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童年的意义在于童心的滋养、童真的呵护、童趣的养成。童年的消逝源于儿童三种存在环境的逐渐破坏:"环境"的不断失衡,"共境"的关系缺损."我境"的无故被扰。保卫童年.教师要成为儿童"环境"中的营造者,"共境"中的互动者和促进者,"我境"中的守护者。  相似文献   

2.
童年是生命的源头,是人类精神意义上的本源。而有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成人化倾向、功利化取向和庸俗化趋向,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保卫童年、保护童心资源刻不容缓,让童真、童趣、童心回归儿童,改善小学生的课堂生活及语文学习。  相似文献   

3.
童趣是当你做了错事遭到妈妈的批评时,做了个鬼脸;童趣是你刚才还和朋友"反目成仇"不说话,不一会儿却亲密无间、开心不已;童趣是你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能耗上一整天;童趣是你钻进墙洞,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童心、童真、童趣,构成了我们每一个人天蓝色的童年。【选文一】系在风筝线上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儿童的童年正在消逝。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儿童的课程化生长,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偏离了它本真的意义,成为在工具理性操作下的揠苗助长式的教育、"工厂模式"的教育、功利主义的教育。面对现状,教育者必须采取措施阻止这种趋势的蔓延,保卫孩子们的童年。  相似文献   

5.
"童年正在消逝"是著名媒体文化研究者尼尔·波兹曼在其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提出的核心论断。波兹曼运用媒体生态学的方法阐释"童年"是如何"发明"(产生),又是如何"消逝"的。"童年的消逝"是一种辩证的逆转运动,现代化过程中信息科技的持续影响下,"儿童/成人"二元对立的符号模式开始受到腐蚀和消解。"童年"会逐渐"消逝"的断言,不仅引发现代人们对信息时代儿童与童年的关注与反思,对当今儿童教育也是一种警示。  相似文献   

6.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为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写的序言,被人教版语文教材收录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作者从儿童的视角,将冬阳、童年、骆驼队勾画成一幅记忆深处的童年印象,营造出了一种深沉广阔的意象空间和情感空间。全文语言平实质朴而又充满童真童趣,流溢着作者对童年和故土的深切怀念,具有独特的教学价值。教学《冬阳·童年·骆驼队》要引导学生在体验童真童趣中提高审美、加强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相似文献   

7.
在电子媒介时代,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区分变得越来越模糊,进而出现了"童年的消逝".童年的消逝对原来的社会道德生活带来了冲击,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道德问题,如儿童犯罪、成人虐待儿童、成人责任意识的淡薄等.对此,整个社会,包括家庭与学校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造成童年消逝的种种问题,正视童年的存在,尊重童年,呵护童年.  相似文献   

8.
刘爽 《辽宁教育》2014,(12):23-25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在美国,童年正在消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当今我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尤其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儿童。儿童和成人在风格和价值,举止和穿着等各个方面越来越难以分辨了。童年消逝最显著的症状是传统儿童游戏的消失,儿童的娱乐方式为电视和网络等电子媒介所代替,出现成人化和功利化的趋势。童年游戏的消逝也势必会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9.
杜传坤 《学科教育》2014,(1):95-100
“捍卫童年”在当代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话题,意味着童年陷入了某种危机.童年的价值性存在是“童年消逝”的焦虑之源.“捍卫童年”隐含着本质论的立场,它对童年“纯真”的假设合理化了对童年的过度保护与控制,从而可能强化社会规训的“正当性”,进一步造成儿童的弱势地位.因此,在尊重必要界限的前提下,弱化现代性话语中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所谓本质差异,在一个共性的空间寻找可以对话的语言,才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成人拥有自己的童年经验,但这经验并不能直接促成成人对儿童此在经验的理解,教育者要积极参与到儿童此在的童年体验当中,同时要认识到不可能从生命建构上反客为主,成为儿童童年的所有者这一现实。在这一认识和思考的基础上,我们会发现成人的童年与儿童的童年存在着不同的对话方式——零对话、成人主导的对话、相互理解的对话,而不同的对话方式带来的教育生态和成长结果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1.
论题从童年母题的角度切入文本,来研究迟子建文学创作的独特方式。自然与儿童的物人交感是迟子建文学创作中童年母题的外在形式,表现了作家的童心和对自然的热爱,使其文学作品在当今中国文坛上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灵动意蕴。  相似文献   

