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氧化氮的制备及氧化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O气体如在敞开的试管中制备,生成的NO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红棕色的N02,往往得不到纯净的无色的NO。氮的氧化物的逸出还会造成大气污染。如用注射器进行实验,可彻底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
排气集气法指的是把要收集的气体通入集气瓶里将空气排出,从而得到该气体,如果待收集的气体也是无色气体,则无法观察。本实验以烟代替空气进行排烟集气,可观察到排气集气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初中化学中气体的收集方法主要有:排水法和排空气法,排空气法又包括向上排空气法和向下排空气法。究竟选择哪一种收集方法由气体的性质即气体的密度和气体的溶解性来决定。凡是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或微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的气体都可用排水法来收集,如收集O2、H2。收集装置如图1。凡是密度比空气大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的气体,如O2、CO2均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2。凡是密度比空气小且不和空气中的某些成分的反应的气体,如H2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收集装置如图3。oZri厂排空气集气法图3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气体的密…  相似文献   

4.
1 实验改进的原因 铜与稀硝酸反应,会产生有毒的NO气体,实验要求尽可能在封闭式容器中进行,以防止环境污染,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NO是一种无色气体,在空气中能被迅速氧化成红棕色的NO2气体,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清楚地观察到NO2气体的颜色,实验过程中,要避免NO和空气接触.  相似文献   

5.
正在高一化学教材必修一有关稀硝酸与铜反应制备NO的实验中,很难观察到NO是无色气体。为此,笔者经多次实验研究,对该实验作出如下改进。一、原实验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利用如图1所示装置进行该实验时,由于试管内原有空气中的氧气未除去,实验产生的一氧化氮便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二氧化氮,此时往往会看到试管内产生红棕色气体,而无法观察到NO的颜色,同  相似文献   

6.
集气装置选择的原则是根据气体的溶解度、气体的密度以及气体的毒性等一方法有二种:排气法和排液法。排气法常用向上、向下排空气法,排液法最常见的是排水法。而实际上,根据需要,可将“气”、“液”进行替换.选择其它气体或液体进行收集。  相似文献   

7.
水的化学作用在《化学教学》92年第4期已有人撰文论述。本文主要根据水的物理性质说明水在化学实验中的作用。一、收集气体因为水是极性物质,对哪些极性小难溶于水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如H2、O2、CH4等。用排水集气法收集的气体纯度高。当固体与固体混合加热制取气体,用排水法收集完气体后,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以免发生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二、检漏作用在化学实验中,对那些需要控制液体反应物体积的定量实验,为了减少实验误差,实验前必须用水检验所用仪器如容量瓶、酸式滴定管等是否漏液。另外也可用水检验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相似文献   

8.
高考化学实验题中有许多装置起着特殊的作用,并且有的随位置、所装试剂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中学实验中最为常见的广口瓶被称为气体实验的"万能瓶",是因为它可以配合玻璃管和其他简单仪器组成各种不同功能的装置,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识图能力、实验能力,下面一起研究一下广口瓶在中学化学实验中的广泛应用.1集气瓶1)图1长进短出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例如O2、Cl2、CO2、SO2等.2)图2长进短出可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相似文献   

9.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10.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产物是不同的,如何验证反应产物?如何防止实验过程中NO、NO2对空气的污染?这是实验设计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反映出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1.
硝酸是三大强酸之一,它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有很强的氧化性。劳动人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化学》第四章第四节讲到硝酸的氧化性时,有一演示实验,其做法是“在两支放有铜片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观察现象。”“从实验中可看到,浓、稀硝酸都能与铜反应,前者反应激烈,有红棕色的NO2气体产生;后者反应较慢,有无色气体NO产生,在试管口呈红棕色,这是NO遇到空气中的氧被氧化成NO2的缘故”该演示实验方法简单,便于操作,效果比较明显,成功率高,但是产生的有刺激气味的有毒气NO2直接污染教室环…  相似文献   

12.
一、常见铜与稀硝酸反应实验设计的归类与反思在高中化学中"铜跟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将此实验生成的气体颜色与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颜色进行比较。实验设计的思路包括:防止生成的无色 NO 气体与空气接触;后续实验能说明 NO 与 O_2会很容易反应生成红棕色的 NO_2。实验现象:铜在稀硝酸中逐渐溶解,反应生成无色气体,此气体遇空气很快变成红棕色;反应速  相似文献   

