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眸·言谢     
看到上官老师的文,忽然才知我和老师居然是校友,老师的学生时代有那么多的记忆与深情,这也引起了我的遐思和对老师的记忆. 我是由上官老师在高二的时候接手的学生.但是我记得在上官老师走入班门的一刻,我心里感叹了一下:这就是高一时在年级里名声远扬的语文老师.  相似文献   

2.
从教以来,我始终认为学生就是学生,老师就是老师,师生之间一定要保持泾渭分明的界限.在教室里我从来就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课,没有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的习惯.在我看来,只有讲台才是老师传授知识的地方,如果和学生混在一起,老师的尊严便会荡然无存.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对师生关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这不是我自身的教学故事,却在闲谈话语中打动了我,启发了我,改变了我对学生的态度,也引发了我对教学空间的再思考. 一位教师面批刚入一年级的一位学生的数学作业,发现所有题的结果写上了,又用橡皮擦掉了,当然结果有对有错.老师认为是学生在捣乱,当面批评了他几句就过去了.再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学生时有类似情况出现:错了擦掉、对了也擦掉,做一次作业擦得本子都破了,很难发现一次完整的作业.老师认为里面不是"捣乱"这么简单的问题,于是一次作业后老师心平气和问他:为什么对的、错的都要擦掉.  相似文献   

4.
有一次,我进教室看到地面不干净,就问今天是哪组值日.得知后,批评了那组一个平时常违反校规的学生.事后我又了解到,一星期前英语老师给他换了座位,那天不是他值日.是我冤枉了他.于是,我几次想找他了解事情的真相,他都不愿谈.他抵触地说:"老师都是对的,我总是错的."我又从其他任课教师处了解到,这个学生个性强,调皮.有学生也反映,低年级时他曾被老师错误批评过,也曾向老师辩解,但老师不置可否,长此以往,他对老师有对立情绪,上进心、自尊心都受到了挫伤.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即将毕业之际,我利用班会课搞了一次调查,要求学生记录下三年来在和老师相处的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的本意是让学生记住和老师相处的每一个温馨快乐的日子,作为美好的回忆.但出乎我的意外,班上占三分之二的学生所记述的与老师交往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件事竟然都跟老师对他们的惩罚批评有关,涉及各科老师,最多的是关于我这个班主任的.  相似文献   

6.
理发之后     
第一节是我的课,当我走进教室准备上课时,学生们先是惊讶,然后是小声议论.上课铃已经响过了,学生们还没有安静下来,真是岂有此理.我刚要发怒,但马上又镇定了下来,原来他们是在评论我的头发.于是我笑着说:"学生们,谢谢大家对我的关心,昨天我刚刚理的发,是不是不好看,让大家见笑了?"这时学生们七嘴八舌说开了,"老师,你的长发为什么剪掉?""老师,你的短发真漂亮!""老师,你好像比以前还年轻了!""老师,你真精神!只是那么长的头发剪掉了,怪可惜的.  相似文献   

7.
在我上中学的时候,教师在我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位置,老师的话对学生而言就是"圣旨".可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为一名教师后,我发现"圣旨"不管用了,甚至有的学生公然顶撞老师,令我颜面无光.今天的学生不比以往,那今天的教师该怎么做呢?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给了我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8.
王志红 《班主任》2001,(11):21-21
随着新学期的开始,班主任老师又要布置自己的教室了.有的老师要画出本班学生的评比表,有的老师要剪出"光荣榜"之类的字贴在墙上,我想,老师这样做是为了促进学生好好地学习.但这样的内容无形中就给学生增加了压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我以为,应该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9.
珂珂 其实我对这种作文风格一直是拒绝的.一篇《我的老师》批改完,我明白了两点 :一、几乎所有的老师为了学生都不辞辛苦以致累病,并且还要带病上课(乖乖,你这不是坑杀老师这个职业吗?谁还敢当老师呀!);二、好像所有学生生病都让老师给碰上了,并且都得到了老师无微不至、亲妈一样的关心.  相似文献   

10.
花语     
学生们送我一枝枝花,不几天花儿一朵朵凋谢了.一个学生看着凋谢了的花说:“给老师送花本来是借花来表达对老师的爱意和敬意的,可花凋谢了是不是说对老师的爱意和敬意也跟着凋谢了呢?我觉得送花不好.“我大为好奇,笑着问她:“那你说送什么好?“她略一沉吟,“石头.“我不禁莞尔.……  相似文献   

11.
小时候,看到学生总有作业.而老师没作业,我就天真地想:长大了做个老师不错,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学生写了一大篇,老师只需打个勾或叉.当了老师以后,才切身地感受到老师的艰辛.有时甚至有些厌烦这个整天忙碌的职业了.  相似文献   

