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9 毫秒
1.
和学新 《教育导刊》2009,(10):11-13
理解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理解是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理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对学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掌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数学教学理解策略的实施,要善于借助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外部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注意学生理解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正华东师范大学李士锜教授认为,"学习一个数学概念、原理、法则,如果在心理上能组织起适当的有效的认知结构,并使之成为个人内部的知识网络的一部分,那么才说明是理解了。"学生的数学理解往往基于他们原有的知识经验,是个体对数学知识主观改造之后的结果。可以说,它是一种对未来的数学学习发挥作用的知识组织方式。但是,  相似文献   

3.
数学学习很容易出现理解障碍。由于数学学科逻辑性、推理性较强,前后知识联系紧密,一旦出现理解障碍,所学知识就会发生断层,影响后面知识的学习。基于此,笔者在探讨数学理解与数学理解障碍的涵义后,分析了数学理解障碍的生成机制,介绍了信息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排除数学理解障碍的相关对策和建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相似文献   

4.
数学理解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学生掌握、运用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教师应在了解学生已有认知情况和实际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正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问题,积极采取相关促进学生数学理解的措施和方法,让学生对数学的理解更透彻、更深远。  相似文献   

5.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是:数学学习不应被看成对教师所授予的被动的接受,而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建构过程;理解并不是指学生要弄清教师的本义,而是指学生能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教师所传授的内容达成数学理解。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学生对知识理解深刻,能举一反三,融合贯通,具有创新能  相似文献   

6.
高飞 《教学与管理》2022,(17):44-46
深度学习是一种理解性学习。为此,促进学生数学理解是深度学习的应然诉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立足数学本质,在知识的生发点找出核心概念;立足儿童困惑,在认知的薄弱点辩明生本问题;立足知识体系,在概念的联系点引发深度思考;立足数学运用,在方法的应用点升华数学理解。因此,促进学生深化数学理解,发展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有两件事很重要:一是理解儿童。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做到循序渐进;理解儿童的兴趣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理解儿童的学习路径,做到有的放矢。理解儿童,就是要把儿童放在心上,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二是理解数学。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理解数学概念;改变教与学方式,理解数学思维;沟通知识联系,理解数学本质。理解数学,就是要牢牢把握数学本质,遵循数学教育规律。  相似文献   

8.
"数学认知理解",简单地说,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文中将数学认知理解简称为"数学认知理解".笔者认为,数学认知理解就是指学生在已有数学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的恰当心理表征,逐步形成丰富的、融会贯通的知识网络的思维过程. "理解"是一个日常生活用语,也是教育实践中经常使用的一个词汇. 但在我国数学教育实践中,尽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花的时间不少,但学生却对数学知识缺少深刻理解,原因固然多多,对理解本身的认识不深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实际上,理解的功效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9.
数学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和数学学习知识等对于数学教师来说都是必需的.教数学的第一要素是精通数学学科知识,钻研数学教学内容.教师理解好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包括要理解数学概念,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理解数学知识的结构和联系,理解数学知识的表征方式,理解数学知识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语言是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基础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被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而任何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一说到阅读,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语文方面的阅读,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  相似文献   

11.
将数学概念的定义、例子和图形等内容呈现给学生,观察学生的理解过程并分析学生的言语行为,可以发现在学生的数学理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数学概念的定义和例子的形成方法.数学理解的过程实质是一个新知识被个体认知之后通过积极地派生类属学习活动和数学推演活动这两种"往""返"不同的联系过程与原认知结构中的相关知识建立起纵向的和横向的联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是基础性知识的核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必须建立在数学概念之上,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何,对后续知识的学习将产生重要的影响.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是不能单纯通过感观知觉直接认识到的,必须通过思维活动方能认识它们,这种思维活动便是理解.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要经历一定的过程和逐步深入的,在学习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13.
判断学习者是否有效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学生是否获得了数学理解。本文尝试阐述对数学理解的认识,并给出达成数学理解的教学实施建议:重设计,结合问题情境促进学生理解;重引导,结合数学活动加深学生理解;重建构,结合知识连接提升学生理解;重感悟,结合回顾反思内化学生理解。  相似文献   

14.
理解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能牢固掌握知识,举一反三,这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最为深刻的;有的学生则是一知半解,一味模仿,这类学生只是从形式上理解了知识;还有一类学生是一窍不通,弄不清知识的含义,这类学生对知识不理解.以上三种现象究其原因可能很多.数学概念表征的完善与否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数学理解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学习,从而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它是一种有目的、建构性的、主动的有意义学习.学生在现有知识网络的结点上通过心智活动的不断参与,去联系新的知识与信息,并同时整合整个网络结构,使之协调与平衡,从而通过这样动态发展的学习过程.学生的数学理解将不断更新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数学学习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过程,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数学解题理解困难在数学学习中是普遍存在的,通过调查研究,作者发现学生在知识、方法、能力等诸多方面存在着理解困难;造成学生理解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知识系统掌握不好,阅读理解能力不强,等等;针对学生在数学理解过程中所存在的困难及其原因,可以采取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建构良好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经验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唤醒经验、激活经验、发展经验,不断完善和发展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网络,并将纳入知识网络中的新知不断进行提取和应用,提升学生的数学理解,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怀。  相似文献   

18.
数学理解包括三种基本形态,即:记忆性理解、解释性理解和探究性理解,这三种数学理解分别对应着“记得、晓得和明得”三种不同的状态。三种数学理解对数学学习都是有价值的,但仅有记忆性和解释性理解是不够的,探究性理解才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实践中,不少水平不高的教师常常只能让学生达到记忆性理解,有一定水平的教师能让学生达到解释性理解,真正让学生达到探究性理解的教师并不是很多。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数学理解层级的迭代升级,促使学生最终达到探究性理解,吴文俊院士数学学习的经验对把握数学理解的三种基本形态有借鉴和启迪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事生动活泼的数学探索性活动常常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对教师的数学探究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去探求数学知识的意义和发现的过程,促使学生数学探究性理解方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9.
对349名藏族学生对数学阅读理解水平进行测试、问卷调查及访谈。藏文成绩与语文成绩均和数学成绩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藏文成绩和语文成绩越好,数学成绩也会相应的越好。藏族学生在数学阅读中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对阅读题目中的信息提取和信息处理的能力较差,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导致数学阅读理解障碍。藏族学生对文字语言表达的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强于用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表达的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并且缺乏三种语言之间的互译能力。不同年级学生在元认知监控和元认知体验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高年级学生在有关元认知策略和自我监控方面的知识优于低年级学生,但藏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元认知的总体水平较低,反思问题、总结知识的意识和习惯比较差。数学成绩优异的藏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元认知的意识和水平较高,而数学成绩差的藏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元认知的意识和水平较差。社会家庭环境、语言、教师、数学元认知等因素影响藏族学生数学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高中数学较初中数学而言,教学内容更丰富,表达语言更符号化,学习对象更抽象,数学推理更严谨.而作为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高中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把握住知识的本质,形成"数学假性理解",并导致数学成绩下降."数学假性理解"就是学生对相关概念或原理的认识,只有机械的记忆和表面的理解,而没有达到透彻理解和深刻领悟的程度;学生虽然能复述和再现,但是却没有能抓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不能灵活应用.原因在于学生的学习处于简单模仿层次,对知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直达知识的核心.因此,消除"数学假性理解"必须坚持反思,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的结论等方面思量,即多次反复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