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比较法学与词源学的视角,结合法律翻译中的静态对等理论,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英美法系典型国家所使用的相关刑事罪名的英语术语差异,评估了我国刑法英译本中的若干刑事罪名的翻译质量,旨在构建一个刑事罪名的翻译评估体系,以期为这些刑事罪名的正确翻译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刑法学派的不同立场对刑事立法和司法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综观我国的刑事立法现状和司法困境,当前的刑事立法应当坚持刑法理论上的主观主义,以解决“立法爆炸”和“刑罚威慑”问题,并且维护一个稳定的刑法典,促成人们对刑法规范的信仰和遵守;而当前的刑事司法则应该坚持刑法理论上的客观主义,以解决“保护人权”和“限制国家刑罚权”问题,使刑罚权在有限的空间内合理地运行。司法机关与立法机关之间应当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分工在法定权限内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制约,对不属于自己权限范围的事项不能越权,最终形成立法机关与司法机关的良性互动,从而更好地发挥刑法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边缘性网络犯罪可罚性边界的明确应建立在厘清网络犯罪圈外延罪名的基础之上。随着传统犯罪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与新型网络犯罪的不断涌现,在纯正网络犯罪与不纯正网络犯罪二分法下,对网络犯罪涵盖罪名的梳理为探讨边缘性网络犯罪可罚性边界设立了逻辑前提。增设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作为网络犯罪圈的外延罪名,是积极刑法观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具体体现,同时完善了刑法治理体系。以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为参照,前置义务的违反、“明知”的有无、综合考量下的罪量因素、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贯彻皆为划定边缘性网络犯罪刑事处罚边界的考量因素。  相似文献   

4.
网络儿童色情制品犯罪可以分为制作型、传播型和持有型三种类型。我国刑法采取有限区分保护模式,以“淫秽物品”的定义作为儿童色情制品的判断标准,仅在刑事处罚中采取从重处罚措施,对儿童性权利的保护具有附随性,存在持有型儿童色情制品犯罪尚未入罪和网络儿童色情制品强制报告制度不健全等不足。基于犯罪治理的需要,我国应当在刑事立法上确立全面区分保护模式,将持有儿童色情制品的行为纳入刑法规制范围,细化网络儿童色情制品强制报告制度,并扩大刑事禁止令在网络儿童色情犯罪预防领域的适用。  相似文献   

5.
持有型犯罪立法完善之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法中有关持有型犯罪规定存在着客体归类不科学,客观方面表述较混乱,对象过于狭窄,法定刑设置不合理等缺陷。持有型犯罪具有对象特定性、行为非法性和认定上的补充性等特点。完善持有型犯罪立法:统一罪名,修改和整合相关持有型犯罪,增加新罪名。  相似文献   

6.
中国贯彻《TRIPS协定》刑事措施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贯彻《TRIPS协定》的间接适用方式符合《TRIPS协定》的基本要求和我国的国家利益,应予坚持。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刑事立法中的定罪量刑情节、刑罚设置与非刑罚处理措施等符合《TRIPS协定》刑事措施的最低要求,美国等国的指责毫无道理。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我国知识产权刑法保护水平仍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具体包括继续严密知识产权刑事法网,增设新罪名,改革罪状设置;立法保护与司法保护并重,共同构筑知识产权刑法保护的体系;积极开展国际、区际刑事司法合作等。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增设的关于食品安全监管渎职犯罪的条款,"两高"出台的司法解释将其正名为食品监管渎职罪,但根据刑法基础理论,本条款应当表述为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和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两个罪名;从罪名设立的周延性、独立性角度看,食品监管渎职罪之增设明显与刑法类型化理论之要求相悖;同时,从食品监管渎职罪设置之动因上看,也存在着过分注重民意、欠缺对刑事立法理性充分考量的弊端。  相似文献   

