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正丰 《小学生》2013,(1):66-66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性质的第一句就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的第4条,有以下一段文字: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可见,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是现阶段我们提升语文教学水平、夯实语文教学,进而提升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与举措。那么,如何来关注语言文字的表达呢?笔者认为,可重点关注以下几点:一、关注年段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
王树华 《江苏教育》2012,(25):50-51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到底怎样做才是落实了"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呢?参照《标准》第三学段的目标内容的具体要求,以《装满昆虫的衣袋》(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为例谈一点想法。一、词语学习:着重体会表达效果《标准》在第三学段关于词语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这样说:"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怎么推想、怎么辨别、怎么体会,得有科学有序的操作。第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程的目标和追求,而这种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通过大量的语用实践。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开展语用实践,即在一定的阅读语境中,引导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等内容与说话、写话相结合,尝试表达,为中高年级习作搭好台阶、打  相似文献   

4.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崔峦老师的话对此有了更浅显、层次分明的诠释,他说:"在阅读教学中,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要增强语言文字运用的意识,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容和形式,如低年级运用词语说话、写话,抓住常用句式、有特点的句式进行迁移运用。中高年级结合文本  相似文献   

5.
多少年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左右徘徊。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教学中要做到言意兼得,凸显"语言文字运用"之美。把握年段目标,训练学生读写结合。紧扣文体特点,学会语言文字运用。整合课文,在对比中习得方法。打破束缚,在综合性学习中提升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6.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提法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文章拟通过新课标中的年段目标和《雨后》一课的教学反思来阐述落实语文文字运用的策略和技巧,以期和同行共同商榷。  相似文献   

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可以看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而"得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课程性质进行了修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笔者认为,"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指口头语言表达和书面语言表达。"运用"应有两层意思:一是能正确、规范地运  相似文献   

9.
<正>语文"教什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定性:"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那么,语文课堂上如何做才能落实"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根本大计"呢?本文以苏教版第十一册《姥姥的剪纸》为例,谈一谈我的思考与探索。一、锻炼关键词语,体会表达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词语教学的要求侧重点是推想意思、辨别感情、体会效果。教《姥姥的剪纸》第4、5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关注有关"我"的几个词语,展开教学。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显然,语文课程的目标和任务聚焦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上。那么,教师应如何落实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在多年的执教过程中,我发现通过抓住不同文体的结构、语言、情感等方面的特点组织教学,能  相似文献   

11.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这一表述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为"语言文字的运用"。语用价值,是文本的核心价值。学语言,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那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帮助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呢?  相似文献   

12.
《考试周刊》2013,(A1):42-43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教师要通过开展各种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但在教学中,由于训练意识不够,目标  相似文献   

13.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就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作出了明晰的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明确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强调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必须聚焦这一核心,语文教学的举措和行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高年段更应关注语言的表达,从文质兼美的例文中探寻言语表达的秘妙,汲取言语表达的智慧。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否从作品中感悟到言语表达的秘妙之处,也就是不仅了解到文章是怎么写的,而且能深刻地体会到文章为什么这样写。然而这样的问题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显得空洞生硬,教师备课心中有数,而学生却无从张口。这就需要转化一下,给学生铺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在选取语用教学点的时候,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基础,按照年段的教学目标,同时要关注文章的表达特色,选取适合学生掌握的语用知识,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正2014年3月中国西安《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定义了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清晰地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语用理念,在诗歌、叙事性文章、说明性文章等不同文体的教学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掌握语用学习与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的方法,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能依据新版课标,依据年段,关注文体,凸显语用,提高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7.
黄成沐 《教师》2014,(21):39-40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学生学习文本,最终的目的是"学以致用",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应当致力于在"品味"和"实践"上下工夫。"品味表达"与"实践运用"是阅读教学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根本形式。"品味表达,是为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实践表达,便是直接的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的颁发,明确了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广大教师已经对此达成共识。让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即学习掌握"语用"能力,尤其是记叙性文章阅读教学中"语用"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修订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中的教学实践,教师要重视识字教学的拓展,重视文体知识的理解,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有两层意思:第一,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应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第二,这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语文课必须是通过语言的训练和熏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而思想感情的体会是附着在语言学习上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情感而"得意",更要关注语言形式、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20.
金蓉 《贵州教育》2021,(1):40-4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一种平等对话的过程"。第三学段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2019年9月,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实现全国全覆盖。这套语文教材顺应了大语文时代的到来,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重视积累的同时强化运用,更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如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何以教材为抓手,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