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口述实录”不是新闻体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述实录"这一文体最初出现在<北京青年报>的"口述实录"栏目中.这类文章以它新颖独特的视角、特殊的叙述方式和人们所关注的情感问题吸引了许多读者,也使一些其他报纸争相效仿."情感地带"、"真情倾诉"、"都市女性"等口述性质的栏目和专版纷纷"出炉",形成一阵热潮.新闻学术界对此现象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中华新闻报>上的一篇文章认为"口述实录"是"继大特写之后的又一被各媒体普遍看好的新闻体裁".  相似文献   

2.
30年前,曾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单位担任一定领导职务的人大都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大转折年代,胡乔木以多篇讲话和文章,对调整阶级斗争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同是亲历这段历史又对重要事件有所参与的吴江同志,却在30年后,于2010年5月7日,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留下一份重要的史料>,想用他称之的"为防止日后遗失,特记载于此"的两条史料来说明,由于胡耀邦的阻止,胡乔木欲发动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打算才未能得逞.对此,7月23日,我在<文汇读书周报>发表了一篇<为吴江同志"重要的史料"做一点补正>(以下简称<补正>),就其中胡乔木以波兰事件为殷鉴致胡耀邦信的史料提出质疑.他又于8月6日在该报发表<对我所提供的两条史料的补充说明> (以下简称<补充说明>)作为回应,并且继续坚持他从两条史料中得出的结论:"胡耀邦的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阻止了又一次反'右派'运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李频 《编辑之友》2002,(4):58-59
<读书生活>是中国现代历史名刊,其文化功绩已属于历史,而它的成长道路所揭示的期刊科学规律则将它定位于未来.  相似文献   

4.
"口述档案"一词最早是在1980年9月英国伦敦召开的第九届国际档案大会上,由肯尼亚国家档案馆馆长卡梅那·哥姆贝(M·Kagombe)博士,在其报告"口述历史与档案"中提出的.而"口述档案"的概念始源于1984年国际档案理事会出版的<档案术语词典>,词典的法文词条为Archives orales(口述档案),西班牙词条为Archivo oral(口述档案).  相似文献   

5.
口述历史作为一门学科产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这种方法.分析凤凰卫视<口述历史>,研究它的传播特点、传播主体、传播媒介、传播内容、传播功能,了解它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对历史的真实、形象、生动、深刻的再现.<口述历史>在丰富电视的表现形态,补充完善中国当代史,以及传承历史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前年我写了一篇<书太多了>,登在<读书>1988年第7期上,里边摘录两位英国作家的文章.其中第二人是G. C. Squire.最近在旧书堆里翻出他的一本随笔选集<美人鱼酒店里的生活>,重读了一遍.里边有不少篇谈到与书有关的事情,现在挑出三篇来给<读书>的读者做个介绍.  相似文献   

7.
还原历史     
1997年的确有些特别,就连文化界的热门话题也比往年多了一层历史烟云.在文化圈里口碑颇佳的几家传媒: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中华读书报>、<读书>、<随笔>、<书与人>、<新华文摘>等,都在争相说道两件半古不古的"古董"--半个世纪前留下的两本日记.  相似文献   

8.
自将磨洗认前朝--赏《良友忆旧--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楣 《出版科学》2005,(4):68-71
现在的年轻人已少有人知道风行一时的老画报<良友>,而它作为一位忠实的记录者,灵敏地捕捉了当时生动的日常细节和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所记录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生活场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历史文化价值. "人终为灰土,书终以传世".九旬老报人马国亮先生去国数十载,耄耋之年回顾<良友>岁月,未及看到它的出版即已匆匆辞世.而他在仙逝前为我们留下的<良友忆旧>,以良友人的身份回忆<良友>,第一次为曾经风光无限的<良友>画报(1926-1945)拂去岁月的烟尘,露出了它的真实容颜.正如书的副题--"一家画报与一个时代"所揭示的那样:一方面为世人再现了<良友>从创刊、发展、繁荣以至内讧、衰落的沧桑历史,一方面又重温了<良友>所记录和反映的民国时代的社会氛围和历史情境.  相似文献   

9.
2007年第2期<北京档案>上刊登了糜栋炜先生的文章<国家综合档案馆何必越疽代庖--探讨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笔者读后有感,试循着作者文章之脉络,对从事口述历史的合理性继续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兰台世界》2015,(Z2):4-5
<正>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曾把口述档案比喻成"给后人留下一个千百年后还能跟先人内心对话的机会。"他自筹资金一亿两千万元,采访了约4000位老人,做了一件极具意义的专门事业。作为以"为国存史"为己任的档案部门,理应尽快行动起来,为口述者及时提供也许是一生终极回溯的平台。一、口述档案在历史构建中的重要作用1.采集对象的主体意识使口述档案呈现的历史更加具体鲜活。大约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西方历史哲学从思辨发展到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历史认识主体的能力及范围等一系列与史学实践中主体认识能力紧密相关的问题都严肃地摆在了历史思想家与历史工作者面前,至今人们已经接受了历史认识主体意识在历史认识中的  相似文献   