8.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对我国刑法的影响是多个层面的,既包括对我国刑法规范的范式改造,也包括对刑法伦理精神的重新定位。其核心精神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协调个人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达到一种和谐的理想状态。“刑事司法”与“和谐”有着难以割舍的内在关联。和谐社会必然是崇尚法治的社会,必然是公民个人权利有保障、国家权力受约束、社会秩序井然、刑事司法公正得到实现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9.
为了获得合理的结果,中国司法习惯于让刑事政策介入个案裁判。这种做法的正当性往往求之于对德国刑法的理论借鉴,但这种借鉴却出于误解。主张刑事政策是个案裁判的例外因素、可修正裁判“结论”的观点,虽从德国“让刑事政策进入刑法体系”的思潮中寻求支持,但该德国思潮只允许刑事政策进入刑法体系,而不能直接进入个案裁判。主张刑事政策是个案裁判的内在参数、可通过功能主义解释变更裁判“大前提”的观点,虽借鉴了德国的功能主义刑法体系理论,但功能主义刑法体系无法推导出功能主义刑法解释,甚至反对之。个案裁判应坚持教义分析,不允许刑事政策介入,但政策考量对刑法体系的适用具有批判功能,如刑法体系的适用无法达到合乎政策考量的结论,则有必要检验刑法体系的适用过程是否有误,从而提高裁判说理能力,实现罪刑法定与个案公正、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刑事违法性是刑法学之重要范畴,从其与刑事权利、刑事义务的统一关系来看,是指行为对作为整体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特别是刑法规范的违反,即为刑法所不容许,并且有违反刑事义务、侵犯刑事权利的性质。刑事违法性应只是对实体刑法的违反,不包括对刑事诉讼法的违反,具有明确性、稳定性、客观性、法定性和可操作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在中国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律概念。它不是刑事法学上所指的犯罪,即在刑法典籍中没有这样一个罪名。它是社会学、犯罪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非刑事法学的概念。它是指14~25岁的青少年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依法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  相似文献   

12.
确定刑事违法性,应当遵循刑法总则和刑法分则相统一、刑法规范和非刑法规范相结合及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以刑法规范和非刑事法律为确定依据。普通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以刑法分则规定为依据,在社会危害性这一犯罪本质特征指导下展开;单行刑法刑事违法性确定要与普通刑法总则性规定相统一,对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应当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而优先适用单行刑法中的总则性规定。  相似文献   

13.
刑罚目的犹如国家刑事活动的“中枢神经”,在刑法中明确确定科学的刑罚目的已成为刑事立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刑罚目的的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刑罚目的,从而为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对于推进国家法制化进程具有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刑事司法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刑事司法中强化人权保障,可以切实贯彻刑法立法所确立的人权保障精神,促进刑法立法不断完善其保障人权的举措。为了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人权保障原则,在宏观上应当树立人权保障理念,遵循和谐统一司法、公正严肃司法的原则,协调好“严打”政策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借鉴两极化刑事政策的合理内核;在具体刑事司法活动中,应当严格依法进行司法解释,慎重适用死刑,将死刑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依法合理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正确运用量刑情节;在刑罚执行中应当贯彻人道主义原则,积极稳妥地开展社区矫正,文明地执行死刑。  相似文献   

15.
被害人保护与刑事和解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在刑事诉讼领域“被害人被重新发现”,使得被害人得以获得其应有的诉讼地位。而充分考虑被害人利益的刑事和解制度本质上是一种具体而微的刑事契约,是对刑法契约观念的强调和补充。刑事和解制度能够缓解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同时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以被害人为中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和解制度,将极大促进中国刑事法实现从观念到体制的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6.
罪刑法定原则的提出体现了法治的进步,其价值蕴涵与刑事法治的理念相契合。我国1997年《刑法》不仅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同时也彻底废除了类推制度,确立了“从旧兼从轻”的原则,使罪刑法定的基本要求得以真正体现,从而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刑事法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刑法再法典化是多重因素决定的重大立法活动,既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又是一个政治抉择问题。刑法再法典化必须以服务和引导我国司法实践走向公平正义为目标,并体现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作为新时代犯罪治理转型的产物,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之“从宽”的体现,这一新型刑事司法政策具有强调犯罪人的前置性社会复归,实行刑罚犹豫制度等刑事法治要义。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的价值取向是保持刑法的谦抑性,包括立法的谦虚与司法的谦抑两个维度。我国刑法再法典化必须贯彻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以刑法的谦抑性为观念基础,这不仅要求修正刑法中的“但书条款”,而且要严格限定轻罪的增设,同时,还要推行前科消灭制度,并对缓刑优先适用。  相似文献   

18.
刑事政策与刑法是保障社会安定的两块基石。宏观上,刑事政策对刑法的制定与实施具有指引作用;微观上,刑事政策的制定与实现又要受刑法基本原则的制约,司法领域必须在坚持罪刑法定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刑事政策。做好刑事政策与刑罚的衔接,对我国法治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罪刑法定原则是刑法理论及刑法实践中根本性的问题,已经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刑法确定为基本原则。我国最终在1997年修订的《刑法》中明文规定罪刑法定,并将其作为刑法的首要的基本原则。无论是刑事立法还是刑事司法,都还存在着不符合甚至背离罪刑法定原则之处,因而认真地探讨罪刑法定原则的法理蕴涵、调整价值取向,研究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具体途径,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免予刑事处罚"与"免除处罚"含义相同。"给予刑事处罚"的含义为"作出有罪判决"。"免予刑事处罚"与"给予刑事处罚"在"作出有罪判决"上发生交集。刑法应当采纳"刑事制裁"作为"刑事处罚"与"非刑罚处理方法"的上位统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