12.
童年意绪是一种主要起源于苏童的童年体验,又被苏童投射于小说创作,并在小说中逐步稳定和发散开来的精神介质。他的创作从未停止关于童年的"修辞想象",是基于童年的"超验想象",将自己的童年体验移植到小说中,使小说形成氛围浓厚的童年意绪。而这一切,均是基于苏童的童年经历与童年意绪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丰子恺的一生写了大量的有关儿童和涉及儿童的散文,丰子恺倾慕儿童世界一方面是出于对成人社会的不满,另一方面又是心灵深处童真未泯的体现,并且带有明显的佛家色彩和童年生活的痕迹.但丰子恺只是儿童的倾慕者而绝对不是儿童的崇拜者.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所提倡的“童心说”具有丰富的内涵,“童心说”可具体地概括为三个方面的构成因素:一是对我国古代美学遗产的继承,二是对西方近现代美学思想的汲取;三是来自于作家自身丰富的审美创造的实践(特别是童话创作的实践)的切身体验。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赏鉴湖畔诗魂华兹华斯和徐志摩的诗歌散文对其心物感应进行透视,揭橥了两位浪漫主义作家的童年意识和自然意识,提出两者流露出的童年意识是以对自然的感受性为参照的,其自然意识渗透于童年意识之中,两者的童年意识(意向性)的自觉是以自然意识(感受性)由强到弱衰退所形成的张力为动因。它钩沉了两者所受的思想影响和渊源。华兹华斯诗作风格是牧歌性的,徐志摩诗文充满灵性,究其原委,两颗童心在自然浸淫中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16.
施叔青早期小说《那些不毛的日子》,以现实的童年经验世界为素材,运用西方现代派手法加以表达,回顾了童年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小说以战后小镇宫口为背景,展现了一个病态的乡俗世界,并追忆了童年对死亡的恐惧和梦魇般的感受,从中可见作者受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童年研究将童年视为具有独特性的人生阶段,探究其发展规律与普遍性的特点。近50年来,西方童年研究以批判传统的童年研究为起点,形成了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研究的新范式,认为不存在本质意义上的童年,童年是历史的、文化的产物,是一种社会建构。童年的本质是基于人类儿童生命而做出的理想设定,是儿童生活的价值规范形式,关于童年本质的认识可以为人类儿童养育实践提供价值指引,应当在多学科背景下建构童年的本质,其中童年哲学发挥着统摄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尼基塔的童年》通过俄罗斯男孩尼基塔从九岁到十岁这一年四季的生活经历,出色地描写了童心的天地、人性的世界。童心的天地里一切都有着生命,有着感情,甚至有着思想,一切都像第一次见到那样令人充满惊奇,更富于想象,还充满了细致的观察和诗意的美;人性的世界首先是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世界,也是一个充满关心与爱的世界,还是一个重视人的品质和对自然万物富于同情、充满关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丰子恺散文在中国现代散文中独具特色,究其原因在于其艺术创作与对童真的追求、对佛理与艺术的探求密不可分,其中又以"童心"为最根本之要素.丰子恺屡屡自称"儿童崇拜者"、"老儿童",因此应从童真之心入手分析其散文创作的艺术风格及其成因.丰子恺对童真的向往深受佛禅追究本性本心的感染,继而与他作为"现代最象艺术家的艺术家"对艺术"真"的追求相契合,最终形成其散文真淳自然的艺术风格及真即善即美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稚心的内涵及其与创造的关系的了解,深入分析了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稚心培养的因素,以探寻学生稚心培养的方法。研究表明,明确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是学生体育学习稚心再生的基础,学生体育学习的新颖性是创新的内驱力。教会学生接受自己和接受他人,教会学生暂时忘我,教会学生开放心胸、随遇而安和与物舍一,教会学生游戏人间是促进学生稚心培养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