善求美。对真善美的追求是科学文化的价值内蕴。科学在本质上是人文的 ,这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和而不同”的根基。缺乏完整的科学文化观和科学教育观 ,是科学教育最大的不足。完整的科学教育应当并且能够既教人做事也教人做人。要充分挖掘科学文化蕴含的人文价值来教育人 ,关键在于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中,是否坚持为教育实践服务以及如何为教育实践服务的实践取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基本问题,不同时期的教育学研究在此问题上持有不同的立场.面对自身的价值危机,现代教育学体系需要实现更为彻底的实践取向,即在整体上转变为实践教育学体系,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行动提供支持应成为整个教育学体系的根本取向.实践教育学体系在逻辑上应该包括提供教育认识的教育学板块和支持具体教育行动的教育学板块,可以分别称为教育认识论与教育行动论.从现代教育学体系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发展实践教育学体系需要重点建设为情境性、自由性教育实践提供明智建议的教育行动论,并在关注教育复杂性的背景下加强对教育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radical critiqu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from a pedagogical perspective. Goals for the paper are: to reveal agreement between radical and multicultural discourse about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exemplify a body of literature about pedagogical struggles not recognized by radical critics, and encourage interchange between these groups in regard to critic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The authors are interested in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which is associated with critical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y seek to know the extent to which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is addressed within radical critiques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hey question the extent to which voic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engaged in real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are acknowledged by radical critics.Ideological agreement is found between radical critic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ors in regard to transformative pedagogy. However, radical critics do not acknowledge this agreement, or perceive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as transformative. In response, the authors reference a growing body of literature that portrays real, transformative, multicultural pedagogy in action in school and university classrooms. They encourage radical critics to read this literature and consider alliances between radical and multicultural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9.
学科教学论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学科教学论历经孕育阶段、萌芽阶段、快速成长阶段等三个时期。30年来学科教学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等方面,从中不难看出,其学科发展中存在的研究对象不明晰、与课程与教学论的关系不明确、研究队伍薄弱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交往教学视教学为一种交往过程。交往过程乃是大学教学过程的本质,师生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交往教学追求的目标,交往教学过程是一个民主的教育过程。 在此过程中,会受到诸如化心理、教学传统、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干扰,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新教育观念、重视交往的教育价值和转变教师职责则能消除这种种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