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彝族择居受古老的创世神话、原始生态观、自然崇拜、原始劳作方式及原始风水观的影响,是彝族人类生态和文化心态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原始主义是一股世界性文化思潮。对乡村的眷恋与对都市的反感,对原始情操以及东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对西方现代文明的嘲讽,建构起沈从文原始主义倾向的两面。他的原始主义情结具化为作品中固定的原型人物、原型象征和原型情结,在主观上寄托着作家重构民族文化人格的美好理想。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东夷地区最早的艺术活动——原始乐舞,体现了古东夷人整个社合群体的文化意识,其原始的文化发展必然促进其原始乐舞的发展,大量的考古说明了他们在音乐文化上的不断发展,现代的科学手段也证明了古东夷五声音阶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一部研究传统艺术的百科全书。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和民族艺术的母体,它与远古原始文化艺术观念遥相呼应。民间艺术作为原始文化的嫡传,它保留了原始文化的很多基本观念和思维特征。这些基本观念、思维特征和表现方式成为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原始宗教是维系原始文化的精神纽带,是原始文化的思想内容,原始文化是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原始文化艺术渗透在原始宗教中。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内蒙古地区、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基本上属于萨满教。信仰山、水、火、日月星辰等自然物,也崇拜灵魂、祖先和困腾。我国古代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他们各有自己的原始信仰和祭祀活动、宗教仪式。我国少数民族的原始宗教和反映原始宗教的宗教节日、习俗、巫术、占卜以及禁忌等原始文化,由于国内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交流、吸收和融合,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原始宗教和文化。  相似文献   

7.
佤族节庆文化根植于独特的地域文化生态区—阿佤山区,是佤山文化的代表,现今依然固定持久地保持着“原生文化样态”的特征。佤族节庆文化活动与原始宗教观念、神灵祭祀融为一体,表现出泛灵化寓意的奇特性,叉表现出奇异的地域民情风俗,浸透着原始古朴的豪放和率真。  相似文献   

8.
文章力图把握中国原始制陶工艺概念与先民思维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挖掘工艺概念的文化解释力和涵盖力,从研究工艺概念的视角来梳理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思想特征与发展脉络。将与制陶工艺概念相关的古文字作为典型形式来进行研究,探讨概念之间的联系。通过对这种典型形式和深层结构的深入研究,拓展陶瓷工艺文化的外延,加深对中国古代工艺文化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之间的深层联系的认知。这种研究对于中国原始文化研究、原始制陶工艺研究、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研究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的原始宗教与其传统的习惯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习惯法的产生和发展深受原始宗教的影响,习惯法的不少内容都是由原始宗教中的信仰、禁忌所构成的,习惯法又强化原始宗教意识,维系原始宗教结构,促进原始宗教功效。在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原始宗教与习惯法的互动,弘扬和提升有益的积极的内容,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驻足一月,感受西藏的风俗和文化,总感觉它原有的文化是那么原始又那么真实,思考之后渐渐明了:原始的其实都是真实的,哪怕是图腾崇拜。原始的山水是真实的山水,原始的文化是真实的文化,原始的情感是真实的情感——真是善和美的根基。但是这种原始及真实与现代文化是什么关系呢?原始的文化离不开现代,还是现代的文化离不开原始?我从这个角度思考了西藏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产生于我国上古社会时期、以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为核心的道德文化,按照我国历史文化研究的命名惯例,因其缔造者为帝舜,而被史学家、文化学家、社会学家们冠名为“舜文化”。近年来通过对“舜文化”的研究,不仅对我国道德文化进行了正本清源的梳理,而且还澄清了历史上习惯把孔子作为“道德文化”创始人的误解,正确理解了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也”的真实含义。 舜文化产生于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上古社会原始氏族部落联盟晚期(又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或原始农村公社时期),依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它是在人类由野蛮走向文明的进程中,纯朴无华…  相似文献   

12.
略论原始宗教精神对早期中国文学的美学导向张清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各自原始宗教以及承载这些宗教内容的早期神话的滋养。从一定意义上说,各民族早期文化中最具有百科全书意义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不但培养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同时也塑造了其文学...  相似文献   

13.
原始乐舞作为原始人类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古老艺术文明的结晶。探求原始乐舞及其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对于发展人类艺术文化事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原始乐舞的基本概况入手,简要分析了原始乐舞所代表的文化心理,揭示了文化与生活之间不可分离的必然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秋节为中国人重大岁时节日之一,祭拜月亮是这一节日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原始月亮崇拜的流风余韵,是一种原始宗教在人们心理上的遗存。从月亮崇拜的原始宗教文化心态,转化为中秋节祭拜月亮的文化习俗,从而又赋予月饼以象征团圆的意蕴,与荆楚地域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楚人喜秋祀、秋社的民俗特点,为中秋节的形成预置了一个八月节的框架、机制与心理气氛,后来逐渐丰富其文化意蕴,并把一个祈祷丰收与子嗣、庆贺团圆的节日定在八月十五,从而形成中秋节。  相似文献   

15.
佤族原始宗教是佤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本文通过探寻佤族原始宗教的产生,分析佤族原始宗教与佤文化相互包容的现象,以证明佤文化是靠佤族的原始宗教而实现了传承。  相似文献   

16.
胶东文化是胶东地区自有人类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她形成于胶东半岛原始社会时期。经历了胶东原始文化,胶东莱文化,胶东齐文化,胶东封建社会文化,胶东现、当代文化五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社会类型和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灵山人化石、贝丘文化和大石铲文化等构成广西环北部湾地区的原始文化,它们对认识岭南地区史前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与灵魂,萌芽于中华原始文化。那些被后来思想家或理论家所阐释或提倡的自强不息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发明创造精神,厚生爱民意识,伦理道德意识,注重血缘亲情、讲究家庭伦理,敬畏生命与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品格,以及和谐礼让、尚中精神等,已经孕育在原始神话传说、原始宗教和原始礼乐等中华原始文化之中。中华原始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9.
先秦诸子散文中存在着两种文化差异。儒家文化孕育于史官文化的土壤,道家文化成长在巫卜文化的沃野,由于这两种文化所处地域各部落原始崇拜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文化环境,加之学术承传的相异,个体的文化差异导致了这两种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新石器时代的“女神”现象,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原始宗教话题,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崇拜方式。中国“女神”昭示着中华大地史前原始崇拜、原始宗教及巫术文化的繁荣。“女神”现象贯穿整个新石器时代,这种神秘的崇拜习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史前人类社会生活的真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