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报”是读者和新闻界对新问世的一些8开“报型刊”的新称呼。它以8开新闻纸外加彩色铜版纸封面装订成册,嫁接了报纸与杂志的双重优势而开拓市场。目前以《北京电视》周刊、《北京青年》、《卫视周刊》为代表的此类报型刊在北京市场上迅速崛起,吸引了读者的充分“注意”,并形成了自己的“目标读者群”。此外类似的还有《广东电视》周刊和《上海电视》周刊及辽宁的《电视朋友》。以北京为例,目前至少有200家以上的报纸在抢占北京的报业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本报”为何还能占有一席之地?最主要的就是它找准了市场定位,以特色战…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吸引人民群众参加报纸工作?如何让群众监督报纸工作人员?浙江日报和湖南日报作了有益的探索。浙江日报今年1月2日刊登一则《本报启事》,公开要求人民群众监督自己的记者和报纸其他工作人员。湖南日报今年1月1日至31日,开展读者评报活动,每天固定版面刊登评报表,征求读者对当天报纸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做法受到群众的欢迎,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关注。现将他们的做法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一文中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靠大家来办,靠全体人民群众来办,靠全党来办,而不能只靠少数人关起门来办。”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吸引人民群众参加报纸工作?如何让群众监督报纸工作人员?浙江日报和湖南日报作了有益的探索。浙江日报今年1月2日刊登一则《本报启事》,公开要求人民群众监督自己的记者和报纸其他工作人员。湖南日报今年1月1日至31日,开展读者评报活动,每天固定版面刊登评报表,征求读者对当天报纸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做法受到群众的欢迎,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关注。现将他们的做法介绍于下,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报纸要让读者爱看,这是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追求。比起其他一些社会类报纸、文化类报纸,企业报在让读者喜欢上或许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我认为,企业报是给企业职工看的,增强企业报的“平民意识”,是让职工喜欢我们报纸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笔者以为,企业报应该以服务立报。是否能提供优质服务,读者对服务内容是否满意,是衡量企业报成败的关键。所以,企业报应牢牢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提升企业形象,扩大报纸的影响。研究读者阅读需要,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企业报为读者服务是多方面的。加强言论服务,为职工精神上“充饥”“解渴”。言论是报纸的喉舌,舆论  相似文献   

6.
时下,在一些都市类报纸的“国际”、“体育”、“娱乐”等版面上,经常出现署名为“本报综合消息”的新闻。所谓“本报综合消息”,内行人不难明白,就是并非报社记者自行采写,大多由编辑从互联网或者其他媒体改编的消息。 好的“本报综合消息”是编辑巧妙裁剪的结果。当它  相似文献   

7.
正确的读者定位报纸竞争,说到底是争取读者的竞争。《安徽工人报》自1985年创刊以来.大致历经3个阶段。1985年至1993年,报纸由周一四开报变为周二对开报.这时期宣传国企改革和职工维权监督报道突出,弱点是服务性差.会议报道、领导讲话、“一厂一店”工作总结报道多,整体单调。1993年至1997年,本报扩为周三刊时推出周末刊《展望》。以“高品位、大视角、独家稿”等特色赢得广泛声誉,主办了首届全国工人报周末刊研讨会。1997年8月至今,《安徽工人报》进行了创刊以来首次以聘任制为核心的改革,初步  相似文献   

8.
关于“本报评论员文章”的署名问题,首都有几家报纸曾分别在内部酝酿过。前几年,中国青年报曾用过署名评论员文章,去年福建日报也曾用过。可惜,这种做法没有能坚持下去,也没有引起新闻评论界的广泛注意。对“本报评论员文章”,一般认为,它既非个人署名的一般评论文章,又不代表编辑部,只标明是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其实,这类文章既然不代表编辑部,只是说明编辑部一位评论员写的文章,莫如署上评论员的名字,以表明这篇文章是编辑部某位评论员写的。当然,文章的观点,见解也是属于他个人的。所以,我以为凡“本报评论员文章”皆应署名。报纸几乎每天都要面对读者发言,使读者能经常地、及时地听到报纸的声音。这种声音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一种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是编辑部内某个评论员的,一种是读者或社外某个人的。代表编辑部的可以以社论,评论、短评等形式出现,代表编辑部某个评论员的可以用署名评论员文章的形式发表;代表某个读者或作者的也可以用个人署名文章的形式出现。既然代表读者或作者意见的文章都署名,那么代表评论员个人意见的评论文章也应署名。现在,评论员文章一律不署名,使读者很难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意见是代表编辑部的,还是代表评论员个人的,而且同报纸的社论、评论,短评等也难以区分,两者之间的界限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确定性,这给新闻评论的分类也造成了困难。  相似文献   

9.
企业报一般以企业的名称或以企业的特色为报纸取名。因而,人们往往把企业报看作“生产报”,忽视了企业报与社会的联系,忽视了它的社会作用和社会效果。企业报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企业的职工和家属,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作为企  相似文献   

