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我国经济学界的部分观点: (一) 怎样理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问题,在近几年的讨论中,有各种不同的提法。十二大和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以后,统一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但对怎样理解这一原则,仍有不同看法。 1、以计划经济为主就是以指令性计划为主。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主要的和基本的形式,是这一原则的关键所在。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企业由国家经营并实行指令性计划,这就表明我们的经济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目前一个时期,指令性计划应该成为计划管理的主要形式,应占工农业总产值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2.
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的理论概括。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特征究竟怎样理解才比较科学而又符合客观实际,这是一个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大问题,也是近几年来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存在争论的一个重大原则问题。争论的焦点实质是要解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应当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价格改革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由放开小商品价格开始到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的确立,历经20年的风风雨雨。这其间体现着由农村到城市,由沿海到内陆逐步推进的开放搞活的经济改革轨迹,由“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地商品经济”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深入的经济改革进程,价格改革先后走过了由“调放结合、以调为主”到“调放结合、以放为主”再到绝大多数商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的几个重要…  相似文献   

4.
应该“怎样阅读课文”才好呢?我们的体会是,要从不同的阅读性质出发,来确定不同的阅读形式。 1.预习性的读,要以“默读”为主,“轻声试读”为辅; 2.思考性的读,要以“默读”为主,“轻声慢读”为辅; 3.理解性的读,有时要用“默读”,有时要用  相似文献   

5.
“改进穷人的福利之关键因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提高人口质量,提高知识水平” ——西奥多·W·舒尔茨 一、问题的提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许多用传统经济理论无法阐释清楚的现象。比如著名的“里昂埸夫之谜”(或称“里昂埸夫反证”)就发现了一些反常现象。该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城市”和“农村”,其社会形态、经济格局原本一向是泾渭分明,即使是处在大城市边缘的乡镇,其社会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也还始终是站在“农村”二字上来看待自己的“郊区”身份的。这样,在社会形态上,这里是所谓“村镇”结构、“农业人口”;在经济格局上,这里坚持的是“一二三”序列,即以农业为主,以为城市工业拾遗补缺的小型工业为辅,第三产业几乎只是个体化、晨聚式的小集市。即便是意识到自己作为“近郊”与一般乡镇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陈云根据中国当时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提出改革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发挥市场作用的论断,得出了包括"三位一体""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鸟笼经济"等协调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济理论,不仅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我国当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五次会议于1990年10月18—24日在天津召开,与会者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与改革中人们最关注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下面仅就讨论中涉及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做简要述评。热点之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1.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有何异同,运行机制的改革是计划取向还是市场取向。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同以前提出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是相互替代的,还是并行不悖的,亦或是过渡时期模式和目标模式之间的关系。对此,存在重大分歧和争论。一些同志认为,经过完善,“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可以作为我国经济运行机制改革的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争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计划经济是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商品经济是物质内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和内容,这就是说,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第二,认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形态,计划经济是调节经济运行的形式,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形态和经济调节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形态和经济运行方式的关系.第三,认为计划经济是礼会经济制度,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的运行形式.第四,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都是社会经济形态.第五,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内部的商品性和计划性,商品性和计划性是内在的、历史的和有机的统一.第六,认为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马楚政权对五溪“蛮”采取的统治措施有 :以怀柔为主 ,军事征服为辅 ;以“蛮”族首领统治为主 ,王室遥控为辅 ;都兵守卫本土为主 ,王室不抽调 ;以内征为主 ,土贡为辅 ;以保护耕桑为主 ,发展手工业为辅  相似文献   

11.
作文批改是提高大学生英语写作水平的极为有效的途径。为适应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的改革和调整,教师应该打破“包批包改”的传统模式,确立学生在作文批改中的主体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鼓励为主,批评为辅”、“主题为主,细节为辅”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上的重大突破。但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之间的关系,我国理论界仍然存在着争论,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计划经济是调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形式,商品经济是物质内容,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形式和内容,这就是说,计划  相似文献   

13.
二月上旬,省教育厅在江油县雁门埧新建的一所学校埸地,召开了全省普通教育基建“干打垒”现埸会。出席会议的有各专区、州、市和学校代表,西南建筑科学研究所、省建筑勘测设计院等单位代表,共计198人。基建"干打垒"精神,就是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稳态调节包括水平衡调节、无机盐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温平衡调节等,其中水平衡调节、血糖平衡调节、体温平衡调节涉及神经和体液调节,而钠和钾的调节只涉及体液调节。实际上,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以神经调节为主,体液调节为辅。为便于学生理解,现对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别作一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15.
<正> 一市场调节理论在我国流行,只不过十多年的事。它的发展经历了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国家调节市场、市场调节企业——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三个阶段。人们虽崇尚市场调节理论,但对其内涵纷争不一: 一曰:价值规律调节。马克思著作中的价值概念有两种含义,一是指凝结在商品中人类的抽象劳动;二是指商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认识“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本质区别。走出把宏观调控完全等同于计划经济的误区“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为了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抑制通货膨胀 ,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这个概念是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它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有着本质区别。计划经济的本质特点是 :为了实现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 ,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都纳入计划 ,并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加以实施 ;企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都由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规定 ;国家…  相似文献   

17.
一、“场”与“场”名人基因的市场价值(《光明日报》1995.10.6) “市场”应为“市场”。“埸”,音yi,解作“田间的界限”或“边境”,如“疆埸”。“埸”为规范简化字,繁体写作“埸”(或“塲”)。为汉字使用的规范化,应  相似文献   

18.
马楚政权对五溪“蛮”采取的统治措施有,以怀柔为主,军事征服为辅以“蛮”族首领统治为主,王军遥控耿辅以,都兵守卫本土为主,王室不抽调,以内征为主,土贡为辅以以保护耕桑为主,发展手工为辅。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正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正由“工业经济”、“后工业经济”时代走向“知识经济”时代。以市场机制调节高等教育的“生产”与资源配置,已势在必然。市场机制及其价值取向等现实的社会生活要素,已经在高校中产生实质性影响,引导和调节着高校师生的教与学活动,尤其是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与工作运行机制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高校师生已经逐步习惯以市场机制及其价值来衡量自身的价值与贡献,并逐渐期盼据此调节和兑现各种利益。但是,就整体而言,我省国立(公有)高校仍处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锅饭”…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经济发展史及社会现实等层面论证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相对性。认为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是一种相对性的转变,并不是仅仅采取“集约型的增长方式,完全放弃“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不能用前者代替后者,这种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质是以何种方式为主何种方式为辅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