12.
前段时间,我让学生习作,作文的题目也是"老师,我想对您说……"习作之前,我对学生提了一点要求: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批阅中,一名叫A的同学的文章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心:"……老师,我想对您说:您真把我害苦了!老师和同学们都知道,您是先把咱班全体学生的成绩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后,再按照这个顺序打印花名册的.您还告诉我,由于您一时‘疏忽',把我的名字遗漏了,最后不得已才添补在了花名册的最后一行.起初,我也没太在意,毕竟我不是咱班最差的一名学生.可我做梦也没想到,正是您的这一‘疏忽',给我带来了无数的‘悲剧':课堂上,一次次我把手举得很高、很高,可其他老师都对我熟视无睹,从没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他们只对花名册上排在前面的学生‘情有独钟',还有个别老师认为我故意捣乱,冲着我说:不会答,就别滥竽充数……老师,算我求您了,您和其他老师说一声吧:我不是一名差学生,请他们给我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吧!……"  相似文献   

13.
莫非 《红领巾》2007,(11):17
一个学生因为怕麻烦老师,总是不敢提问题.细心的老师发现了,就问他原因.学生说:"老师,很抱歉,您告诉我的答案我又忘记了.我很想再次请教您,但想想我已经麻烦过您,所以不敢再云打搅您了!"  相似文献   

14.
窗外,春光明媚,而室内的学生却精神不振.老师生动的讲解并没有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万物蓬勃的生机也没有唤醒学生那活跃的细胞.他们慵懒地坐在座位上,时而东张西望,时而窃窃私语……他们这种心不在焉、自由散漫的表现,令我着急.虽然我已提醒多次,但他们还是这样,他们对我的这种教育方式已有了免疫力.要想改变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我必须另辟蹊径,寻求一种新颖独特、极具感染力的教育方式,使他们产生共鸣,有主动改变的愿望. 那么,如何让学生想老师之所想,急老师之所急呢?我不由想到了中医望、闻、问、切的四诊法,它是中医了解病人、诊断病情的一种手段,但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教育学生,引导学生走进老师心中,观师察己.于是,我让学生都来当一回医生,给老师望、闻、问、切,诊断病情,分析病因,对症下药,开出良方.  相似文献   

15.
郭祖彬 《班主任》2006,(11):45-45
不知从何时起很少听到有学生喊我"郭老师"了,无论是在课下,还是在课上;无论是他班的学生,还是我班的学生,都一律称呼我"老师".起初,我并没有什么别样的感觉,觉得学生不带姓称呼老师,有一种亲切感,就好像我们经常叫某某时,往往省去姓而直接称呼其名一样.可是最近我发现,几乎所有学生在称呼某某老师时,都省略了姓氏而直呼"老师".我隐约感觉这里面似乎潜藏着一种不和谐的因素.试想,如果所有学生都不带姓氏而直呼"老师",那么"老师"这个饱含神圣感情的词汇岂不变成了一个空洞干瘪的某类人群的简单命名?  相似文献   

16.
看到这个题目,或许很多老师都不陌生,特别是对"老师,我不想读"这句话.对于对这句话不太清楚的人而言,我还是有必要先讲一讲它的出处.这句话出自一个有名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这样的:一位老师在上一节公开课时,他请一位学生起来读一下课文,可是这位学生却以"老师,现在我不想读"拒绝了老师的要求.但是这位老师却一点儿也不生气,反而"笑容依然"地请学生坐下,让他等到想读的时候再读.  相似文献   

17.
13年的班主任工作告诉我要了解学生、了解家庭、了解家长,对学生要进行全面认识、分析、理解,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老师登门造访,与学生家长架起了联系与沟通的桥梁,织成家长与老师之间的纽带,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健康成长. "崔老师,你今天有空吗?"星期天早上6点,还在梦中的我被闹醒了,我手机上收到一条学生发来的短消息. "什么事?有空."我一看可能学生遇到了麻烦,我及时地回了过去.  相似文献   

18.
记得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班上有一位思维特别活跃的学生,问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何怎样的关系?”当时,我被这位学生问住了,一下子没想到该怎么回答这个问题.想了想,我坦然地对他说:“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给老师点时间,让我们一起想想,想好之后一起交流,行不?”学生很懂事地对我点点头.于是,我专门增加一课时来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被遗忘的人     
卓玛: 我是一个有上进心的人,一看到老师对好学生好时,我就会努力进取,可是我再怎么进步,老师都不大注意我,上高中两年了,班主任居然没找我谈过一次话,好像把我遗忘了,这次考试以后,班主任对成绩优异的学生更好了.  相似文献   

20.
新学期,我当了五(1)班的班主任. 开学后,我立即对每一名学生进行考察,以便按照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 我发现班上一名女生表现得比较特殊,她名叫小燕子,是一名转校生,她的特殊表现是见到老师就非常拘谨.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她见到老师后不像别的学生那样热情大方地问候一声"老师好",或说一声"老师再见",而是低下头紧走几步,尽量避免与老师正面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