11.
<读书>杂志自1979年创刊以来,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起伏跌宕.作为一本立足前沿和高端的思想文化评论杂志,<读书>体现出来强烈的现实关怀、文化理想和批判精神.不论是早期的"无能、无为、无我"[1]的办刊理念,还是逐渐地介入现实、批判现实,<读书>构建出一片开放的思想公共领域,是中国精英知识分子话语的空间.许多大师都在<读书>上留下了文字笔墨足迹,这其中就有丁聪和他的漫画.  相似文献   

12.
国际快讯     
<正>印度:利用声像档案推广口述历史来源:中国档案近日,印度出版了讲述口述历史和文化的书《卡纳塔克邦》。据美国研究所印度民俗研究专家Purushottam Bilimale博士介绍,此书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巨作,利用声像档案来保护和推广口述历史和文化,是社会目前存在的一种需要。他表示,"口述历史在塑造文化和传承两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地政府应投资来保护口述文化历史。"该书动用民间力量,对印度南部展开调查并广泛收集  相似文献   

13.
纪录片<南京>由导演比尔·古登泰格和丹·斯图尔曼联合执导,以中日战争之外的第三方--1937年在南京的西方人的视角,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南京大屠杀的人间惨状.影片的素材主要有三部分:人物"口述"、实地拍摄影像及历史影像资料.人物"口述"在该纪录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相当于一条主线,将零散的历史影像资料按时间顺序贯穿起来,推动了整个纪录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市场细分:期刊的卖点--从《生活》停刊谈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美国时代一华纳集团下著名的期刊--<生活>(Life)月刊宣布于2000年5月出版最后一期.以后,它将转向网上发展.这已是这本美国历史上最悠久和最有名的图片期刊的第二次停刊.<生活>1936年创刊,是美国新闻图片期刊的先驱者,在其顶峰时候,<生活>的发行量达到800多万份.但1972年时停过刊,那时是来自电视的冲击.1978年复刊,由周刊变为月刊.  相似文献   

15.
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兴起和热播,丰富了电视文化的形态,意味着电视媒体也开始从静态的聚焦于文献正史转向了开掘动态的民间社会资料.不过,由于作为一门学科的口述历史在中国还远未成熟,口述历史的理论界与传媒实践之间的沟通还不够充分,口述历史类电视节目的理论与实践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口述历史"这一名称经常滥用或被误用,口述历史的操作规范没有被遵守,口述历史和访谈类节目常常被混为一谈,口述历史的特质没有得到体现,等等.这些都妨碍了电视口述历史类节目的健康发展.本文尝试以央视颇具代表性的口述历史节目<电影传奇>为中心,探讨口述历史在电视节目应用过程中的得失,以期对口述历史类的电视节目起到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如何担当好"今天的历史的记录者"这一角色,如何定格举国欢庆的历史时刻,是对全国媒体的又一次检验.在这场较量中,从持续了近半年的<国家>特刊到国庆节当天的<向前>特刊,北京晚报为读者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为历史留下了一份可资借鉴的记录,真正彰显了北京市民首选家庭报的风范.  相似文献   

17.
王晶 《传媒》2004,(5):36-37
在<新周刊>2003年度新锐榜的评选中,有一本杂志格外抢眼,它击败了<血酬定律>、<设计私生活>、<我们仨>、<变化>诸多实力选手,当选为年度最佳图书,<新周刊>的评价是:"<万象>是一本杂志,一本不完全与读书有关的读书杂志,一本不偏颇具体文化形态的文化月刊.趣味各异的文字工匠们为之打造出极佳极酽的阅读口感,其书卷气又与当代现实体贴入微.它的被追捧,无异于是对无书可读的当代图书业的一大讽刺."这本杂志在知识分子中间赢得了较好的声誉,锋头颇健,这一现象不由得让人想一探究竟.  相似文献   

18.
自<北京青年报>开办"口述实录"栏目以来,都市类媒体纷纷效仿,先后开辟了类似的栏目和版面.如<大河报>的"都市倾诉"(后改为"讲述")、<东方今报>的"男左女右"、<楚天金报>的"真情倾诉"、<楚天都市报>的"讲述"、<武汉晨报>的"非常人生"、<武汉晚报>的"百姓讲述"、<申江服务导报>的"口述实录"等.  相似文献   

19.
<浙江档案>杂志开辟了"口述历史"专栏,每月一期.每期一篇,每篇一个非遗项目传承人原生态的叙述,已陆续记录整理、刊发了30多位老艺人的口述史.同时,每期配套一篇相关艺术表现形式的介绍.  相似文献   

20.
<又见梅兰芳>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推出的1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它全景式地呈现了关于梅兰芳的历史记忆,从影像修辞和精神实质上做到了对"美"和"幻想"的共同诠释,为文献纪录片提供一种有价值的创作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