10.
留意企业报的内容,较之前些年的一个显著变化,是生活气息浓了,人情味多了,即更贴近生活了。企业报贴近生活,在激发职工对企业的感情,唤起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方面,无疑将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关注与职工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热点,就不难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企业报只有贴近了生活,便找到了与职工的切合点,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就拥有了占企业99%以上的基层干部职工和家属,报纸就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近年众家企业报纸,许多报在贴近生活方面有了成功的尝试。比较有特色的如“山林野话”、“工地看台”、“万家灯火”、“普通人家”等栏目,从多方位、多侧面渗透到职工生活的方方面面,及时反映了广大职工的呼声、情操和喜怒哀乐,扩大了读者群。归纳比较,为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企业的职工是企业报最基表的读者,企业报理应面向职工,为职工服务。然而,“让职工在企业报上唱主角”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却收效甚微。其原因当然是很复杂的,但只要下决心去做,有些问题也不难解决。近些年,有不少企业报在这个问题上总结出了一些好的经验。实践告诉我们,“让职工在报纸上唱主角”的方向是对的,但究竟怎样“唱”,又怎样才能“唱”好?则大有文章可做。今天本刊登载的这一组报道,也许对企业报的同仁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企业报的副刊怎样才能“活”起来,以满足多层次读者的需要,成为企业干部、职工、师生及家属的心爱读物呢?我们在办企业报的副刊中,经历了一个不平常的过程。我们《广旺矿工报》副刊刚开办的时候,颇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文学爱好者和中学生的青睐。稿源不断,表扬信也不少。可是,好景不长,没多久,读者便开始“冷落”副刊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编辑部通过“征求读者意见”调查活动了解到,一些读者认为,副刊每期都是一个老面孔,不是诗歌就是散文,不是散文就是小说,虚情假意,矫揉造作,看了没兴趣,读了没“口  相似文献   

13.
报纸的头版体现出一张报纸的办报思想以及风格特色,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引导作用,是报纸整体水平的浓缩和再现,可以比作报纸的“龙头”。随着报业界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们广播电视报从内容到形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我们不断地对报纸,特别是头版进行改革和创新,创出本报的特色,以赢得市场,赢得读者。亮起“龙眼”是关键  相似文献   

14.
产品要打入市场,靠质优取胜。报纸能否赢得读者,靠好稿件、好版面,而不在大报或小报。企业报不要因小而自卑,应在“创优”上下功夫。这几年,我们报社开展了“创优”活动,取得较好效果。从1988年至今,有数十篇新闻作品在各项评比中获奖。1990年底北京市工业记协、北京市工人集报协会评比“企业报20佳”,本报名列榜首。在1991年3月全国首次企业报评比中本报又获得唯一的特等奖。总结近年的办报体会,我们感到,创优,首先要优化编采队伍。没有一支采访作风深入、工作精益求精、肯于吃苦、能打硬仗的编采队伍,办好报纸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作法是,凡调入报社的编辑记者,既  相似文献   

15.
江锡钰 《新闻世界》2011,(12):35-36
“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所以必须围绕如何使报纸贴近读者做文章。我担任公安报社长和总编辑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探寻,认为要办好报纸,首先必须找准“三子”。这“三子”是:言论稿,到读者中寻找靶子;消息稿,到读者中征求点子;副刊稿,到读者中索取调子。  相似文献   

17.
社会的发展变化备受职工的关注,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与职工密切相关。1999年1月山西工人报开辟的社会新闻版(二版)是根据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和广大读者的需求应运而生的,也是本报首次开辟这类版面。如何办好“社会新闻版”,办出工人报的特色,使广大职工读者喜闻乐见,还得结合本报每周仅三个版,且信息需求量大的特点,着实令我们动了一番脑筋。 根据山西工人报“面向企业,面向工会,面向职工”的办报宗旨,我们将社会新闻版定位在“关注社会,面向职工;呼吁公正,惩恶扬善;体察民情,关心疾苦”这几点上。本版共4人,编采合一,采访、摄影、组稿、编辑一条龙,人人都是多面手,既锻炼了队  相似文献   

18.
《新闻界》2001,(3):48-48
2000年,本报四川工人日报把"维权"作为本报的特色,作为全报社上上下下的重要工作和关注的焦点,加大了报道力度。通过不懈努力,本报的"维权"报道逐步深入,"维权"领域逐渐拓展,"维权"报道工作日趋规范。在维护职工和工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同时,报纸质量得到了提高,报纸在读者中的影响日益扩大。以"维权"报道抢占市场,以"维权"报道求得发展──这是我们从报业竞争的现状,以及本报作为省总机关报的性质,也是从我们近几年来的"维权"报道实践中得到的一个重要启迪,也是本报提高报纸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加大"维权"报道力度,加强"维权"报…  相似文献   

19.
《国防教育报》于1989年创刊以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不断增强精品意识,努力办出国防特色,报纸质量逐步提高,影响逐步扩大.1991年,在全国52家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国防建设征文竞赛中,我报4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其获奖等级和数量名列第7位.在湖北省专业报好新闻和湖北新闻奖的评选中,本报连续3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去年获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在当今报刊发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本报发行量逐步上升,遍及湖北城乡,迈向祖国的“天涯海角”、“世界屋脊”.前年本报进京参加了“中国报刊业发展成就博览会”,这是参展的唯一一张省级国防报.原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曾批示:国防教育报是一张办得不错的报纸.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听取本报情况汇报后,也给予了肯定,湖北省委、省政府、省人大、省军区的主要领导同志多次赞扬本报“办得有点味道,有点特色”.许多读者反映,本报兵味浓,有看头.  相似文献   

20.
企业报是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党委机关报。企业报要通过唱响主旋律,搭建企业管理层与职工读者之间、读者与读者间的交流的平台,提高报纸质量,达到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目的,才能得到领导认可、职工认知、业内认同,体现企业报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