13.
当采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 ,实验无明显现象发生 ,直观性差 ,如何将这个无形的事实来进行有形的体现呢 ?结合近年来综合复习指导中有用洗气瓶集气的题型。本人将排气法收集气体进行了归纳和抽象。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是用ρ小 (ρ密度 )气体排去ρ大 气体 ,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是用ρ大 气体排去 ρ小 气体。排气法收集气体的关键是气体的 ρ大小和排气时通入气体的方式。将不同 ρ的气体的排集进行抽象扩展或凡是具有流动性的物质 (主要指液体和气体 )混合时无明显变化 (主要指发生化学反应和互溶 )时 ,在被排被集时道理基本相同。用水代…  相似文献   

14.
气体的收集方式决定于气体的性质,尤其是气体的物理性质(如密度、水溶性等)。其收集的装置一般有两大类三种形式,即如图1、图2的排气集气装置[根据气体的密度可分为向上排气(图1)和向下排气(图2)]和图3的排水集气装置。这些装置似乎毫无奇特之处,如果我们将它们“改造”成如图4这种更为简单的装置,情景可就大不一样了,其思维底蕴十分丰富,用途也就更加广泛。创新思维一:该装置包容了排气集气装置和排水集气装置。1.排气集气法①当收集密度比空气小(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小于29)的气体(如H2、NH3等)时,B端为进气管,A端为出气管(即气流方向为…  相似文献   

15.
排水集气法的改进及推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排水集气法是实验室收集气体的一种常规方法 ,它相对于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有纯度高、收集充分、不用验满、浪费少、污染小等优点。但是 ,该法也存在可收集的气体有限 (不能收集可溶于水的气体 ) ,操作不便等缺点。笔者对其做如下改进 ,并加以推广 ,使其能收集大多数气体。一、原理由物理学知识可知 ,若向一充满某液体的洗气瓶中逆向通入 (短进长出 )不溶于该液体的气体 ,则可将其中的液体排出 ,并使容器内充满该气体 ,依据这一原理便可直接利用集气瓶通过排某些液体来收集气体。二、装置实验装置如附图。附图 实验装置三、操作方法1 .收集前 …  相似文献   

16.
为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实验操作时有不同的规范要求,如仪器安装的上下、操作顺序的先后等。现将化学实验中的林林种种要求归纳如下,供实验操作时参考。a.上下。滴定管零刻度在上,量筒零刻度在下。水冷凝器的上端支口应向上,使水充满套管,冷水下进上出。比空气密度大的气体,集气瓶口向上集气(即向上集气法);反之,比空气密度小的气体,集气瓶口向下集气(即向下集气法)。安装仪器时常是由下而上,从左到右依次液体药品时,瓶盖口应向上倒体时的试管口应略微向下倾制备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热制取气体,实验完毕时应先后熄灭酒…  相似文献   

17.
1 改进原因 新教材(试验修订本·必修加选修)中关于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实验1~7],虽然在老版本演示实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即用塑料袋将试管口封住,以免NO污染空气,但仍有不足,新实验还是未解决根本问题,也就是很难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因为试管中的空气没有除去,其中的O2仍能使NO转变为NO2,实验不足以说明产物为NO.2 改进的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8.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演示实验之一,该实验方法用注射器和玻璃导管等制作的简易装置作为反应器使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在玻璃导管中(无空气干扰的环境里)进行,避免了气体产物和空气的直接接触,便于及时观察到较纯的NO2、NO气体的颜色。  相似文献   

19.
氯化氢的喷泉实验是中专化学“卤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实验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实验,通过该实验可以观察到氯化氢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的操作尚有几点不足,需要改进。 (1)用通常的方法(常压下向上排气集气法)向烧瓶中充入氯化氢气体时,不能杜绝氯化氢向空气中扩散,会造成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20.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实验八硝酸的性质》中安排有稀硝酸与铜作用的实验,要求用图1所示装置进行铜与稀硝酸(1:2)反应的实验,收集气体并检验无色的NO能够被氧化成红棕色的NO2。但是学生在完成实验时,看到烧瓶中有红棕色气体,而收集到试管中的气体当打开拇指时却没有看到气体颜色的变化,学生非常疑惑。笔者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而是和学生共同研究制定了一个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